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2021年5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第四届“扬帆杯”新任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与展示活动中,朝阳实验学校17名青年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率高达94.4%。
2021年6月,在北京市教师“基本功与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征集中,朝阳实验学校教师44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成绩之突出再次引发关注。
2021年12月公布的朝阳区区级骨干教师评选中,学校有54名教师榜上有名。目前,学校拥有省市级特级教师、骨干教师6人。这种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拔节成长的现象,一时间更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谜题”。
在名校林立的北京,一所在6年前还属于全市薄弱之列的学校,近年来不止在教育教学成绩上突飞猛进,而且频频在各种赛事和活动中连创佳绩且“惊艳亮相”,堪称“后来居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校、首批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京城课程建设领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学校……5年间,学校获国家级荣誉6项,北京市荣誉十余项,朝阳区荣誉二十余项,先后有30多次国际、国内交流……
这所学校,就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带领这所学校成功逆袭的“领航人”,就是刘明成。
更令人称奇的是,从山东青岛到京城朝阳,在刘明成24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先后接管过的3所薄弱校,最后全都变成了当地的强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在朝阳区的“崛起现象”,只是他的大手笔之一。
出生在黄海之滨——青岛即墨的刘明成,教育生涯的起步,也是从滋养了他生命的家乡开始的。
1988年7月,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即墨师范学校任教,从一线教师、班主任到教研组长、再到教导副主任,一干就是近10年。此间,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思维敏捷、遇事沉着、做事麻利且善于思考的特质,被学校领导及同事们一致评价“堪当大任”。1997年,凭借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的刘明成被组织安排到即墨市大信中学任校长兼书记,1998年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担任校长兼书记。
1998年2月,刘明成举家从即墨区搬到了青岛开发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目光犀利的他,没想到迎接自己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其实是个“烂摊子”。
这所学校地处青岛开发区老城区,是隶属于青岛开发区教育局的第一所公办初中,前身是青岛前湾港职工子弟学校。建校十几年来,一直受办学质量困扰,学校如一盘散沙,学区居民意见大,发展也逐渐濒临窘境,生源逐年外流。
面对这一切,一向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刘明成并没有急于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带着一个问题——“造成学校现状的根源在哪里?”静观了整整一学期。
随着他观察的深入,问题的根源也逐渐浮现出来:校风不振的原因是机制的问题,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实则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不解决,学校发展就是缘木求鱼。比如,学校职称评聘并不缺制度,却从来形同摆设;学校也有优秀教师,却一直在看不见希望的环境中“泯然众人”……
“首先要让教师动起来,让学校风气正起来!”刘明成认为,要祛除顽疾就需要猛药——从学校管理改革入手,从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一方面,他申请从全市引进优秀教师,为学校输入新鲜血液,以“鲶鱼效应”激活学校教师成长;另一方面让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竞聘竞岗,并根据竞聘情况采取“高职低聘”和“低职优用”的办法,以此努力在全校树立起“有作为方有地位”“有优劳才有优酬”的导向和风气。
面对新校长如此“动真格”的改革,对于习惯了“老牛慢车”式工作节奏的教师们来说,无异于投下了一颗“重型炸弹”。但很快,大家都看清了学校已然开启的新局势和自己的新处境:要么奋起直追,努力成长;要么固守陋习,但有可能带来的“低聘”结果也必将由自己承担。一场倒逼教师成长的改革,在这所沉寂已久的学校拉开了大幕。不到半年,教师中“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追我赶、勇争一流”的新风尚。
第二年,学校就在全区组织的“七科联赛”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直垫底的二中,一跃为全区第二!
第三年,新的“奇迹”也出现了:中考,二中也成了全区的“排头兵”,学生流失的现象自然消失了,划片招生外的学生家长也纷纷通过捐资助学等各种途径送孩子来学校就读。一所全新的二中,以其日新月异勃勃生长的昂扬姿态,重新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视野。
尝到了改革甜头的刘明成,信心也更足了。他更加相信BG大游,一切变革,无论是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就一定会抵达目的地。然而,就在他在二中正干得热火朝天之际,组织上却已经赋予了他新的使命——处于发展艰难阶段的黄岛区第六中学正在等待他赴任。
这又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地处青岛开发区新城区,之前是从周边市区划来的农村学校,校园里到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民间一直流传着校长被学生拿着斧头在校园里追的故事,也并非夸张。”回忆起当年——2004年7月第一次走进校园看到的情景,刘明成很感慨。
在二中积累了成功治理“烂摊子学校”经验的刘明成,已经不会再为此而打怵了。在观察中,有一种现象引发了他新的思考:这里的教师为什么会躲着校长走?
“三流的管理靠权威,二流的管理靠认同,一流的管理靠人格”。凡事喜欢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已经成为刘明成的一个习惯。他认识到,教师之所以躲着校长走,表面上看是教师服从校长的表现,实质上则是校长在管理上存在问题,需要努力从“靠权威”的末流管理走向“靠人格”的管理境界。
为改变这一现状,刘明成一方面通过工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不断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一方面深入听课,评课,规范集体备课,开展课例研究,举办优质课大赛,成立学术委员会等,力求以此唤醒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据统计,三年间,共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教材50多本。
“去除田间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满庄稼!”刘明成做到了。他深知,当学校教师人人都沉浸于学术研究中的时候,自然也就无心于其他与学术无关的“鸡零狗碎”之事了。2010年,就像带领二中成功逆袭一样,通过六年的努力,他同样交出了一所焕然一新的学校——各方面表现扶摇直上的六中,相继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这在青岛开发区尚属首例。
“你就是一位教育的垦荒者,弱校乱校的‘专业接盘侠’。”一位熟悉刘明成的朋友曾这样调侃他。的确,在黄岛,他先后带领两所薄弱学校成功逆袭,这正是对“教育垦荒者”这一比喻的生动诠释。他笃信,无论是多么荒凉的地方,若浇灌以教育的真情和智慧,也一样能开出泼泼洒洒迎风开放的繁花。
2012年7月,从青岛来到北京朝阳,先后辗转于北京市日坛中学、北京市五路居第一中学,北京办学成为刘明成校长生涯中新的起点。然颇具戏剧性的是,等待他去接管的,依然是不受当地老百姓“待见”的薄弱学校。只是,他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是:在青岛积累的学校治理经验是否适用于北京?
当朋友们都在为此担心的时候,刘明成心里却明镜似的:地域不同,学校不同,问题也各有不同,但抓住人心这一根本,却永远是解锁问题的“”。
“当年,北京市五路居第一中学还是一所纯初中学校,学校处在办学的低谷,留不住生源。但造成学校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生源,而是学校机制问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明成至今依然记得,刚刚赴任的他,就遇到了一个令所有校长都深感头疼的问题——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出来了,教师们却炸锅了。
争议因课时费而起。工作量以什么为标准?课时费怎样发放才更公平公正?中考学科与非中考学科教师自动形成了两大阵营,两种声音。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一起等待新校长表态的时候,刘明成却“稳如泰山”,他的意见很明确,争议要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讨论,达成一致后解决。
第一天,教师全员参与的教代会从下午4点开始,一直开到了晚上8点,双方却依然各执一词,争持不下,互不让步。
第三天,当又是近4个小时的“拉锯战”持续到近8点的时候,双方争议的声音似乎也逐渐变得弱了下来。
有不少教师开始“厌战”:为了一点微乎其微的课时费差距,这样争下去真的有必要吗?结束时,两方组长不约而同地问刘明成:明天的会还要开吗?没想到,新校长的回应却很简单也很坚决:“教师自己的事一定得自己说了算。所以,会要继续开。”
第四天下午,依然按时开始的教代会开到6点就结束了。最后的结果是两大阵营“各让一步”,方案全体通过,“鏖战”至此平息BG大游。
一场“争持”,也带给了教师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新校长给予大家的是民主和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声音都是被尊重的。而在这场持续了4个下午十几个小时,从大家争论不下到形成共识的讨论中,刘明成仿佛自始至终都在作“壁上观”,却达到了“四天斩乱麻”的“奇效”。对此,他自有盘算——当下的矛盾虽然暂时解决了,但若要治本,还须从重新建章立制开始,“重整山河”,重建一切。
“普通校要抓学校发展,一定要以管理机制重建、组织架构重塑为突破口。”这也是刘明成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治校金律”。他认为,从课堂与课程改革切入,变革一所学校的模式,更适合拥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学校。而对于普通学校来说,“管理文化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只有建立起按规则办事的管理文化,调动起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才能有人跟、建得起、改得动。
于是,从2014年3月开始,聚焦于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刘明成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重建教师普遍关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制订《教师职称评审量化积分方案》《教师职称岗位晋级量化积分方案》《各类骨干推荐及评审方案》三个评价方案,其核心是采取了“学术积分”的办法,每个方案均包含了教师的业务发展和工作业绩等内容,如课题研究情况、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情况、担任班主任和学科主任情况、各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展示课开设情况,等等。三个评价方案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修改,教代会通过后实施。
“实施过程中,每一次评选我们都让教师自己先依据方案自我量化积分,再由各自评价主体核定分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确各自差距,制定发展目标,做好发展规划。”刘明成说BG大游,“我们称这个教师参与评价的过程是‘自己做自己的CEO’的过程,这也成为我们学校的管理密码。”
在刘明成看来,制度体系建设对于规范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积淀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意义重大。由此,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各项管理制度及方案40余项,涉及教育教学、人才建设等多方面。近几年,学校从机制建设入手,整体设计,重建了年级主任负责制、干部竞聘上岗制、教职员工岗位双向选择聘任制、利益分配量化积分与绩效制、多主体实施评价等十大运行机制。
在“机制管人,流程管事”的管理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景象逐渐取代了学校以往的萎靡之气。“方向明了,动力有了,干劲足了。”语文教师闫克振这样告诉记者。
“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我看来一点都没错。因为一位卓越的校长自带磁场,会在无形中吸引着我们一路向着更好的自己奔去……”历史教师苏瑞雪这样形容刘明成带给学校的改变。
2015年4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学区化整合过程中,五路居一中附近的三所小学和五路居一中整合成一所学校,形成了一校四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年8月,刘明成以敏锐的资源意识——借助北京市五路居第一中学有着紧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学校发展的触角伸向了这座近在咫尺的“学术富矿”,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四校合一,最大的困难是在共识上难以凝聚。如何才能保障平稳过渡?2017年7月,刘明成对学校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塑,实施了扁平化的管理,让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年级。
这种新的组织架构优势在于:一是学校管理工作突出以年级为中心,年级主任负责年级教师的聘任、评价与管理,保证年级课程的开发质量,负责学生及家长的管理等工作。年级主任在教师办公室和教师一起办公,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二是以年级为单位实施分布式领导,形成年级教师全员参与、全程负责的育人体系,每位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三是确立了四个中心服务于年级的地位,职责规定总校四个中心不允许越位给年级主任安排工作。四是课程研究院直接参与年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赋予年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的职责,保证课程的质量。
明晰的管理机制、科学的评价办法促成了教师队伍文化氛围的转变。“扁平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把干部派到一线去,一方面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学校政令畅通了,大大提升了立德树人主阵地的治理效能。”学校副校长王悦这样告诉记者。
组织架构的重建,激发了年级组的活力。年级的养成教育课程、自主管理课程等得到有效落实。各年级还开发了适合自己年级特色的课程:尚学超市、跳蚤市场、四季课程、依法治班、文化治班等课程应运而生,家长、学生的满意度也迅速提升。
“现代学校治理要理清学校发展目标,系统确定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刘明成认为,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一套科学民主的约束、激励评价机制,采取有效策略积极推进实施,并逐渐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是学校不断进阶的必由之路。其中,机制建设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是前提,有效实施是关键,教师认同与内化是重中之重。
一年一度的学校师生研究成果展示会座无虚席,一位位教师轮番上台介绍自己这一学年的研究成果。有的介绍一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有的介绍年级课程开发成果,有的介绍班级管理研究成果,有的介绍年级治理的做法,甚至还有两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台下掌声不断,整个会场充满着高昂的士气与由衷的快乐。会场外,摆满了师生成果展示的海报……
谈起近7年来发生在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教师们身上的变化,刘明成很激动:“那一刻,我被师生倾心投入的研究激情与智慧深深感动了。”要知道,像这样的景象,在7年前还只是他的一个梦想。
学校刚刚整合时,最让刘明成发愁的就是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中层干部创造性还不够,工作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干部给教师安排工作只会说“学校决定必须这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说不清。如此一来,教师对学校布置的工作往往是“你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中层干部对管理对教学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又怎么谈得上创造性工作?刘明成首先对干部不愿思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总结出了四点:一是缺乏交流学习,思维狭窄,视野不开阔;二是缺乏引导干部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三是缺乏研究氛围;四是为干部搭建的学习展示平台不足。
如何把干部教师引上一条研究之路,在工作中学会思考,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这一瓶颈?当刘明成将问题清单一一列出来,针对性的方案也很快出炉了——
首先,分期分批带领干部和骨干教师走出学校,到优秀学校学习如何确定工作质量标准,如何进行教学研究……让干部教师看到自身的差距,唤醒改变自我的意识。其次,修改完善与教师利益分配相关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创新性研究成果评价奖励方案。对干部教师的评价包含了干部教师每学年的创新行动研究成果,要求每位干部教师都要立足自身岗位BG大游、结合自身工作进行一项研究。为了营造氛围,促使教师进行研究,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机制、名师工作室机制、工作坊研究机制、课堂教学大赛机制、骨干教师展示课机制、教师课堂教学过关机制等系列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为推动这些机制落细落实,学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策略。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第一步,先重点培养理解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深入的教师进行实验,总结经验,通过举行课例研究课引领其他教师不断改进。第二步,每位教师都上“过关课”,大面积推广课堂教学改革BG大游,过不了关的教师需要重上,直至过关。第三步,当大部分教师过关后,开启课堂教学大赛,选拔出一批优秀教师引领全校的课堂改革。
“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提高标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准。教师研究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了。”谈到学校目前“润泽教育”理念下进行中的“思考力课堂”建设,刘明成眼睛里的光更亮了:“思考力课堂”是一种通过系统的教与学的设计,有目的地推动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和相关素养发展的课堂模式。围绕善质疑、会思考、懂合作、明事理、能创新的具体目标,学校聚焦思考力课堂的6个核心要素,即“明、问、思、辨、悟、用”。所谓“明”是指明晰教学目标、“问”是指合理设置问题、“思”是指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辨”是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悟”是指感悟理解思想、“用”是指开放性运用实践——简言之,6大要素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双减’的最终指向是提高育人质量,而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思考力课堂,正是助力‘双减’落地的根本性支撑。”
说到这里,刘明成仿佛看见,24年的校长生涯,已在身后延绵成一道既模糊又清晰的风景。最美的,莫过于他带着爱与梦,在一处处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写下了一串串奋进不息的足迹,也在诠释着“使命”二字的重量。而今,在朝阳实验学校,关于课程,关于课堂,一场新的变革正在进行、完善、升级之中。前方,依然很远,但方向却很清晰,一股新的激情正在他的胸腔里燃起,升腾……
封面人物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今日教育现状:教师时刻都忙,但很少忙教学;校长什么都管,但很少管教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