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国际学校“重生之门”在何方?联姻组CP、停办国际部、发展职业教育

  196体育原标题:国际学校“重生之门”在何方?联姻组CP、停办国际部、发展职业教育......

  9月1日新学年即将到来,各地不少民办国际学校正在悄悄转型。跨品牌合作、国际部转型私立学校、开拓升学“双轨制”、探索国际化职业教育、探索创新教育.........身处新政时代,直面国际教育行业的暴风骤雨,转型能否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打开“重生之门”?

  今年5月初,网传“治理国际高中和国际课程”的消息在国际教育圈流传,一时间人心惶惶。义务教育学段还在“大洗牌”,现在又轮到国际高中了?虽然该消息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国际学校,尤其是高中的转型动作在悄悄进行。

  8月初,一则“北京清森学校和探月学院”宣布联手办学的消息打破了暑期的平静。北京朝阳区清森学校原名“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创建于2015年,由清华附中直接管理。自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后,清森学校开始了系列变更动作。先是今年3月,成为北京市首个更名的民办学校,改名“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8月初,学校再次宣布,彻底剥离清华附中,并宣布联手“探月学院”,首次释放转型信号。

  而事件另一个主角主打创新教育的“探月学院”也颇受关注。探月学院成立于2018年,为学生提供高中学段教育,其雏形是一群高中生在北大附中校内孵化的创新项目。问世后,因新颖的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关注,成为创新教育典型案例。

  官网显示,探月学院是“根植中国、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项目。学校初期落地于北大附中校园内,后因规模扩大更换了办学场所。

  顶思注意到,双方达成合作后,清森学校在官方微信上的学校标志已改为探月学院的标志,“学校官方名称仍叫清森学校,但做招生及宣传时可以叫‘清森探月’。”王亚轩表示。二者合并后的公开信显示,学校校长及中学部的管理层及部分师资变化较大。王亚轩解释,小学部仍保持清森学校原有的教学特色,初高中部则由探月学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另外,由于清华附中管理团队退出,一些职位缺口由探月学院填补。

  除了“清森+探月”组合,北京海淀区青苗学校和领科北京校区;北京新加坡国际学校(BISS)和达罗捷派学院都在近期宣布“牵手”。这三对“CP”都是属于无独立学校资质的教育机构同正规学校的“联姻”,而且三所教育机构的教育特色鲜明并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比如领科以Al-evel教育学术见长,达罗捷派是美式高中,同样为创新教育的代表之一。因此,这三组CP被外界认为是优势互补BG大游,互利互惠——小微学校能获得稳定的办学场所、解决办学资质等问题,成熟的学校能够借助小微学校的品牌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特色。

  “双方都在增长自己的利益,跨品牌合作是一个好趋势。尤其对于小资本的学校来说,品牌合作可以构成新的增长点。未来可能还会有类似的、新的组合出现。”资深国际教育从业人士吴磊(化名)分析道。但二者合作后将最终走向哪里,还不得而知。吴磊称,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理念磨合程度,可能会存在三种结局——

  第一种情况,长期合作,二者融通,共同形成一个新的品牌,但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磨合过程;

  第二种情况,独立学院。二者虽然共享一个校园,但实际上可能还是独立的,各自为阵;

  同样走上转型路的还有一向坚挺沉稳的公立国际部。作为游走在公立、私立之间的第三种地带的办学主体,公立国际部曾经走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1990年代,公立国际部逐渐萌芽。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康德教育集团和成都七中合作举办的成都七中国际部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国际部。随着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公立国际部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顶思研究数据,半数公立国际部均在2003-2013这十年间开办。

  公立国际部通常指公立高中开设的国际课程部,包括公立学校国际部、国际班和国际课程中心等,是现今国际化学校的早期雏形。公立国际部在解决部分非本地户籍优秀学生接受高中教育以及满足升学多样化教育需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不少海外留学生都是通过公立国际部的通道走出国门。

  顶思研究数据显示,在江苏、广东、浙江等人口大省拥有最多数量的公立国际部,平均每省有42所;山东、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均有超过20所公立国际部。

  并且,各地都有实力强劲的学校代表。以北京为例,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十一学校国际部、人大附中ICC、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组成了京城“第一梯队“。

  在大势一片红火之时,公立国际部危机四伏。在快速发展10年后,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对公立学校国际部班进行规范,同时多个城市明确,在未来不再审批新的公立学校国际部,也不再扩大招生规模,公立国际部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缓。

  曾供职于公立国际部的资深业内人士李明(化名)发现,不少公立国际部虽然申请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在实际运营中,直接打包给第三方,多数老师来自校外机构挂靠的老师。“他们虽然人多,但不占主流。”李明表示,公立国际部的管理权仍由公立学校掌握,后者派驻副校长管理国际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立国际部的主要运行思路是引进国际课程,用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国际部的学费相对私立学校便宜,但学生额外高价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去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各地开始“公参民”清理工作。高中虽不在义务教育学段内,但也受到波及。成都七中国际部办学主体康德教育集团早在2019年11月,就谋求国际部转型,拟升级成为K12国际化学校——成都康礼·克雷格学校,原成都七中国际部学生将搬迁至新学校。但令人意外的是,今年3月,该项目宣布暂停,原因是,受到 “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政策影响。这也意味着,公立国际部直接转型为全学段的私立学校恐怕会因政策受阻。

  今年6月,媒体报道,北京老牌的十二中国际部转型为丽泽国际学校,今年9月正式开学。同样,由武汉六中国际部转型而来的康礼国际高中将在今年迎来首届学生。

  公立国际部如何顺利转型?李明认为,除了政策因素,更关键的是理念的提升。“以往有公立学校招牌,家长挤破头想要送孩子进去,学校因此不用过分考虑生存问题。但转成私立学校后,不是学校挑学生,而是学生选学校,这种应对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是从管理层到普通教师都要达成的共识。因此,无论是私立变公立,还是公立变私立,两种体制之间的跨度需要很多磨合。”

  而跨过体制差距之后,更难的是做好心理准备:学校在近5-6年可能无法盈利BG大游,甚至亏本。“转型后就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对于新创校,前5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是在不断往里面投入。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学校发展会很困难!”李明说。

  除了学校之间跨品牌组CP和公立国际部的转型,增加升学“双轨制”、开拓国际化职业教育等,也成为一些国际化学校加快探索的新出路BG大游。

  近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大会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白皮书指出BG大游,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创新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释放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消息;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新增了“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等要求。

  在国际化教育转型探索中,万科旗下的德英乐教育集团在今年7月份宣布 ,上海浦东万科高中宣布获得国际文凭组织(IBO)职业教育项目(IBCP)官方认证授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同时开设国际文凭组织大学预科项目IBDP和职业教育项目IBCP项目的非外籍学校。

  该校执行校长尹丹向介绍,职业教育项目(IBCP)作为IB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有10余年历史。但由于国内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以及该项目因涉及“校企合作”“职业技能课程引进”等,对资源整合要求较高,因此在国内发展进程较为缓慢。考虑到家长的需求,目前CP项目开设艺术和商科两个方向,积极发挥万科集团自身优势,嫁接相关资源。该项目将与DP课程项目在今年同时进行。

  业内人士认为,万科高中发展职业教育属于另辟蹊径打造高中特色。那么,该项目能否打开国际教育的蓝海市场?尹丹称:“等今年这一届学生毕业了,才能看到成效。如果升学成绩令家长满意,或许可以给市场增加信心。”

  三年来,疫情、国际关系等因素为海外留学道路增加了不确定性,不少留学家庭开始犹豫,欲延缓留学。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打出“双轨制”的新出路——给学生划分“出国方向”和“高考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

  看似给学生做好了完全准备,实际道路艰辛BG大游。“民办学校选择走国际化教育的道路,正是要区别公办学校,不参与红海竞争,现在要掉头回来,不能说没希望,但是难度肯定很大。”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马学雷表示。

  事实上,在高中阶段进行双轨制在底层逻辑上存在漏洞。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偏国际化,高中直接选择高考方向会难以匹配;而初中阶段就在传统公立教育学习,高中阶段直接选择国际课程也很跟得上。因此,这就要求”双轨“模式要从小初阶段开始渗透。

  不少国际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比如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私立汇佳学校已经在初中阶段增设“中考方向”的双语融合部,将国家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希望孩子“两条腿走路”。曾多年担任某知名国际化学校校长的易霞仔认为,”双轨“是一个好思路,但当前国际教育”双轨“当中最大的困难是课程设置区分度不明显,如何在满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办出国际特色?解决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在于育人目标和师资。而根本上,公立教育与国际教育的融通将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

  马学雷认为,治理国际高中和国际课程的文件虽没有实锤,但趋势值得重视。治理的根本精神,一定是引导国际学校依法依规办学,良性健康发展。易霞仔认为,行业”洗牌“对学校优胜劣汰,打造更好的国际教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而国际教育转型面临新命题是如何在当前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打造国际学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