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专栏内容:在买房这件事上赚不到钱的人,都有什么特征?一文解读楼市那些“穷人”心态和逻辑
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客观行文,理性看事。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拒绝标题党,坚持耕耘深度专业内容。
我是 @熊猫贝贝小可爱 ,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房产楼市观察者,欢迎关注。
今天这篇文章,笔者将从十多年的房地产行业从业过程中,亲身经历和认知到的,真正从买房这件事上,总是赚不到钱,或者没有享受到时代的红利的群体,都有什么思维特征和逻辑特点,和各位读者朋友进行分享。
当然因为立场背景和每个人不同的心态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任何文章都不可能顾及所有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管这篇文章是否会戳到痛点或者是情绪满满。
无论对于本文是赞同还是怒斥,留个言,发个声,既是对笔者辛苦写作的认可,也证明一下自己有耐心看点有深度的楼市内容。
-本文除标明引用部分,均为本人原创,谢绝断章取义无脑摘抄和伪原创搬运,转载复制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首发头条号。
-本文引用图片和部分文字,会规范使用“引用标注”并注明出处,如有版权争议,第一时间处理。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人会及时加以改正。一个小小的点赞动作就是最大的动力。
足见这句话的适用性有多广泛,毕竟,流传最广的,才是最经典的,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意思。
作为一种被广泛传播和认可的理念,其实背后映射出来的,就是人天贪小便宜的本质。
而“贪小便宜”这种特征BG大游,往往在关键的人生阶段中,会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毕竟“吃大亏”是果,“贪小便宜”是因。
特别是在买房这件事上面,还得加上中国民间的一句俚语:“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往往小便宜这样的利益,都是集中在交易终端和流通环节上面,一般有两种情况:
还有一种,就属于交易环节中的牟利腐败了,比如去买房子,售楼员或者中介巧立名目收取的“茶水费”这样的套路。
小便宜是营销利器,也是挂在毛驴头上的那根一直追不到的胡萝卜,最容易让人形成视觉盲区,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产品的一些缺陷。
房地产行业,不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楼市,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十几年的风口,汇聚了中国所有主流的营销人才和营销套路,俗话说的好,卖肉的手上油水最多,丰厚的过程佣金,更是助长了各种牟利套路的滋生。
有两个人A和B到售楼部买房,售楼员报价15000元的单价,不过同时给这两个人都暗示,售楼员手上有1个点的优惠,不过要给茶水费,当然也不白要茶水费,给了钱,还能帮客户提前锁定房源和提前办理一些手续。
A给售楼员说,这样,茶水费好说,你安排一下我直接见见你们管事的领导,我和他谈谈价格,交个朋友,放心,该给你的,一样给,你是我朋友。
售楼员就安排A和领导单独聊了聊,A也很信用的私下给了售楼茶水费,但是售楼员发现,最后领导给A的销售价格,竟然还多减了两个点。(这个大家都懂吧,就不多加深入了)。
但是B不一样了,感觉售楼员这是明摆着索贿,但是又贪那个1%的折扣,于是就磨磨唧唧和售楼员商量茶水费能不能少一点, 售楼员多现实啊,一看这样,就对这个客户不太上心了。
正好又赶上销售旺季,等B还在纠结茶水费的时候,房子卖光了不说,一套房子的总价还涨了几万元,说B后悔都是轻的,但是B把怨恨都推到售楼员身上:要不是她贪得无厌,我早就买了这个房子了!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营销腐败,但是这是人性,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有交易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就和吃饭喝水一样。
记住,你买房,最重要的是那套价格不菲的房子,而不是什么在乎什么为了让你买房的各种“赠送”,更不是交易流通环节中的那些“茶水费”,太在意小便宜的人,不适合做不便宜的大生意和买不便宜的房子。
就说最简单的网游,花钱和不花钱的待遇都是天上地下,游戏体验甚至可以拉大到完全两个不同游戏的感受。(就像某大厂的客服,不花钱永远都是自动语音,花钱了才是人工服务)。
卖房子的,不一定买得起房子BG大游,你要让人家真心为你服务,用好卖房人的信息资源和权力,小便宜最合适。这个有做过生意的都懂。
“小便宜”其实是人的天性,关键是,你是用“小便宜”去解决大问题,还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买房子是中国绝大部分个人和家庭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投资决策,患得患失的心态在所难免BG大游。
伴随着中国房价高速膨胀的过去十几年历程,给中国的房产作为房子的使用价值上面附加了浓厚的资产价值属性。
这就让很多人在买房这件事上面的要求,出现了误差心态:房子要环境好,配套好,学区好,户型好,还要能保值增值……
总之,买房子一定追求完美,有一点点缺陷就宁愿不买,也要不断寻找心目中的完美产品。
差一点的看不上,好的又无力承担,进而愤愤不平咒天骂地,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少。而且基数庞大。
那蛇皮袋也能装东西,奢侈品手提袋也能装东西,为什么收入一般的人不会觉得奢侈品价格高是不合理的呢?
买房的人,是不知道和自己一起买房的群体情况的,大概率是不知道的,那同样的房价,对于不同群体的接受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往往追求完美的买房人,都是穷苦刚需群体,在追逐完美的过程中,实力支撑不了追求和理想,是最痛苦的,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增长速度,又跟不上房价涨幅,等到领悟到这点,再回头去看的时候,无非就两种结果:一种是原来看不上的房子,现在高攀不上;另一种BG大游,就是随着房价的变化,心目中完美的房子早已高不可攀或者永远不存在。
大多数富人在买房炒房这件事上,颇有一种“渣男心态”,是个女的就行,买了这个想那个。用好听的词来形容,叫包容度高。用更唬人的词来形容叫富人遵循“不完美逻辑”。凡事无完美,差不多就行,他看上了一点优点就会下手买,看到了其中一个心动的地方,就会买,多买、不停的买,这样的逻辑不自然的推动了走势,导致了他名下的房产也在不断的升值,卖掉一些再买,反反复复。炒房富的人和房价之间,是一个看似主动却被动的关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东西。
买房这件事不能只看表面,就像一个都是公务员和企业高管的小区,收入决定房产的背景,普通白领和打工阶层非要去追求这样的房产。那和工薪阶层追逐奢侈品的病态心理,有什么区别?
在任何市场的快速发展周期中,必然伴随着“泡沫”现象的出现,也就是价格出现跳跃性增长或者脱离购买力的现象出现。
这是非常正常的经济现象,而伴随这种现象,就会出现两种对立阵营:看多派和看少派。
在两个对立阵营中,现实情况下,能在一个商品周期能挣到第一桶金的,往往都是富人,或者说,是借助这波行情致富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在看到有人挣到钱了,转换立场,拔旗易帜,转向看多派,不也是可以的吗?总是有人先去趟雷不是很好吗?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正常逻辑,而正是这样的逻辑,导致了社会的2/8定律的现象。
其实如果在买房这件事上太过犹豫或者举棋不定的心态太重,当然这也是很多人的现实情况,如果不想被这种“穷人心态”所影响,我个人建议被这样心态困扰的人,花点小钱(视个人情况而定)去股市体验个半年,然后再回头看买房这件事。
就是要克服面对资金决策关键时刻的犹豫:在市场和行情面前,所有理论和理性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在买房这件事上面,能够赚钱的富人,都是对房产有过硬的信心和敢下注的心态。
如果你需要房子,你想通过买房创造价值,就下场实操,就坚定信心,和买股票一样的,你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不因一时的价格波动和行情变化而转换立场,那说明就已经彻底摆脱了“保守”的穷人思维。
大富就不说了,这个比较玄乎,只说小富和中富,想买房子,却不为买房勤奋努力,想通过房子增值创造财富,又不敢下重注果敢重仓房产。
怎么?别人的钱不是钱,你的钱才是钱?指望着房子不值钱了免费送你,让你躺着就身价倍增?
说句不客气的,月收入10000不到的群体,给一套深圳千万级别的房子,只需要还月供,都承受不起。
不相信大家可以看看身边,对房产态度消极,保守固执的,是不是都没有房产的人?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不是鸡汤,这是在买房这件事上,决定贫富分化的重要思维。
什么意思?一般的消费品不合适,要转卖或者抛弃的成本其实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接受。
而一套房子动辄大几十万百万起步,特别是按揭贷款购买房子的人来说,甚至捆绑了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和生活。
现在的楼市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富人越来越富,好房子越来越向他们集中,而穷人要么没买错失机遇,要么买了边缘产品,或者是增长乏力的不良资产,错失了财富增值的收益。
此消彼长之下,财富分化,贫富差距,肉眼可见的开始在当下社会出现,然后各种过激言论,话题矛盾不断的围绕房价开始出现,其实造成争论的不是是房子和房价,是贫富差距。
这个已经在人类社会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只是在当下中国社会来看,房子成为了这样矛盾的激发点而已。
买错房子或者错过时机,谁都会遇上,不分贫富,但是面对买房“失败”这件事上的处理态度,才决定了未来的贫与富。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社会的财富分化和贫富差距,和赛跑竞争竞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场竞争中,不仅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还得指望自己犯的错比对手的要少。
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楼盘买房了,这两个人我们且称为A和B,年龄背景收入都差不多,买房以后,随着交房入住,这个楼盘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比如位置太偏,配套落后,甚至周边连幼儿园都没有,更别说学区规划了,两个人的年龄渐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如何来面对这个房子的现状,成了两个人的心头一件大事。
A想:住在这边生活成本太高,每个月光车费油钱花在交通上都要2000元,钱还好说,结婚以后孩子连个上学的地方都没有,不行不行,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样的房子留不得,哪怕亏一点都要尽快出手!
A不仅想,行动上也颇为果断,为了迅速出手,甚至还主动降了一些价格,然后拿着卖房的钱,再加上最近几年的积蓄,在城市靠近中心的位置买了一套有学区的二手房,房子变得更小了,月供也增加了,但是好歹孩子的学区有了保障,去工作的通勤成本也降下来了。
而有同样困扰的B,却对现有的房子念念不忘:反正买了就买了,要换太麻烦了,房价也没涨多少,现在卖了说不定买不到更好的了,我可不能像A那么傻乎乎的便宜卖了,谁卖个房子不想赚钱的?再说了,好好的新房不住,要去买人家破烂二手房,这不是作贱自己么?至于学校什么的,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啊?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对后面的发展有了预测,没错,这个其实并不是什么例子或者故事,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没过几年,A的学区房因为地理位置好和学区价值加持,房价几乎都快要翻倍了,因为生活通勤就学的成本降低,A在这几年的积蓄见长,随着孩子正式进入小学入读(学区指标已用),A就把这套学区房卖掉,不仅孩子的教育投入算完全赚回来了,还提供可观的现金让A从刚需转变成了改善,有底气也有能力去买更大更好的房子了,这小日子是有目共睹的蒸蒸日上。
而对于B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房子因为太偏僻,房价一直涨不起来,几年过去了,涨的房价还赶不上油价涨的厉害,生活成本又高,最重要的是,孩子上学成了全家人的老大难问题,为此B跑上跑下送礼请客不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钱,才给孩子在离家很远的学校争取到了一个寄读名额,不仅心力交瘁,在奔波和折腾的过程中,家庭矛盾和个人事业也遇到了种种困难。
以前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国当下社会,其实用不了三十年了,或许5年时间,贫富差距就出现了,而且这个差距的产生,其实根源,都是在于看待房子这个事情上的思维不同,所决定的。
犯错不可怕,甚至犯错是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但是如何解决和面对这个错误,决定了未来的贫与富。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作品《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给出了一个非常客观但是现实的结论:贫穷的思维,比贫穷的状态更可怕。
书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穷人会被一种“窥镜思维”所局限:稀缺会导致我们有“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事物。
(当然这里不是卖书广告啥的,但是作为穷人思维的研究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对于金钱的缺乏,就会导致这种管窥思维成为穷人的明显特征:只关注与钱有关系的现象。
这个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有一个购房者(不需要观察外表和打扮,没有意义),在一个楼盘的售楼部全程听售楼员对项目的介绍,仔细全面的了解了产品、规划和很多细节以后,没有问价格就走了,这位售楼员感觉这位客户应该是没机会了,在晚会(售楼部晚上工作会议)的时候,售楼员的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这才是最靠谱的客户,我觉得能成交,他没问价格,就是他心里对这个房子的价格有自己的判断BG大游,今天没买,应该是去周边看看行情对比去了,等他下次来,价格合适,就能成交”。
果不其然,第二天,这位购房者过来直接咨询价格,和他的心理预期差不多,就买了。
穷人思维,关注的只有钱,因为价格对应着购买力,在这种思维中,价格是为购买力服务的,而根本不去看价格背后的价值。
当购买力和价格脱节的时候,就会针对价格口诛笔伐,而永远不会从真实价值和自身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
管窥思维,就像饥饿到极致的人,美女钞票都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看得见食物。
而穷人思维就是只要自己买不起的,就是卖东西人的错,就是市场的错,自己永远不会错。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吹捧这些买房赚到钱的个人和群体,也没有讽刺和嘲笑在买房这件事上没有赚到钱的人,但是在这个浮躁和信息繁乱的时代中,笔者希望通过对现实的群体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从买房千万群体特征中,取其精髓弃其糟粕,为更多需要买房和正在买房的人,提供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启发和帮助。
还请各位读者对号入座,世间万物,因果相随,只有从失败的案例中发现规律,对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解读理解以后,才能实现社会进步,个人财富增长,进而改变个人和家庭的未来。
上一篇:「楼市解读系列」真正从买房上获利的人,有什么特征?(NO.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