《湖南教育BG大游》深度报道附中高新: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196体育《湖南教育》11月A刊深度报道我校社区学校建设。记者先后采访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校长陈胸怀、教育局长罗和平以及麓谷街道书记陶湘闽等数十人,以敏锐的眼光搜寻到未来学校的存在方式,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湖南教育新闻网全文转发。

  长沙高新区位于长沙市日新月异的西部城区,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片热土。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附中高新),就是一颗镶嵌其中的教育明珠。

  走进附中高新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独具匠心的湖湘精英文化墙和一座重达90吨的栩栩如生的卧龙石。“行义如方BG大游,用智如圆”的校训和“走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的办学理念,则有如一张文化标签,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打上深深的印记。

  “致力于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既是我本人长期以来对教育、对学校思考的结果,更是我们附中高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得知记者采访“社区教育”的来意,校长陈胸怀开门见山。

  任附中高新校长之前,陈胸怀在湖南师大附中工作了15年,担任过教科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现在还兼任湖南师大附中校长助理一职,对湖南师大附中的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理念烂熟于心。湖南师大附中的“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课题获得湖南省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他是主要参与者和文件起草者。所以,当他2015年7月担任附中高新校长时,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就成了他重要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办学校为了谁’‘把学校办在哪里’两个问题。办学校为了谁其实就是教育的目的,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人。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就是要培养有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而之所以把学校办在社区,是因为社区是国家的基本细胞,社区稳定了,社会就和谐了,国家就安定了,老百姓就很幸福。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学校人’‘单位人’身份,常常忽视‘社区人’身份。我们就是要唤醒教师的‘社区人’身份,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让学校成为社区的道德高地、文化高地和社区居动的活动场地。”陈胸怀道出了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的初衷。

  “当然,更有教育现实的因素。”他告诉记者,附中高新所在地原来叫东方红农场,许多家长属于“洗脚上岸”,觉得留点钱、留套房给孩子就可以了。甚至还有一些“户”,很多外地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还非常贫困。所以,必须“小手牵大手”,“通过改变一代学生来改变一个社区”。与此同时,社区又有丰富的资源,学校地处园区,企业林立,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优势,在社区的帮助下,开展企业体验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

  有想法就会有做法。附中高新社区教育的组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铺展开来:成立了现代社区学校建设顾问小组,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成立了现代社区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陈胸怀任组长,校党总支书记许金陵任副组长;成立了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工作小组,由副校长罗爱斌任组长;成立了现代社区学校督查工作小组,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匡锋任组长。值得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是,学校与社区打破体制上的界限,在组织上互派人员,社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校务会的成员,直接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学校党支部负责人则是社区党支部的委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就这样,双方高度互信,互通有无,深度融合,搭建起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平台。

  许金陵向记者介绍,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周庆年、管委会主任谭勇对附中高新的“社区教育”赞许有加,多次调研进展情况。他们每次到学校,都叮嘱开放办学、开门办学,还鼓励学校通过购买课程共享社区和企业资源,并要求街道、社区大力支持学校的这项工作,全力参与进来。负责教育的管委会领导江从平和高新区教育局局长罗和平则具体指导现代社区学校建设,从中协调、解决困难。

  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副校长黄月初等也时常考察附中高新,关怀、指导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工作。许金陵特意提到了去年11月召开的社区教育共建座谈会。那次座谈会,区管委会的领导、区教育局的领导、街道的领导以及12个社区的书记、主任都来了,参会者有30多人,达成了7项共识。

  在区教育局,记者采访了局长罗和平。他介绍说,局里也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由副局长吴孟军主抓,而且有编制、有人员,从高新工程技术学校调来的谭剑超专职负责社区教育,对接所有社区。还按每个居民2元的标准,对高新区的20万居民,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他说,全区包括教师表彰、教师招聘、教育教学教研的财政经费才300万元,拿出40万元做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过去高新区只有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现在加上社区教育,由三驾马车变成四个轮子一起转。”罗和平对社区教育的期许溢于言表。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姓谭的家长,凡事喜欢打电话向他咨询。当时附中高新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其孩子因为成绩一般,被分在了相匹配的普通班。家长望子成龙,想通过局长解决分班问题。罗和平没有这样做,而是协助学校做好家长的工作,疏通家长与学校间的感情。他告诉家长,要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不要拔苗助长;还要与老师多沟通,督促孩子发力。果然,三年后孩子考入了湖南师大附中。

  在陈胸怀校长的陪同下,记者还采访了学校所在的麓谷街道的工委书记陶湘闽。一看到他们“兄弟般”的热乎劲,就可以想象双方“深度融合”的程度。谈起社区教育,陶湘闽如数家珍。他说,麓谷街道被定位为“三湘第一街”,人才兴街当是首要战略。要实现从拆迁居民到高新市民再到大国公民的转变,社区教育十分重要。同时,社区教育将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是个好的平台和纽带。比如,学校的场馆,街道通过购买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街道支持家长学校,带动了整个社区居民的素养。参与社区周边环境的整治,由派出所所长担任辅导员。《麓谷街道》杂志、公众号,积极推送名师、名校长,让居民广泛知晓。这样,与社会各层面的共通,理念相同、想法相同,促进了社会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力求通过社区教育,真正把学校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陈胸怀的胸怀的确不凡!

  如何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陈胸怀和他的团队一边思索,一边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的教育图景。

  在附中高新,全员“大走访”是学校的传统项目。长沙高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中绝大部分是拆迁安置的农民子女。这些学生的家长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教育方法还很陌生。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洗脚进城,洗脑进校”成了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大走访’,就是所有教师参与,走访所有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传授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学校学生发展处主任王全胜介绍,自今年3月以来,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从一线教师到学校行政团队,都是“大走访”团队中的一员。学校所在地麓谷街道下辖的12个社区都留下了教师走访的足迹。在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用最朴素、最原初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家庭,更走进了家长和学生的心里。

  去年春节前夕,七年级学部主任李迎宾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一对双胞胎学生的家中只剩下几棵白菜过年BG大游。见此情景,陈胸怀和后勤服务处主任张智在第一时间将过年物资及慰问金送到他们家,并与社区一道,想方设法为学生的父母安置好工作,捐助孩子上学……一串串走访故事正在发生。

  “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才能产生共鸣。”陈胸怀说。自“大走访”活动启动以来,常有教师感慨,每次走访后,孩子对老师从心底里萌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深深的依恋,一次小小的走访有时甚至会悄然改变孩子的一生。

  “大走访”活动是教师面向本校学生开展的活动,而教师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则是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另一面。

  胡丹是学校心理发展中心的负责人,也是和馨园社区的志愿服务者。每周四下午,她都会来到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坐诊”。她接待的来访居民大多是“慕名而来”。听闻是来自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的老师,他们便将自己在育儿方面的困惑来了个“竹筒倒豆子”——怎样与正值叛逆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除此之外,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怎样避免冷暴力等关于婚姻、家庭的咨询也日渐增多,这成为胡丹要做的“新功课”。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受益的不仅仅是社区的居民和孩子。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胡丹对自己耕耘的“一亩三分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身心健康问题。

  和馨园社区主任肖伟介绍,该社区居民大多是附近乡镇的失地农民。在从农村型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过程中,校社共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区借助学校资源举办活动,学校依托社区传播文化。这不,“馨青年志愿联盟”“兄弟义工队”“家电义务维修点”等志愿服务队随处可见教师志愿者的身影。在教师从校园走向社区的同时,社区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水泥是以怎样的方式被从地面运送到高层建筑上的呢?”“原来,推土机是这样运作的……”9月的一天,1616班班主任王振将课堂“搬”到了工厂。他带着班上的孩子前往中联重科上了一堂特别的企业体验课。孩子们深入厂矿、工地,了解企业文化,观摩器械制造,与企业员工零距离交流,俨然一副未来企业家的模样。

  “只有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附中高新科研课程处主任程继炳介绍,学校地处高新区,园区内企业林立。学校借助这一区位优势,在社区的帮助下,开展企业体验课程,让现代企业成为触手可及的课程资源。该校七、八年级的学生先后走进科力远、远大住工、58同城等知名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技术方向以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职业规划意识的萌芽自在其中。

  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附中高新以现代社区学校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办学品质的提升,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口碑。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是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题中之义。附中高新在课程设置上也践行敞开门办教育的理念。在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学校大力开发拓展性课程,包括兴趣型、提高型、研究型和实践型四小类课程。在这里,皮影戏、湖湘风云人物、生物线门校本课程成为课堂的另一种延伸。孩子们走遍湘江河畔、岳麓山、蝴蝶谷等地,于自然山水之间陶冶性情;孩子们穿梭于展览馆、古迹遗址、图书馆等地,于历史人文之中追寻文明的脚步。“我们的课程设置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世界成为孩子的教科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积蓄力量。”程继炳说。

  怎样让家长和学校真正结成“教育联盟”,一道守护孩子的成长?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给出的答案是——将家长请进来,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学校的课堂对所有家长开放。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在这里,家长们重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以新的身份在学校里唱了一回主角。参与班级管理、督促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向其他家长进行信息反馈……学校里每天都能看到家长进课堂的身影。

  “质量提升的关键在课堂。”陈胸怀深知,身为一校之长,要时刻有质量意识,这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期盼。“我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质量,以学生的思维层次与思维品质为标准。”为此,学校全面开展问题化教学课堂改革,组建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同伴互助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小组学习共同体。此外,为满足学生的整体化、差异化BG大游、个别化、自主化的需求,学校还采取行政班级授课制、分层分类走班制、团体辅导制、自主体验制等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012年秋,学校开学第一天。叼着烟、穿着背心拖鞋的家长在校园里游逛并高声喧哗。“整个学校乱糟糟的,只要一遇到问题,家长就急了,对着老师大发脾气。”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罗爱斌感觉到,这些家长大部分不了解教育,也不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如何运作的。当务之急是给这些“洗脚进城”的家长“洗脑进校”。

  为了摸清楚家长的情况,学校和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了多次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陈胸怀发现,自己的烦恼和社区主任肖伟的烦恼竟然很相似:这些刚刚“洗脚进城”的家长不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习惯都亟待提高。陈胸怀和肖伟一拍即合,由社区和学校共建“家长学校”:有时候,学校利用周六时间开课,给家长们讲“素质教育是什么”“如何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怎么对待考试成绩”“怎么和孩子有效沟通”等问题;有时候,则由社区牵头,组织家长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由学校提供活动场地。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家长们从“家长学校”学会了如何将平常的一点一滴变成教育机会。

  “学校虽然地处高新区,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是‘洗脚进城’的村民,因为拆迁补偿,大多经济条件宽裕。”罗爱斌说,“每到上下学,校门口就特别拥堵,家长们几乎没有把车停在停车位的意识,常常是车子开到哪,就在哪儿熄火停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请家长自愿担任交通劝导员,张贴好车辆分流示意图,并请孩子们回家劝说爸爸妈妈遵守学校上下学秩序,尽量步行接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和学校的各项工作配合度越来越高,家校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和谐:原来的杂乱无章全然不见了踪影,更大的变化是,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家长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高。”

  “以前,不少家长对班级活动的参与是被动的,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主动。”八年级的班主任黎剑锋说。曾经有一次,班上要组织开家长会,在电话沟通的时候,有一个家长一口回绝了,问及原因,这个家长的回答居然是“要打麻将,没有时间”。为了让这个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黎剑锋多次与家长沟通,一有时间就到学生家里家访,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个学期下来,这个家长成了家长群中的“积极分子”,时刻关注着班级和学校的动态,成了班上学习小组的“家长组长”。

  “教育观念变了,教育方法变了,连行为习惯都跟着变了!”学生家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充满书香、爱和尊重的家庭。父母不一定要博古通今BG大游,但一定要通情达理,这才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

  脱胎换骨的不只是家长,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让不少教师也发生了改变。学校教学管理处主任舒玻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全省各地遴选出来的优秀教师,不少教师在原来的学校都“有个性、有风格”,难免在面对家长的时候有些“高高在上”,和家长沟通起来问题不断。陈胸怀笑言:“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挂在学校大门口的校长信箱不到一个月就满了,还经常有家长到校长办公室投诉。可是现在,一个学期下来,校长信箱也只收到三四封信。”

  “走进家庭,走近家长,多些沟通,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作为一名班主任,1614班班主任王俊杰越来越认同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理念,因为只有打开校门办教育,才能真正形成家校合力。现在,王俊杰把“备家长”变成了常规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接受一个新的班级,除了“备教材”“备学情”,还有一个重要工作是“备家长”,因为“只有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长,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在王俊杰的班上,连家长都有学习小组,从前开家长会没人发言,现在为了发言,家长们都抢起了话筒。随着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王俊杰每天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和家长交流互动。

  家长热心,教师用心,社区关心——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下,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打破了学生“圈养”的围墙,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1605班班主任张伟红告诉记者,他的班上有个身患重症肌无力的少年张武(化名),他不能站立和行走,生活无法自理。平日里,张伟红就算再忙再累,都不忘背着行动不便的张武如厕、打饭。“每天,张武总会和我聊上几句,那次却好几天都没跟我说话。”张伟红觉察到张武的异样后,决定去他家拜访一番。原来,张武的家中迎来了新的生命,大人们忙得脚不沾地,无形中减少了对张武的关爱,这个敏感的少年变得郁郁寡欢。张伟红在与张武的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后,联合制订了一套引导他积极向上的“关爱计划”:鼓励同学为他打饭送餐、要求父母每天抽时间与他沟通交流、向他推荐残疾人自强不息走向成功的励志书籍……慢慢地,张武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上升,获得了班级第六名的好成绩。

  家长进步,教师提升,学生受益……让陈胸怀更欣喜的是,现代社区学校的建设,让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有了看得见的提高。

  他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学校所在的和馨园社区面向学生专门开辟了“老馆长故事吧”“老幼书香斋”两大社区德育培养基地和国学教育基地,通过传播雷锋精神、国学知识、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还采取校社联建的合作模式,推出“微课堂”系列活动,收留暂时性“留守儿童”;在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附中高新的“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研究”已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三五”首批重点资助课题,去年下半年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议。同时,围绕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研究,设立了12个子课题,涉及教研、教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层面,成为学校全面提升的有力推手。一年下来,他们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攻关。第一是现代社区学校建设的理论探索,用理论指导实践。这解决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对人的培养有了一个立体的框架,将过去的社团课、周末培训课、竞赛辅导课等全部纳入课程体系;其二是通过购买课程的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办学行为的规范问题。第二是开展问题化课堂教学。从含义解读、操作流程到系列研讨课、课后反馈总结汇报,教师的参与面逐步扩大,效果逐渐显现。第三是走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七年级开始了数学、英语的走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良好。

  在陈胸怀的理解中BG大游,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体系。开放办学就是要打开学校的“门”,推倒学校的“墙”,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学校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世界的大门,让老百姓在共建享教育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