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等、研修主题不关联、研修经费不均衡等问题,以及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分层的现象,以区域“主题研修工作坊”为场域,由教师发展中心实施的资源统筹、潜力整合和场域联动的教师研修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管理协同、团队协同、区校协同三个维度的协同关系。
语文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其教学内容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人文精神,所蕴含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都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了形象阐释。中华神话由散落的各族神话构成,神话故事中的要素对应了中华民族的要素,为再现中华民族之美提供可能。通过神话塑造中华民族形象,即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式,用理念教育进行文化认同,认同神话故事中精神、思维和品质等层面的内容,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共同情感。
通过语文教材再现中华民族形象,要把握各要素的内涵。学界尚未对神话及民族形象的内涵作出统一定义,本研究尝试阐述其内涵并总结出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美。
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源。神话是关于神祇们的故事,是原始记忆的后代转述,它涉及了宇宙及人类起源、创世等重大事件,它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行为的实践模式。[1]马克思认为: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本研究提到的“民族之美”特指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形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华民族形象包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品格和体现这种精神、品格的视觉形象,如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狭义的中华民族形象就是指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视觉形象,也可称之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或中华民族标识,如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和国家政治符号等。
统编语文教材中神话选文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美。统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共录入6篇神话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6篇神话故事分为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下文将具体分析其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美。
语文教材里创世神话中的中华民族之美。统编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创世神话选文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中,通过始祖人物盘古艰难与孤独的创世过程,反映出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塑造出不破不立、劳动创造一切的中华民族形象;《女娲补天》通过女娲这一始祖神话人物及五彩石这一物质反映中华文明的发展,体现出中华民族身上坚强无畏的精神BG大游,塑造出勇于斗争、甘于奉献的民族形象;《女娲造人》中,叙述慈祥的始母神女娲不断创造生命的过程,通过想象力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下的原始先民对人类来源的好奇心,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塑造坚持不懈、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形象。
语文教材里英雄神话中的中华民族之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英雄神话选文包括《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羿射九日》中,面对九个太阳的巨大挑战,羿挺身而出射落太阳,展示出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谐精神,塑造出英勇无畏、追求和谐的中华民族形象;《精卫填海》通过刻画精卫英勇顽强的形象,表达出原始先民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塑造出不畏艰苦、奋斗不止的中华民族形象;《愚公移山》通过愚公一家知难而进的挖山行为,展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勇于改造自然的精神,塑造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中华民族形象。
习提出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民族形象具有多方位的层次,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为形塑和再现中华民族形象提供新的视角。
神话中的集体记忆为塑造中华民族形象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民族归属感。神话人物中体现的集体记忆,集中表现为“同源共祖”的始祖神话。神话故事中不止一个创世祖先,但即使各族信奉的始祖不同,原始先民都将自己的抗争精神与拼搏精神注入到始祖身上,为始祖神话中的精神注入光彩。综上,各民族神话故事虽有不同,但具有共同的始祖神话人物,为研究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素材。强调集体记忆就是为了彰显我国56个民族同属一源BG大游,具有共同的血脉、文化和精神。研究集体记忆,就是为了将各民族所流传的神话故事进行归纳整理,使其在同一民族观之下形成完整的故事体系,起到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密切交流交往交融的作用,形成“天下一家亲”的观念。
神话中的符号认同为整合中华民族形象提供来源,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许多原始氏族活动都围绕图腾展开,其中最重要的祭祀和巫术典礼都会祭出图腾来彰显氏族力量,他们将图腾视为本族的保护神。虽然各民族信奉的图腾不同,但各民族具有普遍的图腾崇拜——龙、麒麟和凤凰等。龙图腾的出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闻一多曾经指出,作为华夏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它是蛇的神话形态,是以蛇为主体加上其它动物的某些部分形成的,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3]。从单一图腾演变为共同图腾,正是民族融合的过程,积淀在氏族图腾中的情感,被奉为原始先民的信仰和支撑,这为凝聚宗族力量,唤醒共同血脉,增进各族之间的认同感提供了纽带BG大游。
神话中的文化色彩为再现中华民族形象提供独特性,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各民族共同奋斗、书写美好未来的特殊意义。神话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中国神话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色彩,中华民族需要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形象来凸显其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华文化铭刻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纽带。[4]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即人们对于所属国家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理想追求。神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分析神话故事中文化的传承,能够进一步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塑造民族形象,再现民族之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神话再现中华民族形象的路径,从扩展教科书中神话故事的资源入手,整合课内外资源,依托语文真实情境,建构民族集体记忆,强化学生民族归属感;利用教科书中符号意义,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将时代精神与神话精神相结合,突出中华民族形象的时代性。
挖掘神话资源以建构集体记忆,强化学生民族归属感。拓宽教科书中的神话故事。课程资源可拓宽至课外读物,如《仓颉造字》、《山海经》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神话故事;适当增加国外神话故事,建构独特的中华民族形象。让学生从小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到神话故事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凝聚着各民族的共同智慧,强调中华民族形象是由56个民族共同塑造的。
关注构建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情境就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意创设的可以用来维持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情景语境。通过深度讲解神话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情感有效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内化为个体的有效行为。如《精卫填海》这篇,隶属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依据单元主题BG大游,将本单元人物按照“天地水火”进行串联设计活动,解读人物形象,例如角色扮演、故事续写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强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再现中华民族形象。
利用神话符号传递符号意义,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统编语文教科书中提到神话人物,学生会建构出该人物的图式,大脑做出相应的刺激来呈现该人物的特点,使个体不自觉地形象地塑造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发挥符号的象征意义。课文的文字、插图都作为符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独特认识BG大游,从而激发文化认同感,“集体形象的建构依托各种文化层面上的符号和象征(文本、意象、仪式)”[5]。语文教科书通过文化符号所传递的心理认同感,将个体不同行为整合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共同归属和共同信念的族群共同体。要将神话构建者和象征符号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与接受者相连,形成“我族”的独特象征意义形象。
弘扬优秀神话精神以凝聚民族情感,突出中华民族形象时代感。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了海纳百川的神话精神,这些神话精神构成了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话精神通过讲述神话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品格来给民族和人民带来鼓舞和希望,让神话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位国人的心中,更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民族之美。
神话作为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对于塑造和再现中华民族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中华民族之美是在五千年不灭的文明中形成的,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品质和情怀。再现中华民族形象要把握其正确的方向和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唤醒集体记忆,为中华民族形象的再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张涛.论神话的教育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4]班秀萍,王克.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之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5][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吴艳梅系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晗婧系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研究生)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协同研修模式研究”(2020-13-2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