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新高中国连续8年成德国最大贸易伙伴BG大游

  196体育德国经济研究所(IW)根据德国央行的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BG大游。同时,德国去年对华投资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扩大至10.3%,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德国在亚洲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则停留在8%左右。

  另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的数据,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自201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下降15.5%。其中,2023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额为1557亿欧元,同比下降19.2%;德国向中国出口额为973亿欧元,同比下降8.8%。

  此外,美国与荷兰分别位居德国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去年全年,德美贸易额达2523亿欧元,德荷贸易额为2148亿欧元。按照德方的统计,去年中德贸易额与德美贸易额相比,仅多8亿欧元。

  IW的研究认为,总体而言,德国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情况不同。“一方面,德国企业在中国一直有新的投资,这些投资的资金完全来自于在中国产生的利润。”IW国际经济政策、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部门负责人马特斯(Jürgen Matthes)称,“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四年中,显然也有资金从中国流出。”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尽管德国政界有“去风险”的声音,但中德之间的经贸往来还是在继续,总的趋势是,大企业还是看好中国市场,愿意投资,“如今比较担心的是德国中小企业。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政府的担保、贷款等,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如何继续发力中国市场,值得关注。”同时在存量投资的带动下,也要关注是否有新的投资增量。

  郑春荣表示,希望能用时间换空间,比如,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给予这些德国企业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会拉动投资,“只要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德国企业投资的信心还是会在的。”

  2024年1月,中国德国商会发布《2023/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8%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其行业将持续增长;54%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在华投资,其中79%的企业表示,这是保持在华竞争力所必需的。

  报告还显示,受访德企认为,中国企业的创新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其中51%的受访企业认为,当下中国企业在其所在行业中是创新领导者,或预计在未来5年内会成为领导者。在汽车行业,69%的受访者持上述看法。

  蓝皮书认为,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对外向型的德国经济仍然具有极大吸引力,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德企改变其在华经营策略,进一步实施本土化战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在华德企选择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竞争让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开始利用中国的创新资源,为其全球市场提供新的产品。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17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见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双方应总结成功经验,深化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造福两国人民。中国正在聚精会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行高水平开放。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将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带来更长远发展机遇。双方应排除干扰,继续坚持开放和自由贸易,充分发挥经贸合作“压舱石”作用,为此提供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1月底BG大游,德国央行多名专家在央行网站联合刊文表示BG大游,近年来,许多德国工业企业通过在华生产获得了高销售额和利润,同时对华出口成为这些德企的重要盈利渠道。因此,从长远看,“脱钩”将给德国企业带来显著商业和经济成本,“德国企业将错失中国这个‘主要销售市场’,许多供应链只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进行重组。”

  上述文章还表示,德国的汽车、机械工程、电子和电气工程等行业对中国市场需求依赖程度较高。不少德国企业直接或间接依赖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和关键中间产品。德国央行此前针对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BG大游,德国差不多每两家制造业企业中,就有一家直接或间接从中国获取关键中间产品,“如果这些(产品)供应中断,德国可能遭受严重的生产损失。”

  蓝皮书认为,从德国国家的经济利益考量,若减少经济出口导向,大幅度减少与一些经济体的经贸往来,会导致极大的社会福利损失。根据慕尼黑Ifo研究所的分析,实施“回岸外包”将导致德国GDP下降9.68%,实施“近岸外包”将使德国GDP下降4.17%BG大游。

  因此,蓝皮书认为,德国未来对其经济模式的调整不应是减少德国经济的国际联系或者是将经济合作仅限制在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