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学BG大游校的“蝶变”之路

  196体育乡村小规模学校,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神经末梢”,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既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盘龙区教育体育局多措提振乡村教育,滇源中心学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蹚出一条农村教育发展新路子。

  近日,滇源中心学校党总支组织开展区域内“成长共同体”督导诊断工作,对下辖的乡村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学科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情况开展督导诊断,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这只是滇源中心学校不断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之一。为了办成扎根乡土的优质乡村学校,滇源中心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现代乡村教育为目标,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强化校本教研,细化结对共进,深化课题研究,内化德育课程。

  乡村教育既要“扎根”,又要“破土”。2021年8月,盘龙区教育体育局启动“成长共同体”工作,为乡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BG大游、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希望。滇源中心学校积极响应,通过“成长共同体”建设BG大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支教挂职领导、教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办学品质和教师专业水平均得到有力提升。

  过去,这里的教师之间缺乏合理性竞争,极少有轮岗交流机会,教师进取动力不足,加之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很难有效组织开展,限制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021年,滇源中心学校创新乡村教师编制配置,深化制度建设,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搭建开放式、多渠道、多样式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振乡村教育。

  为了帮助更多教师发展与成长,滇源中心学校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区管校聘”工作方案,通过教师年龄结构比、骨干教师比的分配,加大小规模学校与优质校之间的交流轮岗力度,让教师有更加充分的学习锻炼机会。组建年级组、学科组,针对课堂实践问题常规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满足教师随时教研、及时教研的需求。结合教科研课题,开展专题讲座、读书活动、培训学习、课堂实践、展示研讨、优秀案例评选等培训,解决或改善在课堂实践中梳理出的根本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应用。

  此外,根据乡村学校大部分教师住校的特点,定期开展教师团队艺术、体育、文学、生活、公益等社团活动,提振乡村教师精气神BG大游。

  学校是乡村的灵魂,没有了学校,就没有了琅琅的书声,就没有了文化的延续,乡村也就缺乏活力,乡村振兴也就失去了根本支撑BG大游。

  滇源中心学校白邑小学有个“凤仪农园”,郁郁葱葱的草地、果树园,田里栽种着品种丰富的蔬菜。在这里,劳动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必修课。白邑小学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特点,寻找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有的学校还将织布、纺线、扎染、刺绣、民族服饰、竹篾编织等传统技艺引进校园,创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式,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在滇源中心学校的指导下,下辖各校园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特点,发挥教师特长,挖掘、培育和传承中华文化、乡土文化,形成“一校一品”的亮点特色。白邑小学“凤仪教育”、大哨小学“松品人生”、南营小学“水”文化真正融入了当地乡村生活,将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运用到实际的校园文化中,团结小学、三转弯小学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特色BG大游。

  在滇源街道,学校逐渐成为孩子们一心向往的地方、村落中书声琅琅的地方、教师愿意倾情奉献的地方。

  杨正晓率队赴盘龙区调研时强调 以更高质量的人大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