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学生素质教育十篇

  196体育天天讲素质教育,但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每一位老师的心中并不是很明确的。查一下辞典,“素质”一词有三种解释,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①③两种解释,强调先天就有的,显然与教育无关,因此,素质教育的“素质”所指的应该是“素养”,也就是平日的修养。提倡的素质应该指的是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反复强调的“养成教育”。过去没有什么“素质教育”的说法,但是,一直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方针。其实,说白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高素质!如果能够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就是突出了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但它的确又时时刻刻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作用。目前,什么是高素质的小学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有些也的确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体育还有各级运动会和各种竞赛,大概可以看出某些人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但和“德智体全面发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降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时,也向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对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太过于守旧。在进行新课改之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听,而且老师讲的知识就只是看着课本念,搞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学生也不喜欢听。而新课改之后,要求老师要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老师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只是口头上响应新课改,而在真正上课时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第二,老师缺乏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把握不准授课内容。新课改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老师面对新教材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识也不到位。不习惯于用新教材的辅助资料,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旧材料,这些资料不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而且与当前教学大纲还有一定的相违背,如果一直处理不好新旧教材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而这也是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如果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看到实验现象,那就只能看着课本上的结论死记硬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相关设备或者是设备陈旧,造成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有的只是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去看看实验结果。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新课改的推广。第四,教学方法固定,学生不积极参与。我国属于应试教育,特别是高中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而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说明哪里会考哪里不会考,然后学生对需要考试的地方背背。学生从心理上也都明白上课可以不听,只要记性好下课了背住就能考高分,因此在上课时很多学生因为感觉课堂没意思都不注意听讲。

  很多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思想上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具体含义,认为课改只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换了换。而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课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课改就是理论上的改变加实践上的推广,如果教学方式不变化就跟不上新教材的变化,也把握不准授课内容的深度。

  生物课中难免会有实验课,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看到实验现象学校要对相关设施进行配置。由于生物本身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且应用性比较强,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对应的图像信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也比较少抽象。传统教学中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这样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因此学校还应该给生物课堂配备多媒体,让老师给学生直观的展现知识,必要时只要对学习有利还可以观看一些生物视频。

  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而学生在高中课程学习中也都明白生物占的分值比较少,在平时学习时也都当成副科学习,在心理上认识不到生物的重要性。而老师也不去强调生物对以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注重学生的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了。为了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在根本上强化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但是老师还是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争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共同提升学习质量。现阶段部分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现象还是有发生,不能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也就体会不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提不起对生物的兴趣。此外老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不能给学生树立生硬的形象,要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不能产生明显的代购,更要能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BG大游,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素质教育研究成果累累BG大游,在万方数据库中以“素质教育”为题进行搜索,限定年限范围从1982年至今,共找到3万多篇符合条件的论文。然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定位为“高素质教育”的研究甚少。笔者拟以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研究为主题,分析高素质教育的内涵,探讨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21世纪是国际间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强育的国际化,主张采用“面貌新颖,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在2002年中外校长论坛上曾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以后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也不是仅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有创造性,它还应当让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具有洞察力,并富有理想和追求,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全面发展的人。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联在一起。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随着199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99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穿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通价值的人。这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

  依据诸多学者的研究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等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高素质的含义就是指学生素质不但要“高”,而且还要“全”,“高”主要包括创新素质高、信息素质高、科学素质高、人文素质高等,“全”指具备高素质的同时具备较高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团队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

  道德素质 学术界关于道德素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道德素质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指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道德品质;第二种,道德素质是道德行为主体(人)的道德认识、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构的总和,它包括人的道德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道德行为过程中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

  法律素质 对法律素质的概念学术界的解析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的法律知识等各种要素的内在表现;另一种认为,法律素质是人们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实践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道德和法律能力的总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养成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为自己或为他人服务,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明白法律的作用和价值,对法律进行积极的认识和评价,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团队素质 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指大学生对团队感到满意和认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对团队事务尽心尽力,角色定位与团队整体的角色定位相符,自愿并主动与团队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

  身心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体魄是青年成才成功的基石;良好的心理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必备条件。当前,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身心素质不高的状况,达不到国家体育运动锻炼标准者有之,心理存在着严重疾病者有之。尤其是心理疾病问题更要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职业素质 美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的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及其标准主要有:(1)基本技能:大学程度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是所有种类的工作所共同需要的。(2)技术技能:技术技能对许多工作来说都已成为底线的要求,工作者利用高度的信息、电信和制造技术来提高生产率和效率,以新的方式向客户传送服务。(3)组织技能:新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比如员工与顾客交互系统,要求增加理论和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通信技能、分析技能、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谈判技能和影响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技能。(4)公司的特殊技能:新技术以及市场变化驱使公司参与竞争,集中于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作为员工必须经常要求获得与公司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程序或服务传送有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我国原劳动保障部开发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将职业素质分为5个大类30个小类:职业能力(13小类);职业人格(9小类);职业兴趣(1小类);就业和创业分析(2小类);职业操作能力(5小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场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毕业后职业岗位流动和新职业种类不断涌现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对社会、对教育、对个人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大学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指导、培养和援助的过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结合在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顺利由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

  创新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自信好动,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较少,受传统习惯的束缚也较少,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意识强,有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智力达到高峰,情感日益丰富,意志不断增强,这使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支配下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己。大学生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核心目标,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质 2002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汉纳罗尔·瑞达(Hannaford B.Rader)认为:“信息素质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她提出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图书馆素质、媒体素质、计算机素质、因特网素质、研究素质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国学者认为,信息素质不单单是信息获取、收集、交流和利用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包括信息知识与意识、信息道德等,它是一个适应信息社会的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能力逐渐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考察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科学素质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去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2006年,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为,科学素质由四方面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大学教育的目的来看,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这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起着基础作用。高等学校科学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辩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质 “人文科学”一词自15~16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表示的是同人类利益有关的问题,其含义几经演变。到了现代,则专门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进行研究的科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大学这个环境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授,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既有社会主义理想、又有事业心,既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功底、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懂发明创造,又具备奉献和协作精神,既能推动科技进步,又能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实在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

  课程设置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专业课和任选课。课程或相关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开设什么课程,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不能缺乏必要的载体而去空谈素质教育。

  生活指导 大学生活包含文化学习、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团活动、情绪管理、寻找工作等方面。美国教育家A.J.约翰斯认为,生活指导是旨在使个人“做出明智的选择和适应的援助”,以使他发展自我选择的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生活指导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承担,换句话说,辅导员也是生活老师。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而且还要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校园活动 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种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校园文化活动要丰富多彩,如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俱乐部、学会或协会活动,创业园经营活动等,学生在各种各样活动中可以相互联系、互相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业余爱好。

  校风建设 树立良好的校风,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它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尤为巨大。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知识传给学生,也可以把人生观、价值观传给学生,还可以用治学态度、高尚品格、奉献精神去影响学生。为发挥教师的作用,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必备条件,全面改善教师的教风。

  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即校园建筑布局、室内设计、教育设施等,这些环境设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部分,相互统一,形成学生的校园生活空间,对学生的品格形成起促进和制约作用;一类为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即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安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体制等;一类为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即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教职员工道德风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风、校貌等所负载的信息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实现“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素质教育离不开政府的重视 政府不但可以从方针、政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上加以支持,而且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宣传优良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正面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养成。

  素质教育离不开企业、社区的支持 企业和社区对教育的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提供平台支持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以升华。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爱心活动,如公益劳动、义务劳动;一类是假期“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类是学术活动,如实习实训、参观学习、科学实验等。这些活动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能力以及个人世界观、道德价值观的发展。

  虽然大学生一年中在家居住的时间远远少于在学校居住的时间,但家庭对其高素质养成的影响依然非常深刻。主要影响有两种:一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通过民主和谐的氛围,形成互相尊重、配合默契、作风民主的优良个性;通过求知进取的氛围,使子女形成不断进取和开拓的精神;通过情感沟通的氛围,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殷殷之情和深切的爱,从而对家庭产生依恋之情,对父母产生信赖和感恩之意。二是家长态度。有的大学生在经济上、精神上要求独立自主,有的大学生在经济上、精神上完全依赖家庭。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依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育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甚至可以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基础因素。家庭教育是一种人人都要接受全面性的教育,每个家长都必须承担这种教育的义务。

  素质教育是大学永恒的话题,然而素质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在大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上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学生高素质养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接受质量评估,评估主体可以是政府、社会或学校本身。但素质教育质量评估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好坏不能简单地用大学生就业率高低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大学生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上。所以,大学生高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估是我们应关注的研究方向。

  [1]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彭利荣.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宋莉.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6]王冬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岱宗学刊,2006(9).

  [7]杨巧云.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平台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8]张薇.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9]张爱社.新世纪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今天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栩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大多数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工人。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为广

  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许多变化。首先是知识产业迅速崛起,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次是产业轻型化和“软化”趋势更为明显;第三,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各产业渗透,催生了新的“边缘产业”;第四,国民经济由能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大量的劳动力将由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服务领域的劳动成本已占总成本的80%,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占大多数,他们是未来社会的重心。

  要获得和掌握各类知识,除了教育和学习剔无他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奠基工程。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予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工韭经济时代初期。人们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的职业器要,鄂么在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可能刭毕韭时不少知识已经变得陈旧。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就不就该满足子学习现存的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性变化,它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已充分意识弼这一机遇穰挑战,在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5届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的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宣称:“这届政府在四年任期内把发展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具体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会读会写,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学会用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并且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了10条计划。可见美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提高国民素质,然而我们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科技、经济还比较落后,如果教育上不去,巨大的人力资源就没有优势可言。如果基础教育不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加大力度推行素质教育,不尽快地、努力地提高国民素质,那么在新一轮经济大变革中我们就会远远落后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并最终造成我国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同志曾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有效对策。屡力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充分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基硪教育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我们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积极、主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我们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国民素质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的国家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扬帆前进!

  用现代教育论观点来看,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即不仅要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而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呢?

  1.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不健康的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乘虚而入。要制止这种思想滑坡现象,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党史教育等课程,采取讲座、讨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马列理论和发展史知识。以后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常设课,辅以时事报告论坛、入党对象培训班、社会法制教育课等,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思想观念上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火心周家大事、关心集体的良好政治素质。

  2.创设文化磁场.开展校园文化与美德互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也足培养学生综合索质的重要阵地。要尽可能让每个有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各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小组都要制订自己的训练计划,聘请校园内外的指导老师.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报活动,既丰富校同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又检验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规范化,规范各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小组的组织建设、管理方式、活动开展1二作,但在组织建设上,高职院校不宜直接干涉社团的机构设置,而应多做些引导和服务工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rI我服务”的能力

  3.诚信氛围与诚信教育.、诚信法lJ!lJ包含了学个人与社会的经济利益需要和法律要求.是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巾冈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t-L@普遍,使许多高职学生困惑莺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允分认识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和复杂性,复杂的社会背景_F.按诚实守信原则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通过学生征礼会上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验,进行面和反面的对比教育,开展丰富的、深刻的、贴近社会生活的诚信教育BG大游。实践诚信细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增强抵御并虚作假的免疫力,使诚信教育符合诚俯道德的本质。训: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自觉的行为倾向.为每个高职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实基础..4.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与中华美德教育..文化的卷义于以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活动教化.培养本民族的人民具有道德精神、人文素养,这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高职学校n丁以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或地方习俗.腱传承巾华美德的教育活动,开展主题不同的中华美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中华民族传统荚德教育不仅仪是学校的责任,而是贯穿于家庭、社会教育的一项重大样,!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足综合素质教禽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参LJj者和执行者.提升高职学综合素质过程中起着领路人与导航肯的作用。所以行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之前,首要任务足J口强师资建设,建没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中寓的“双帅型”教师队伍,定期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培训班和进修班,对高校一线教师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真理解综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真正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信仰,并在此基础上将理念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L加速“老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变和蜕化,以保障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椎进绩效评估制度的改革.优化素质教育的质量绩效评估是规范组织行为、捉高组织效能的一项霞要制度和有效方法。l2考评过程r}1,-持全面考评最点考评相结合.坚持阶段性考评综合性考评棚结合,持任课教师考评与班主任、辅导员考坪相结合。l3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有课堂提问、随机测试、定期进行总结测验及期末考试等.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不增7Jl】学生负担为前提;考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分别采取闭卷、歼卷.口试或笔试,分组考试和纳对考试等;各学校也fT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评权重。

  3.发挥各学校的优势与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所以,办学特色的本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搞好基础性建设.支持具有鲜明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让教师、干部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1.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依托.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目前,一方面,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旺盛,合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抢要的“香饽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旺盛,每年毕业的人数不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局面依然很严峻。因此,学校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应注重实效、切实解决广大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才能坚定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信念。学校和任课老师要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毕业生座谈讨论、就业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高职毕业生仅有专业技术和业绩能力是不够的,还要说话热情大方、接人待物积极主动,以及很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才能为自己的就业开辟出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尽管学校及相关部门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知道,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走向成功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诚实守信、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一些招聘单位的主管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道德、诚信问题。道德标准已经成为重要的用人考核标准。从调查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求职的最大本钱。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多数单位会把个人品德放在第一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细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合作,因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对此,多数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变成了滞销专业,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陈旧,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另外,大学生应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从现实出发选择就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应从学校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在目前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招聘方对人才的要求上来。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但在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结合的还不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大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校园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德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着眼于现实,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1]吴永春,韩娜,杨红芹.从社会营销观念谈大学生就业[J].素质教育论坛,2008(9):171.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及今后的数年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尝试从学生自我提升的角度对素质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浅探。

  教育在现阶段的社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而全民关注的阶段,在这个“教育的世纪”,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单纯的知识,单纯的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学生个体本身的发展,从而才能促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的变革。为满足现今社会与个人的持续性发展,中职学校需要更迫切的实施素质教育。

  一不属于普通社会群体中的普教序列的中学范畴,二不属于高校范围。中职学生恰巧在这一阶段的青春期,带有懵懂、半成熟的心理特征,在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对他们个人性格、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导向。

  (二)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成长后期,父母比较宠爱长期不在身边,学生心理比较脆弱,不愿接受挑战且受挫折能力差。

  随着外界社会环境影响,对社会的认知不充分,心理易产生动荡变化。入校前又经历过中考的挫折,父母来自各阶层,家庭经济状况不一,就业迷茫等都让这些少年们对未来感到茫然,甚至悲观失措,形成了中职学生特有的心态。

  在过去,中职学生高分入学,遍校优等生。毕业后工作生活有保障。但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追求以及职业中专学校的生存本能,使得现在的中专生的结构复杂。

  进校成绩主要分为2种:成绩偏好的多数是低于高中100分以内的,由于家庭经济或入学困难又想念书选择了职业中专;成绩差的则是由于中考分数无望、年龄小不宜走向社会,家长选择了中职学校。这不得不提到近年来的中职学校的入学大多数形同虚设,甚至出现了你来我就收的入学环境。

  多数学生有明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专业,有着自己的理想。不少学生出于对前途的担忧而比较自卑,缺乏动力。剩余少部分学生则走一步是一步,在校仅当过渡期,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学习观念。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力加大,家长开始正视学生的自身客观因素,虽然未能升入高中,但家长认为掌握技能才能创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有了技能,孩子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就有了保障。但也有不少家长是随波逐流,认知仅在:学生小,再念3年书的思想上,忽视学生自身的客观因素,缺乏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

  学生入学能快速给自己定位,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但也有部分懒惰思想,自觉能力自制能力较差,欠缺职业意识。缺乏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

  针对以上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这三个方面在中职学生中都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过去的教育模式要更替,旧的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式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而应实行因材施教,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为前提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引导、教育学生,决定的因素在哪里?这应该是中职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职业课程,在于起点?错误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鼓励增强学生曾经失去的自信心,给学生灌输:我做、我能、我行。掌握技能,掌握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意识、敬业精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就业三体整合式教学,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以技能和理论学习为内涵、建设良好的就业体系为目的,无需受“高考”的影响。因此,素质教育在中职学校环境下,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素质教育从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4个方面进行提高。在新形式下的职业教育中,针对中职学生各方面的复杂性,教师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保持终身的可持续性。但是,做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创建素质教育“环境”并良好的保持。

  片面单科的知识无法提升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做到学科的关联性、综合化。关联性和综合化能最大程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理论认知,这一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突出性不强,不少教师仅注重学生的单科成绩和技能测试,满足校内成绩,这仅完成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初步要求,毕业后该如何?教师未能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就业中面对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进行考虑,一旦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遇到自身学科的知识更新或其他学科的问题会陷入无法解决的境地。社会在变革,知识在进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也在随之更新,要培养学生多学科、兴趣化、探究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解决日后学生在就业后出现综合知识过于狭窄的尴尬境地,为学生日后可能出现的多方位、多学科、兴趣化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进一步拓展自我的技能导向与就业空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部分在课堂。这和普教的教育又有所不同,中职学生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具有多样化和实践性的,教师不单单教会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教会学生的实践方式和成果。面对这个问题,学习的方法尤其重要,手把手的教无法让学生自己锻炼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能固步自封,长期以往形成了:老师教了我才会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思维受到一种无形的禁锢。学生个体因素是关键,采用正确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项目或者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在“任务中学”,教师在“任务中教”。步骤:确定任务(分层任务)信息收集创设情境分析实例计划设定探究学习执行操作检查与评估师生互评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于课堂,使学生自觉主动的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和教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养成符合自身个性和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引导性。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相结合,全体和个体相结合,思维方式和特点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教授知识理论,养成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不会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面向社会和行业培养学生的能动思维,以个体基础特点为目标,提高动手性与探究性相结合,鼓励学生:我做、我能、我行!实现知识、技能、就业多方位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在校阶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学生时代的思想天马星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的创新创设良好的基础条件。

  素质教育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离不开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大国工匠》的播出,在中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反响,大匠精神: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工作与学习态度。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未来就业,职业化的迷茫,提高自信心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前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思想上贯彻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目前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中职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值。然而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专业习惯,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确立中职学生的立足之本。耐得住寂寞、耗得了时间方成大器,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学习理论和实践能力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开设各类活动课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美术、形体等第二课堂,开拓视野,一专多能,加强择业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之,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育观念,教育多元化,树立多视角的人才观、全面的质量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职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良好的教育管理方式、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会使中职学校现有社会形势下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1]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

  [2]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具体表现为:①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信息的特殊意义,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观念。②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具有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需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信息需求。③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及未来的中小学生均生活在信息时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每天他们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小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为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要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具体表现为:①传统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包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尽管信息时代读、写、算的方式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但是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依然是人们文化素质的基础。信息素质是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从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②信息常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对人类各个领域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原则(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③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信息技术的作用、特点、优势、发展及其未来等。

  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主要包括:①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②信息搜集获取能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运用科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③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指人们运用批判思维,对无边无际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的能力。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人们根据特定任务要求,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⑤信息再生创造能力。指人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⑥信息相关能力。是指与信息相关联的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一般能力,包括人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中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的道德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

  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中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主要有:

  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

  构成信息素质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的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quot;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让中学生用制作多媒体文稿的方式,来演示某一化学试验的现象、过程和特征。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和巩固本节课知识;对于差等生,教师给予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BG大游,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直观性的语言和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教具(如挂图、录像、计算机等),使学生获得具体认识,形成鲜明表象,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讲窗口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键位时,不应脱离机器在黑板上讲;尤其在讲授WPS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软件应用时,更离不开演示。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如CPU的型号不断更新,主频不断提升等。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多阅读新资料,多使用新软件,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向中小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的专家、学者及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大大增多。团体研究、合作学习、小组问题解决以及任务分配的讨论均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加强。因此,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时,应遵循协作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例如,在学习电子邮件的使用时,两个学生可以合作,一个发邮件,一个收到邮件后做出回答。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要深入研究,计算机专家要加强指导,教育行政人员要积极配合,学生家长要全力支持,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BG大游,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②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③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④由于电子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如何变化;

  ⑤进行控制实验,将基于资源的学习与传统条件下的学习进行对比研究,看学生从中获益多少,等等。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小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