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BG大游体融合:催发校园春天的绿色

  196体育关于媒体的“新”和“旧”,并不能从媒体存在的媒介方式或是产生的时间来确定。关注新媒体,除了关注媒体的呈现介质,更应当关注表达的过程与范式。校报也好,新媒体也好,表达方式是我们要研究的关键。究竟我们要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受众所接受?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经济模式,也改变着文化模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在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构建起我们的现实主义,使得我们的新闻传播更加符合客观、公正的需求。与社会媒体相比,校报的优势还在于,我们可以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用好我们所特有的智力资本,锤炼我们的表达新模式,包括如何思辨、如何分析,如何平等对话,等等。

  成熟的校园媒体,更应当承担起面向社会提升大学声誉的责任BG大游。我们需要将习惯的单兵种作战模式向多兵种联合的团队运作模式转变;将我们的关注点由终点呈现转换为过程介入,甚至是起点介入的模式;将我们的表达方式从单向向交互、从单元向多元、从刚性向柔性、从居高临下向平等交流、从结论式向分析式转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团队水平的提升包含永恒的“不变”,质量提升的要求不能变、心中永远装着读者的态度不能变BG大游。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媒格局、给高校校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毋庸置疑。与其奢谈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不如多研究新媒体带来的新机遇。

  去年,湖南科技大学校报编辑就从微博上发现了一个学生寝室生活的好素材,尝试了一次平面媒体和新媒体互动的立体化报道,刊发了长篇通讯——《老大去哪儿》传递校园幸福能量。

  这次报道的体会有三:其一,新媒体为校报获取新闻素材增添了新源头。原来校报报道领导活动多、会议多,总感觉找不到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素材,而微博帮了忙。其二,新媒体为校报提升品质提供了新方法。这次报道通过新媒体尤其是视频的推送,更有直观感受,增强校报的深度报道能力。其三,新媒体为校报扩大影响力开辟了新途径。这次报道如果没有新媒体的转发和视频推送,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一是要有政治意识,努力办有高度的报纸。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和本校中心工作,主动思考,精心谋划,深入采访,在学校重大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营造氛围、推动发展。

  二是要有大局意识BG大游,努力办有深度的报纸。在深度报道上多下功夫,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在报道深度、观念深度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办出各自报纸的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是要有担当意识,努力办有温度的报纸。可以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例行公事,为师生办事,帮百姓代言。

  四是要有互联网意识,努力办有黏度的报纸。高校报人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整合新闻资源,强化品牌建设;以人才队伍为根本,推进优秀记者、编辑队伍建设;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形成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自身的舆论传播能力。

  我们的办报理念是不管新媒体怎样来势如潮,校报都要做校园新闻的主导者和引领者,不管新旧媒体如何交锋,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所长。校报要做厚度、做深度,和网络报道错位竞争。办好一份校报,读者是上帝,作者是贵人,编者是大厨。校报要主动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策划。比如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校报提前一个月启动活动,联合学校图书馆、社团搞读书活动,并在4月下旬的校报中拿出专版进行报道,在大学校园里提倡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校报还要做好发行,扩大校报本身的影响。

  第一,调整心态学会自信。校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少了几分姿色,但也不必完全自卑或丧气。传播大师麦卢汉在1964年说过一个预言,老媒体绝对不会被新媒体替代,只会将老媒体逼上一个艺术形式。就像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校报会永远存在,摆进校史馆的永远是校报。

  第二,适当让步,学会改变BG大游。不少学校改变校报出版周期,减少人员投入,把精力投放到新媒体建设上。老媒体和新媒体应该像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说是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他们应该是携手共进的。

  第三,保留本色,学会固本。校报传统的本色还应保留,但可以向精细化发展,把深度报道做精、做细、做深。我们现在也呼唤纸质阅读,我觉得校报越老越珍贵,而且它像一坛酒,时间越长会越香。

  山东工商学院于波:面临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常态,高校宣传部定位更难,我们该怎样让自己更从容些BG大游,不至于产生“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的念头。

  回答:我看了一篇微信文章,说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进步都是从最琐碎的事开始的。每个人在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肯定要面对无数的困难,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有最好的答案。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了,貌似没有看到什么变化,但是不断地积累总是会有变化的。

  回答:分享一个前不久总理视察吉林大学的报道案例。视察有两个点:一是看技术高分子实验室,二是看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为此,校报做了两个以上的预案。第一,由于学生记者无法进入现场,我们把录音机提前交给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嘱托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是学校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声音资料。第二,校报是学校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要严格按照新闻规律报道这件事,还要报道完整,报道全面。在做重大新闻事件时,传统媒体一定要有备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