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发展素质教育196体育

  196体育2月27日,唐江澎(右一)、李希贵(右二)、柳斌(右三)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新时代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研讨。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翟亚男 摄

  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196体育,就是让教师们从每个学科角度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关注终身带得走的素养,这就是素质教育在今天的深化和发展。

  今后,要在发展实践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思维能力196体育、创新能力方面有所加强,这些方面要作为很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里面去。

  素质教育发展主题没有变,但是从发展的时代要求上来说有一些内涵上的调整。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过去我们提得不够。这两个能力可能是未来社会特别需要的素质,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探讨的一个方向。

  素质教育不是新名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来,在经过多次大讨论后写入,尤其是1999年中央国务院专门就素质教育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习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令人振奋,也引发思考。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否有变化,有哪些新的内涵,怎么从理论上去解读,怎么从实践上去落实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探讨。在全国两会前夕,《人民教育》记者采访了柳斌、李希贵、唐江澎三位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亲历者,共同讨论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内涵变化以及新时代如何发展素质教育等重要话题。

  记者:柳主任好!据了解,您在1987年发表的《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最早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柳斌:提出素质教育有三个大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时期突出了对人口素质、民族素质的重视。同志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对发展教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志提出教育的发展要“三个面向”,提出“四有新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论述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被认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乃至立足于先进民族之林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当时中央出台了很多文件,比如1985年的《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的《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强调了提高人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这样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呼之欲出。

  第二个背景是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素质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提高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场重大的教育革命。

  第三个背景是素质教育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提出的,为了反对应试教育倾向,反对违反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是“破”,但只讲“破”不讲“立”,校长、教师们无所适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对,那什么是对的?需要从正面阐述素质教育的主张。

  记者:从1995年到1997年,您连续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论述素质教育的五篇文章,廓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明确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您写这组文章的背景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什么时候真正形成共识的?

  柳斌:素质教育提出时,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从1985年开始,一直到1997年,社会上自发展开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那一段讨论非常有必要,在讨论过程中,学校自发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也有很多。一些省份、学校的探索,为我理解素质教育做了充分的准备。我把从全国各省份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加以总结,所以有了那五篇文章。

  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这算是正式向全国发出了素质教育的号召。会议对全国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很多共识。1999年,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推手。文件下发之后,大家就开始比较明确规范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素质教育了。

  柳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各项素质,培养能力196体育,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当时提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而应试教育则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基础教育。

  李希贵:当时我在山东高密当教委主任。有些观念今天看起来特别简单明了,但当时却不是那么简单。那时候主要是按照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要研究如何通过评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围绕这个问题就讨论了很长时间。那个时候,素质教育要形成共识,难度是很大的。

  唐江澎:我是教语文的,当时我的感受非常强烈。当时我就感觉到,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心里所向往的语文教学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完全相合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严重应试倾向和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拨正。

  记者:曾经有一句话比较流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也说明素质教育落地非常难。为什么落地这么难?

  唐江澎:要把一种教育倾向拨正到另一种教育倾向,在还有教育终极评价标准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任何一所学校都会选择从外围向核心进军。因此,就显得抓外围的部分轰轰烈烈,课堂教学部分还是涛声依旧。

  对此,我也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想要通过高考这一种检测方法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是不可能的;第二,如果高考不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李希贵:唱歌跳舞应该是那时候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好、非常现实的切入点:孩子喜欢,学校操作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也不会影响考试评价。如果要求学校、教师一开始就能驾驭一个宏大的改革主题是不现实的。

  另外,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在高密工作时,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是学校运动会的长跑冠军,学校推荐他参加县运动会,需要两个月的训练期。他母亲就跑到学校说:“我们上学不是为了去跑步,我们要考学。”所以,在那个时候“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它是有社会基础的。

  柳斌:只有考试、分数,只有死记硬背,是“死”教育。有了唱歌跳舞,有了各种各样人们喜爱的活动,有了情感和愉悦,教育才会是“活”的。唱歌跳舞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它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从素质教育的全局去看唱歌跳舞。

  记者:从提出素质教育算起,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三位嘉宾能不能讲一讲这几十年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

  柳斌:一个是全国大多数的校长、教师、机关干部,基本上接受了素质教育这个理念,而且对这个理念表示认同,这就为我们的教育走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的这样一个时代奠定了群众基础。

  另一个很大的成绩是推动了各项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试制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基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教改典型,比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等,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李希贵: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感受特别深刻的有两件事情:一是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次修订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从过去以唱歌跳舞切入,深入到了学科教学、学科教育的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重大改革。二是考试评价改革。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选择性增加之后,推动了基层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落实了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有个性发展”的目标。

  唐江澎:2017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就是把立德树人的国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最顶层、核心的要求落实到高中的每一个学科,最后一直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从而形成由课堂教学目标到学科素养,再到整体的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一个层级关系。它引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科的教育需求,思考学科背后的育人目标。原来可能只关注知识,现在教师们肯定要想一想,这个学科知识背后隐含的学科思维方法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诉求又是什么。

  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就是让教师们从每个学科角度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关注终身带得走的素养,这就是素质教育在今天的深化和发展。

  记者: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发展素质教育,发展什么?素质教育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

  柳斌:今后,要在发展实践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所加强,这些方面要作为很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里面去。

  李希贵:素质教育发展主题没有变,但是从发展的时代要求上来说有一些内涵上的调整。去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里明确提出四个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过去我们提得不够。

  为什么要提认知能力,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了想象。第二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知识甚至包括技能都可能被机器替代。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思考,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一种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能力,以应对飞速变化的时代,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为何提职业能力呢?一是因为人只有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才能找到自己和社会的关联。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和社会的关联。二是要把学校变成一个更加社会化的组织,使其拥有充满选择性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类似于社会的空间里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这样他的职业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这两个能力可能是未来社会特别需要的素质,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探讨的一个方向。

  记者:把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它深化,变成教育的现实,三位嘉宾能不能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一,学校要涵养一个生态系统,方便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这个生态系统有三个要素:一是有更加多元的治理主体,可以从各个领域形成治理学校的组织结构;二是有更加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能够找到各自的成长通道;三是有不断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师。

  第二,要处理好一对矛盾。既要让学生慢慢找到自己,又要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196体育。调节这对矛盾,需要从评价制度、选课制度等方面平衡,使我们在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中既不过于粗暴,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要“非常理想,特别现实”。一方面,回过头看,最初确立的关于素质教育的理想,我们始终没有改变,始终坚守,在实施过程中有各种障碍、困难和挑战,我们慢慢解决,但是不忘初心。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又特别现实,要正确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挑战,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一条能走通的道路,最后实现理想。所以处理好这个关系,也非常重要。

  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196体育。高中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自我、定义自我的关键时期,但很多时候最后的定义都被分数所标示和估量。我们提出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发展职业体验,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学业以至于专业的认识有一个评估的延续。我们有一个观点,让学生能够把今天的学业同未来大学的专业选择贯通起来,把专业和他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把职业同建功立业的事业联系起来。往大一点说,就是把他的事业同他所担当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的责任联系起来,变“因分而学”为“为爱而学”。

  二是必须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发展素质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太过单一。要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走向包括体验、实践、探究在内的丰富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突出强调实践能力,让学生开口讲、动手做、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这样才能发展素质。

  三是要高度关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带给学校教育的变化。网络的出现使课程的形态大大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支持,应该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实现自主学习。

  在发展素质教育方面,我们更关注的是动机上为爱而学,方式上重视实践,课程组织形式上能够实现定制化个性学习。

  柳斌:我想讲两句话,一句是读万卷书获取知识,另一句是行万里路笃行实践。在新的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挖掘这两句话的基本精神。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思考,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力的时代。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

  另外,我还想提五条措施:第一,要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建设,以素质教育理论的正确清晰、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去引领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通过加强各级政府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和推动去发展素质教育。希望国家用公权力推动高考制度改革,尝试建立高考体制外的入学新通道。第三,以加强或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素质教育的发展。第四,进一步明确政策,突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重点来发展素质教育。第五,以加强督导评估为抓手发展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并落实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