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后疫情时代,中小学逐渐复学复课,学生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康第一”将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新理念,“体教融合”将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新方式,“健康发展”将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新目标。如何遵循“新理念”实现“新目标”,笔者认为,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
4月21日,习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从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到科学防治近视等,习一直关注学生体质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重视。
在教育领域,重智轻体现象并不鲜见。虽然随着中考体育分值不断加大、学校体育竞赛持续开展、体育与文化观念不断更新的影响,学校体育受到了一定关注BG大游,但还远远不够,学校喊口号、家长忽视、学生应付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是将体育纳入中考的初中阶段,也存在突击训练、体育课改成训练课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应试体育”现象。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校、家长和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促进关系,将两者割裂开来,因此存在心理。深化“体教融合”就是一剂良药。两者能否融合,关键在于真切认识到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其实这一论断早已有之,蔡元培先生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同志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智育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体智两者相辅相成。“体教融合”不是“谁”侵占了“谁”的时间问题,而是“谁”协助了“谁”的发展问题,体育对德育、智育等均有明显的迁移效应,国家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质健康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后疫情时代,应当将促进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疫情发生后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对卫生健康的重视。在全社会复工复产背景下,学校复学依然显得小心翼翼,一方面说明学校卫生防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后疫情时代,要更加重视学校卫生健康工作,因为学校的健康教育是“全方位、多领域保障学生健康”的重要环节,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最理想的场所,具有组织性好、系统性好、连续性好、扩散效应好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这是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健康发展”行动的重要措施。
现阶段的学生健康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完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充分、教育经费不充足、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都困扰着健康教育的发展。不过,由于疫情的发生,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均在认识层面有了足够的重视,相信复学后健康教育开展的动力也很足。
政策体系方面,我国现有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源于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BG大游,其中规定了学校卫生工作应当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改善校园卫生现状以及提高对传染病与常见病的防治等工作。可以说学校健康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其后2008年又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又颁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其间还颁布了近视防控、艾滋病预防、血吸虫病预防、控烟、结核病预防等多项专项健康指导,可以说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有了从方向到细节的指导,不能说不完善,但在现实中政策的落实还存在较大差距。
政策落实不完全主要体现在健康教育管理、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健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尚不明确,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归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两门课程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场所、器材要求,因此实际工作中许多学校的健康课程上得较少。同时BG大游,目前我国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没有配套的培训教材,教师主要以《体育与健康》中的内容进行传授,而《体育与健康》中的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要求。
课程评价方面也存在问题。现阶段健康教育教师几乎是由体育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专业能力还有所欠缺,尤其是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同时学校几乎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要求,使得健康教育课程成了游击课、随机课,随机请某个相熟的医生来随机讲一些专题知识,学校往往只要有时上过、请人讲过、展板贴过就算合格。
当然也有一些好的典型BG大游,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六一小学每年进行“红十字小天使”“健康少年”评比活动;每年还举行一次“急救演习”并进行情景模拟,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中国红十字模范校”。这些好的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认真总结、学习。后疫情时代,全民健康教育意识明显增强,这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看到短板,迎头赶上,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健康水平。
学生成长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变化过程,由于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控能力弱,心理波动频繁而多变,使其心理经常处于“危险期”“过渡期”BG大游,尤其是面对一些紧张的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应激。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紧张生活事件,长达数月的居家防疫,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类负面不良情绪,也容易产生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社交障碍,还容易产生偏执、睡眠障碍等躯体化反应;面对网课,有些学生明显不适应,还可能导致厌学、逃避等问题行为。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后疫情时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报道和笔者自身经验,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呈现出低龄化、多元化、多变化的趋势。“最无忧虑是儿童”,因为儿童心理应激水平较低,不易被生活事件影响,但疫情是一个特殊事件,被困在家中的儿童失去了与同伴的互动,失去了奔跑的场所,失去了儿童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游戏与娱乐,应激水平虽低但调适能力也差的少年儿童必然会产生诸多心理不适,低龄化现象不容忽视。外在表现则可能出现厌学、逃避、说谎、惶恐、暴躁等问题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是由于疫情对人的心理影响和行动束缚造成的,应激源是明确的。后疫情时代,学生会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多变的特点,比如复学后,有的孩子可能出现社交恐惧、思维不集中等现象。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居家防疫可能会产生家庭心理问题,并影响到学生心理,所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亟待疏导与调适。
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一般来说,认知、情绪及行为对学生成长产生较大影响,正确的观念产生乐观的情绪,乐观的情绪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而错误的观念产生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往往导致行为的失败。所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要矫正认知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悲观失望、焦虑、抑郁等情绪,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会带来积极行动,在行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可以采用运动的方式来调适心理,运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资源和应对方式,能够引发积极心理和情绪体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既有立竿见影的短时效应,如果足够重视并持之以恒,也有持久长远的效果。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与家庭发力、教师与家长参与。学生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显著表现为多变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外界影响,政策的指导、学校的引导、社会的支持、家庭的扶持均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从“健康第一”理念到“健康发展”现实的转化。
第一,要充分认识“健康第一”的理念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学校要以此谋划学校发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等,大力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二,要充分理解“体教融合”的意义,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效率,让学生爱上体育,在主动锻炼中实现体质健康促进。
第三,要完善健康课程体系,配备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制定专项经费预算,实行课堂教学、班会、专题讲座、墙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
第四,针对学生在疫情期间可能产生的“疫情焦虑”“社交困难”“学习恐慌”等问题,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线上讲座等形式的心理疏导工作,并将心理健康咨询常态化、制度化,帮助学生复学后的心理秩序重建。
第五,建立与学籍配套的学生健康档案,使之成为学生的数据化、系统化健康数据,为其个人发展和社会选才提供完备的健康数据。这也能从另一方面促使学校、家庭和学生重视健康发展。
第六,构建学校健康信息系统。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学校健康管理产生极大压力,健康数据跟踪、移动踪迹查询等健康信息对学校的疫情防控有着重要作用,学校需要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构建学校健康信息系统,并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学校健康信息。(作者王东胜,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