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29-04随着信息化浪潮的高涨,信息素养教育成为普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其信息素养教育被世界各国视为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英法日等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十分重视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信息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实践形式、评价体系等,建立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实施策略和保障制度,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较大,同时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虽不算早,但启动迅速,持续发展,成效显著。而香港与内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其在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功经验对内地而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就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有效开展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1]。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信息意识的环境至关重要。信息知识与能力教育多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和自觉实践来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则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首份《施政报告》即明确提出:“推行为期五年的资讯科技教育策略,鼓励学校应用资讯科技,提高教与学的成效。[2]”并于1998年11月颁布《与时并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3],将信息素养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加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师培训,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培养使用资讯科技的整体社会文化,促进资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这五年间,香港完成了开展信息化教育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学校均以宽带连接互联网,其中超过六成的学校更采用光纤连接方式接入。所有教师均已完成基本程度的资讯科技培训,77%的教师达中级以上程度。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各区的“资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相继建成,组成一个全港性的网络。启用香港教育门户网站“香港教育城”,实现学习资源、教育方法、成功案例的全港共享。在社会文化培育方面,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和比赛,推广使用资讯科技,营造全社会支持使用资讯科技的文化氛围。
为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7月发表第二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4],标志着香港资讯科技教育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香港政府致力于利用资讯科技加强师生教与学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数字学习资源,广泛推广成功的教学范例,建立有效的专业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群体支援资讯科技教育。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香港各中小学已具备开展资讯科技教育的足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数码隔阂”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部分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均对使用资讯科技持正面态度,课程改革中四个关键项目之一的“运用资讯科技进行互动学习”取得重大的进展。制定了香港学生“资讯素养”架构,并根据这一架构,开发了有关资讯素养的评估考核工具。
2008年12月,香港政府发表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5],针对资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的新策略。包括营造资讯科技教育的理想环境BG大游,继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协助学校制订和推行校本资讯科技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以课程为本的教学单元资料库,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技术支援,与非政府机构协作以提升家长的资讯素养等。从资讯素养教育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社会合作等各方面进行制度化规范,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1)制定明确的目标,重视效果评估、认证与持续开展。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每一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每个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都分阶段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就策略取得的进展进行检查评估,对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发展、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案例、学生使用资讯科技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需加以关注的地方。研究成果作为未来研究的基础,也为制定下一个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提供参考。由于每个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保证了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使策略的实施过程得到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及项目的持续开展。
实践教学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制定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三年制教育活动中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在两年制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30%,而五年制高职更是要求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27年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才的知识涵养和储备,只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现,实践教学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验证,只有经过反复的验证和修订才能进行完整、动态的人才培养,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效果检验中最好的载体和衡量指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是动态前进的,没有牢固的科研和实践关系做基础,人才培养只是“纸上谈兵”。当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存在矛盾,从而使得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落实不确切;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健全,缺乏日常的规范管理,使得对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实践基地与有关部门缺乏联系,阻碍了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顺利进行,基地在教学、学生往返等方面的管理中无法做到有条不紊。
现在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实践技能严重欠缺,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缺乏创造性。大多数都是陈旧保守的一些理论课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教师的讲解也按部就班、不生动。实践课程设计起不到培养优秀小学师资的作用,学生对当前实践课程的兴趣不浓厚,从而使职前小学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我国普遍存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的现象,而象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却有着鲜明的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如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就包括各种观察和教学经验等。
师资是高校办学的力量之源,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录用本科高校毕业生;从相关事业单位调入;从同类高校聘任兼职教师。这些师资来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明显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因在于,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在教育的灵活性越来越显著的情况下,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实践技能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专门经费的支持。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专门经费投入不足,这会严重制约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影响优质小学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要有足够的资金经费支持,但由于相关部门不重视等因素,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足,又由于通货膨胀使得实践教学支出不断增加,造成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不理想,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设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规划、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而所谓“四方协作模式”,即高校、教研室、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四部门合作,通过以高校、小学各学科教研室、小学三方互动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促进的合作方式,推进小学教育研究,以及职前职后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一体化的进程。高校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提供现代教育理论资讯,帮助基地学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提升基地小学的师资水平;基地学校则接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增加教学经验;教研室则在小学与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桥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运行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是共赢合作的“催化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使实践课程分层分布,按照“471”结构设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构建该课程体系立足于教育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野外实践四个维度,将实习、见习、调查等七个项目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把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课堂,发挥专职教师、科研教师、大学教师、小学专家型教师各自的专长与优势。大学教授到小学做讲座、搞科研,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带到教育一线,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高校应该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规和学科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中,依然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应该同其他专业一样,有一定数额的经费提供支持,还应筹集实践教学专门经费,进行专款专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更完备,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才得以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实践教学中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设施硬件软件的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必要的。首先,小学教育专业所在学院要重视实践教学投入,提供部分经费;其次,小学教育专业所在的系部可以将学科建设经费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第三,可以通过其他项目增加的收入解决部分资金筹集问题;第四,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得到一部分资金支持。
我们每个都是经历过小学教育的,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讲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同时在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小学教育能够为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基础,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孩子的创新思想,增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但是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管理制度落后、教育观念落后和教育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等。无论是什么阶段的教学,保证课堂良好的气氛,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是教育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阶段,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国家要加强小学教育的力度,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方法中不断探索,并且制定一些对策来应对现在小学教育的管理现状。
(一)管理制度落后现在社会形势不断改变,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对于小学教育方面的要求和目的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老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育方向了,因此,改善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以前,在学校中,老师注重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是通过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来对老师进行审核和定位的,不用想,这样的方式也是过于片面。在现今,随着人们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导致了现在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够决定一切,而是要通过多方位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考虑的。管理制度的落后还表现在学校的管理系统对于外界的开放性程度不够,而外界对于内部的接纳程度也很薄弱,所以导致现在的学校管理系统,像是一个封闭系统一样,不能有效的得知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或者是建议,对于小学教育方面起到很严重的影响,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埋没了孩子们的天赋和兴趣。(二)教学观念落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现在的教师要不能改善单一的教育管理系统,学校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够根据现在的社会形势来进行调整,所以才导致教学观念的落后。在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当中,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注重孩子身心的全方位发展,或者说是仅通过一方面判断学生的好坏,例如只注重考试成绩、学生不遵守纪律就认为是坏学生等等,都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受到挫败,甚至厌恶学习。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不仅抑制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还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教师是影响学生的关键点,都说教师是孩子们的启明灯,一个好的教师甚至能够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形势之下,仍然存在着一些小学,因为经费或者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无法为孩子们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导致了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充实和壮大。所以,在小学教师的任用方面,严格的筛查教师的教育思念和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在自己的成绩方面取得优秀,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要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尽职尽责,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健全管理制度要完善管理制度,改变仅仅通过学生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指标的思想,要从多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一个新型的评价机制。在教师选拔过程中,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学历和专业程度只是作为辅助方面来考虑的,要选出优秀的教师,早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简介,并且能够带领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二)强化管理意识我们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定下目标,要转变传统思想,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强化管理意识时,我们要试着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吸纳接受有效的方法,从基本情况出发,改善传统理念,让在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识,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够客观的评价教育情况。(三)加强教育管理凝聚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实现,包括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应该认清这个观点,要将这四者相互融合,加强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将所有人都加入到这其中来。切实的结合实际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管理办法不断推进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只有增强教育管理的凝聚力,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正常运行,让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也能顺利推进,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作出贡献,那么,才能够真正的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使小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管理工作对于小学教育进度的开展也形成了障碍,急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也要改进教学模式,把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作为首要目标,关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进行反思和总结,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学生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努力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进行客观准确的剖析,不断改进,让孩子们的未来得到保障。
[1]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2]王国娟.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4,(10).
[3]孔祥福.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26).
[4]马艳艳.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1).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了全球教育存在的严重的性别失衡问题。低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中有1.75亿人不能阅读完整的一句线%是女性。在南亚和西亚地区,无法阅读的年轻人中有2/3是女性。
2011年,全球仍只有60%的国家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38%的国家实现了中学教育的普及。在低收入国家中,只有20%的国家实现了小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10%的国家实现了初中教育中的性别平等,8%的国家实现了高中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在南亚和西亚地区,失学儿童中女性的比例为57%;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该比例为54%;而阿拉伯国家的失学儿童中女性占比达到60%。
2015后全球发展目标的第一项是让所有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全球只有70%的国家能实现小学教育的普及,56%的国家实现初中教育的普及。如果没有有效的改善措施,最贫穷的女童能全面接受初等教育的时间将比最富有的男童晚60年。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对女童们来说,教育是通向美好未来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教育帮助她们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各国政府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消除教育中严重的性别歧视。”
教科文组织《性别摘要报告》表明,投资女童和妇女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体,也是为了全社会。如果所有女性都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童婚率和儿童死亡率将分别下降49%和64%。所有女性仅需完成小学教育,就能使孕妇死亡率下降2/3。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部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办不选择学生的学校”、“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让教师爱教、会教、教好”,这是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陈小娅、顾明远、陶西平等教育名家BG大游,面对来自全国的1900余名小学校长提出的要求与期望。2008年11月中旬,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师范大学围绕“学校科学发展与校长时代使命”的主题,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认为,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因此小学校长的作用重大,影响牵动全局。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小学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小学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全体国民素质的高低。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介绍说,今天的英文单词数量是莎士比亚时代的5倍。《》一周报道的信息总量,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的信息总量还要多。过去一年,全世界创造出的资讯,比人类在过去5000年创造出的资讯还多。对于刚刚进入4年制大学的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在大一时学习的知识,到了大三时可能已有一半过时了。2010年需求最高的10项工作,在2004年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因此,现在的教育,是要使学生做好准备,在毕业后投入目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科技,以解决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问题。
陈小娅提出,目前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要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小学来说,发展既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是办学理念的提升、办学目标的明确、办学行为的规范、办学活力的彰显,最终要体现在教育效果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小学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把每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获得真正的成长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小学来说,就是要着眼于学校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有潜力和有后劲的发展。
陈小娅认为,看一所小学有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不是看其是否有不断增加的校舍,而是看其教师是否有不断被激发的热情和不断加深的对学生的感情;不是看学校有多大本事优选学生入学,而是看教育者是否对教育所有学生都有信心和勇气;不是看学生得多少分数,而是看学生静悄悄发生的变化和获得的成长。小学办学条件改善的责任主要在政府BG大游,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内涵发展,主要靠校长。
陈小娅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学,就是要安安静静办学,认认真真办学,扎扎实实办学。即校长要有安静的心态,要有安静的状态,克服浮躁和虚荣,排除各种干扰,静心办学;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着眼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所要求的一切工作的落实。
陶西平介绍,2007年,全国共有32.01万所小学,普通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尤为关键。陶西平就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三点思路。
第一,“爱教”,引导教师充满激情。2007年,全国小学教职工613.3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61.26万人,学历合格率99.1%。但是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的职业心态令人担忧。“北京市中学各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市区级骨干教师中有23.2%的人表示不喜欢教师职业,比1999年上升了18.5%个百分点。教龄在11到12年的教师中无奈做教师的比例较高。小学教师中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要激发教师的“爱教”热情,校长首先要充满激情。
第二,“爱教”,引导教师尊重规律。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在拓展知识与增强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减负增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增负减效。校长要引导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同时,校长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防止“快文化”对教师成长的负面影响。教育没有奇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没有奇迹,名师不可能一夜造就。
第三,“教好”,引导教师关注效能。基础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现在课程改革已经由理念启蒙到模式探索,再到增强效能上来。小学教育的效能归根结底体现在“教好每一个孩子”。校长要创造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条件。当前在大班编制下难于进行个别化教学,因而逐步减少班额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同时,在目前的大班编制背景下,要坚持对个别化教学的探索。
顾明远提出,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学校教育要重视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但也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顾明远说:“我们可不可以提出一个像美国那样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即‘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大会上,来自不同地区、面临不同发展环境的教育管理者们交流了各自的实践探索。在此,我们仅撷取其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介绍。
在全国32.01万所小学中,普通校是主体。因此,对普通校发展经验的挖掘成为大会的议题之一。天津市南开区新星小学贾玉香校长介绍了他们如何让普通校变得不普通的发展过程:其一,确立普通学校不普通的愿景,实施“三步走”计划:反复论证,形成共识;典型引路,骨干先行;多样奖励,激励成功。其二,创建诗韵文化,挖掘普通学校不普通的内涵。其三,挖掘教师潜能,夯实普通学校不普通的根基。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刘可钦校长向大会介绍了她如何通过教育研究让一个新建校逐步成长的案
例。她提出:教育研究要回归原点。教育不是快餐,不能速成,需要“小火慢炖”,需要耐得住“寂静”。回归原点意味着童心的回归,意味着遵循教育的规律,意味着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回归原点蕴含着创造的生机,只有回归原点,才能寻找到教育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当好旅途中的引领者,要用心寻找平凡小事中的精彩,用心培育常态课堂中的灵动,用心创造宜于学习的学校生活,从小事中成就大事,在细节中追求完美。
对于许多学校而言,物理空间的逼仄对学校发展的限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山东胶州市向阳小学韩珍德校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极大兴趣。向阳小学位于胶州市中心,校园面积不足9亩,有82名教职工、2100名学生,人均占地3.1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韩珍德利用“IC效应”(IC是英文“集成”的缩写)拓展学校空间,9亩地的校园里,植物大棚、航模池、健身馆、体育馆、图书室、涂鸦墙、餐厅’学生午休室等一应俱全。韩珍德说:“‘事思敬’,教育是有心人的事业。我们做了校长就应该担负起校长的责任,并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优质校发展如何走向深入?东北师大附小校长、博士生导师熊梅博士认为,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一个“好的微小的制度”就如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只要你正确指引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它就会产生连锁的、系统的反应和变化,这种“好的微小的制度”就是制度创新点。东北师大附小2005年创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以学校为发起者和研究主体,定期围绕学校研究的主题或课题,将学校、学科和教师每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面向校内外同行报告、发表、展示、观摩、交流。该制度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办学品位。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深入实施高效教学的创新活动引人瞩目。其一,创新备课制度,实现有效预设。如不再将备课单纯地作为个体行为,而是增强了备课的集体性和过程性,实行“一课三备”的集体备课和循环备课制度。其二,创新交流活动,发挥典型效应。“优秀教师互派交流”、“名校高效教学开放课”等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各校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创新训练手段,确保教学实效。如要求教师开发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课堂练习,创新多种作业形式等。其四,创新教研方式,优化教学行为。各校把高效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上,坚持每周开展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以教研组为中心,以常态课、研讨课、主动开放课为主要范例的案例分析研究,提高教学效能。
一个成功的会议,往往会因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而给人留下长久的记忆。此次会议亦不乏这样动人的故事。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大会上说:“我受过教育、干过教育、管过教育。对小学校长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她一直记得上小学时,一天课后,她正在操场上玩,老校长突然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原来是她毛衣上的一个毛线头露出来了,老校长亲手用毛衣针把毛线多年过去了,严主席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说:小学校长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顾明远先生讲述了一个30年前的故事。30年前,他出差住在湖北省委招待所,室友是一位劳动人事部的干部,两人谈起当时知识分子待遇低下、体脑倒挂等问题。顾明远说:“现在小学教师的待遇更低。”没想到这位干部竟然说:“小学教师算什么知识分子!”顾明远听了十分诧异:“小学教师也是教知识的,怎么不算知识分子?”这位干部回答说:“你看,现在小学教师中不是还有半文盲吗?”这位干部的话虽然有失公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一些实际情况。现在,经过30年的努力,小学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陈小娅副部长认为,做一个有造诣的校长难,做一个不选择学生的校长更难,她呼吁小学校长们真真正正地研究学生,做不选择学生的校长。陈小娅介绍说,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所公办的国子监中学,学生都是就近入学。这个学校规定:教师必须每学期家访一次。家访的形式:学生怎么来上学的,教师就怎么去家访。在这样的研究学生的思路下,该校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值得小学校长们思考。陈小娅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就是因材施教,让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不同性格和天资、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优点和缺点、不同相貌和身体素质的学生,心中都充满阳光,都获得进步和成长。
作为祖国的宝岛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化,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通过对当前台湾中小学教育情况的了解,对照福建基础教育的实际,海峡两岸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共性,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入,两岸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找出两者的异同、先进性以及融合点,加以借鉴,对推动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向实质性阶段迈进尤为关键,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行动方案。
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闽台两地的中小学教育大同小异,有些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方面。同时,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知道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2011年4月,我校邀请了台湾中国科技大学郑亚薇博士举办了“品格教育培养与推动台湾的经验”专题讲座,与师生共同分享交流“品格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的经验。讲座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详细的剖析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我们大陆中小学教育的一大启示应该重视品格教育。郑亚薇博士指出品格教育的目标:一是通过正式课程融渗的教学与非正式课程活动的推展协助学生了解、欣赏、表现出好的行为;二是结合教学、活动以及服务推展落实于生活中,渐次形成习惯,在生活中定型,自然而为;三是引发师生对品格教育的重视和实践,鼓舞教师推动的热忱与使命,形成集体共识,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明确品格教育的四大原则:一是通过校园与班级活动,营造一个实践的环境,比如荣誉考试、捐血、微笑礼貌运动;二是诚挚邀约全校教师参与,由教学过程督导陶冶并培养;三是鼓励教职工以身作则,带动品格良善的风潮;四是建置品格网站,提供咨询并带动成长。
我国大陆中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我们对德育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除了通过中小学显性课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之外,似乎很少有更为深入的品德教育。相比之下,台湾在德育这方面的实际操作上是做的比较全面的,如在中小学中设立品格教育专栏,开展各类品格教育活动以及社区的介入和资源的共享等等。
追溯历史原因,台湾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沦为殖民地,因此,台湾的基础教育在当时就已经融入了国际元素,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学习英语,将幼儿教育纳入正规教育,“及早学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外,台湾为培养下一代的“国际移动竞争力”,当局“教育部”在2011年20日公布的“中小学国际教育报告书”中,将英语教育列为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重点,包括将学校的英语课程由小学3年级提前至1年级开始,同时配套研议师资、课程与授课时数等,并优先补助偏乡、弱势学生离台交流学习等措施。
福建小学教育中对于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是相当明显的,结合孩子心理因素以及接受能力的限制,学校的英语课程适当提前,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相应专业师资的从一年级开始,有课程安排等等。但是在有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甚至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英语课程的老师一般由其它课程的老师兼任的,这就有可能在学习中导致学生的英语发音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997年台湾教育改革报告书中提出:“缩小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应积极努力于1998学年达成每班学生数低于40人的目标,2006学年达每班30人以下的目标以落实小班教学的效果”。后经教改推动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决议修正为“至2007学年止,国中小一律35人编班”。台湾小班教学改革的实验始于1998年,班额数控制在35人以下,并大力提倡“小班化精神”。所谓小班化精神,即实现“适性化、多元化、个别化”三合一的精神,最终达到“带好每一位学生”的目的。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注重个别化教学。运用资源班的方式实施补救学习,在与家长沟通配合的前提下选择个别教学对象,每周选固定的时间对于成绩优异者既拓展他的知识面又加深学习的内容。(2)强调学生自发性学习。通过学习单、开放学校的教学空间、订定学生自律学习公约、纳入亲师合作计划等一系列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与自律学习精神。(3)实施协同教学。教师彼此之间合作教学,依据教师的专长排定其授课科目,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长,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教学效果更明显。(4)建立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各小组的成员针对特定的学习单元,在相互合作下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以及所了解的方式共同努力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
这与我国大陆课改中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有共通之处的,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和限制,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课程纲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将零散的学科整合为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素养、数学、自然与科技以及综合活动)和十大课程目标(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比较前卫和先进的。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内容,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1)将“基本能力”作为课程学习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核心;(2)以“课程纲要”代替“课程标准”;(3)实施“统整课程”,以“七大学习领域”取代传统科目本位的分科学习。(4)设置“弹性课程”,为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鼓励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政府课程改革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结合,授权学校20%弹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提供了学校教师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肯定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课程发展理念,这是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充分尊重。(5)力求九年一贯,即九年一贯的设计方式,课程设计不再分中、小学两组进行,加强了中小学的衔接。[1]
台湾中小学教育特别强调以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及终身学习为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实学生的人格内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台湾中小学的学生社团琳琅满目、形式多样。如:学生的自治组织(班联会、毕联会、毕筹会);服务性社团(纪律纠察队、卫生纠察队、交通纠察队、典礼礼仪队、枫城使者社、女童军社、慈幼社、传爱社、生命品格研究社);学术性社团(女青社);语言研究社;英语辩论社;自然科学研究社;数学研究社等。学生社团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她们学校的品牌和名片。比如中山女中将两性、环保、资讯、家政、人权、生涯发展等六大议题融入各学习领域中,并规划活动。教学计划学校由管乐队、旗队组合而成,还有自己的学生合唱团,无论是演奏水平还是演唱水平都不亚于一些专业团体,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在全台比赛中都获有名次。这些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2]
福建的中小学学校在社团方面除了常规的管乐队、升旗队等等之外,并没有很多的专门设置的其他学生社团,我们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一般是利用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契机举办晚会,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下或者自发组织排练各种形式的节目,全体学生参与到文体晚会中。
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学、生活、课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培养亲师合作的默契,促进学校的发展,建立家长和学校合作的机制,是台湾中小学办学的一个特色。亲师合作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与家长在共同熟悉的环本文由论文联盟集整理境中了解对方。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有家长会、社区集会、亲师恳谈会、亲师协会、亲师座谈;二是从学校的角度有班级刊物、定期集会、亲师面谈、电话或email联络以及学习疑难问题通讯刊物。
台湾家长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由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爱心义务组等组成,全程参与学校工作的各项管理活动,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家长委员会委员按时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大到学校的决策,如征地、盖房、购买大型设备,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此外,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家长会的另一项职能之一就是负责学校向社会、家长募集经费以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家长会还注重学校、教师与社会、家长的沟通宣传工作,使校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真正切实地发挥了家长会的作用。[2]
相比之下,福建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几乎形同虚设,未能从制度层面予以保证和发挥,我们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地方需要思考,家长委员会委员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
台湾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教学活泼化是其一大特色,运用学习单、户外教学、步道教学、主题探索、分组教学、协同教学等方式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度。除了常规的课堂练习、实验之外,还举办有地方教学特色的毕业旅行。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办理各类展览活动,并提供国民中、小学毕业旅行或校外教学团体门票优惠,毕业旅行以班级为单位,在出发前由学生自己选择旅行地,自己设计旅行路线,分组报告各班主要活动的内容。旅行活动一般是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台湾古迹、地理生物实察,篝火露营活动,以及举办趣味性,生活化的自然科学实验活动等,旨在关怀乡土,加强自然科学探索。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到了更多值得被大家发现的善与美,校外旅行其实换言之就是给孩子们一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旅程。台湾各校的旅行不单单只在毕业后进行,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由学校的教务处,学务处共同执行。
台湾每年的毕业旅行都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反应很热烈,效果奇佳。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小学野外实践课在安全这条高压线下,只停留在军训、科普教育基地内,野外学习范围小,许多科技场馆对中学生还要收费,中学地理生物课的野外考察活动几乎为零,地理教师大量的地理案例是停留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这在无形当中就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经过十几年的教改,台湾的中小学教育正迈向普及化、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目前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是闽台湾两岸中小学教育的共性问题。
台湾社会办的文化补习学校、补习机构越来越多,学生除了在校学习之外,往往在放学后和节假日还会被家长送到社会举办的文化学校进行补习,不少学生每天要学习到深夜11至12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甚至有许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这是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的极大挑战。除此之外,在多元入学下无法捍卫基本的教育公平;教材“一纲多本”,反而造成补习更多、考试更多的升学压力(台北有补习一条街),致使多元入学变相成为“多钱入学”及“多考入学”。
(1)学校硬件配备不均,各校差距较大BG大游,多元化教学的设备及专科教室不足。台湾大多数中学地理环境处于老城区中心地带,较为落后,学生活动场地、运动空间不够大、放学期间车多拥挤,私立学校招生日益困难,各校之间竞争压力大。(2)师资配备方面不合理,中老年教师越来越少,经验传承出现断层。行政人员受理的检查接待等任务繁重,专业教学水平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师资培养多元化,每年过剩师资高达千名,师资供过于求的问题极为严重。(3)学生生源素质各校差距大,学生缺乏刻苦耐劳精神,抗压力不够,社会环境多元复杂,抵挡外来诱惑能力渐薄弱。[2]
九年一贯课程教材版本不连贯,课程重复、脱轨情况严重,名为整合实为分科教学,教育资源日益拮据,教学质量不升反降,这些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最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教育公平问题。
总之,目前福建省与台湾教育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太大不堪重负;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却无力改变;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遭到声讨;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个社会存在着一些礼义廉耻、诚信良知缺失的现象
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是全球化的趋势,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的内容,还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与台湾极其相似,在福建省的部分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课改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与台湾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两者在教育的方法以及侧重点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前面提到的台湾中小学教育的几点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同时,台湾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更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的。
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社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建立在人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要发展、要有成就,就必须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力与素质一直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而所有能力与素质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必须更加从根本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的练习、实验或者教学训练之外,还应该从更宽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来拓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类似台湾的毕业旅行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参与自然科学探索、进行露营活动、开展野外生存演练等等。
与此同时,还应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切实落实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创建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推翻了传统学科课程组织,更颠覆了传统教学实践方式,要全面推动实施,必然会面临重重反对声浪和种种质疑,由于课改起步比较迟,学习、借鉴台湾教改的成功做法当然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此都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3]
以往课程教材改革只局限在专家的范畴之内,校长教师很少参与。如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已经下放,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与台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和大陆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台湾在课改方面的一些闪光之处,比如进行小班化改革。但也必须清醒的批判和讨论其中的诸如课程重复、课程脱轨之类的弊端,加深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提高对课改实质的认识。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同时,倘若能够正视、分析台湾教改出现的问题,或许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有时,分析教训比借鉴经验更能发人深省。
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纲要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理论更多是陈述性理论知识和程序性理论知识,而策略性的理论就较为欠缺,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地把教学理念和教育观点落实到教学环境中,重视对职前教师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进入教育领域之后能够更快的适应角色的转换,能够把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付诸于教学实践当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外各种教育理念和办学行为纷至沓来,到国外取经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似乎外面的世界都非常精彩,为了避免盲目的借鉴和学习,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分析台湾及国外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举措,明确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理念和举措,切忌全盘照拿,机械套用,也不能用“人家条件好,我们用不起来”这样的简单化态度加以拒绝。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应用,我国小学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小学教师应该将班主任的管理与小学语文的教学相结合。将小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更多富有说服力的例子,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有效地结合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进行,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小学教育的努力方向。本文重点论述了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重要性,探索提升学生素质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授课之外,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其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于成年人,往往受周围人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学校中有效地管理学生显的特别重要。既要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拥有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合理的探索事物的尝试。有效结合小学班主任管理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国对于小学生的三观的确立主要依赖于班主任的管理,小学生的三观受其班主任的影响很大。他们往往是从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中确立自己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帮助小学生形成合理的思想品德观念方面,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可以辅助班主任对小学生的管理。通过小学语文中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帮助其树立团体意识,关注自己所在班级的建设。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面,语文教学是主要方式,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弱: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并没有接受过较为完善的专业化的训练。所以,在小学中将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需要表达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班会上更好地表述自己的需求;可以更好地与教师沟通自己的烦恼;更好地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布置相应的班级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语文教学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班主任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想法,更好地管理班级。提升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在班级中形成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从开始认识汉字,到书写汉字,再到能够理解汉字并能够熟练的使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想法BG大游。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小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想法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这也就是很多班主任教师需要不不厌其烦的阐述,小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习惯的原因。有时,学生并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管理的相应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辅助以相应的思想教育。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帮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在讲解语文课文中,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的扩展知识。比如通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感恩之情,了解中华文化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通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帮助小学生理解运气和努力的区别。就像是“越努力,越幸运”,努力是关键,是前提。
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建设中用到语文课程中的故事,比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提倡班级里的所有的学生应该成为兄弟姐妹。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讲解中,小学生经历的事情不多,可能很难理解作者的那种对于自己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兄弟的感情。可以通过现实中的故事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回想自己或者自己知道的故事去理解思念这一人类基本的性格特点。在班主任管理班级时,会遇到有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毕竟不同的人的能力本来就有差距。语文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就阐述了这个道理,柳树可以让人们在他的树荫下乘凉,枣树可以给人们提供枣子。两者都有自己的益处,柳树没有必要因为枣树发芽晚,长叶慢而骄傲,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结不出枣子而自卑。结合班级里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柳树和小枣树》向我们传递的自信而不骄傲的道理。帮助小学生在交际中和小学学习生活中可以与周围的人和睦的相处,帮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的集合的优点,通过两者的结合,帮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帮助提高学生的总体能力。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12):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