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回眸2021: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96体育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科技创新、“三农”工作等重要论述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四个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创新管理改革、加强战略研究和科技工作顶层设计、稳步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产出了一系列原创成果,突破了基因编辑等关键核心技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高质量完成巡视整改工作。着力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出台强化科技创新指导性文件,推动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聚焦种业、耕地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编制学校“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联合惩戒”的科研活动廉洁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强化法人主体责任,推动多部门协同。

  召开种业科技创新论坛,实施种业基础研究攀登、前沿育种技术攻关、突破性种质资源创制、重大品种培育、良种高效育繁、种业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开放协同创新、种业创新平台提升、种业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种业科技协作十大行动,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园艺、草业等种业重大需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破解重大育种科学难题、突破育种核心关键技术、创制突破性种质资源、培育重大战略性新品种、培养种业领军人才,打造种业战略科技力量,抢占国际生物育种制高点,引领种业创新与发展。

  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生物育种、耕地保护等编制12期《农科智库要报》,报送中央、全国人大、政协、国务院办公厅及相关部委,4期得到相关部委批示。承担一批重大重点战略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农业领域工程科技未来 20 年发展、“一带一路”海南热带农业创新引领与国际化发展、云南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等战略研究等。召开第二届农业科技战略智库论坛。

  创新科学研究组织模式、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行科研分类评价改革、推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强化学校党委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科技工作一体化部署,破除制约学校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激发全体教师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为完善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学校、学院(直属系)、项目(课题)负责人三级主体责任,构建教育、激励、规范、监督196体育、惩戒一体化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责任可分解、可追溯、可奖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经费继续保持农林高校第一。获批项目249项,直接经费1.95亿元。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数位居农林高校首位,获批14个牵头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增12名岗位科学家。人文社科项目获批再创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同比增长14.3%,其中重大3项、重点4项。重大人文社科类横向科研项目数量、金额进一步增长,经费300万元以上6项196体育,同比增长100%,其中腾讯为村乡村建设计划项目经费1500万元,是学校目前金额最大的人文横向项目。

  分别是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和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站。武威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典型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主要针对干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长期定位研究。曲周站位于河北省曲周县,地处我国重要粮食产区黄淮海平原的中心位置,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开展长期定位研究。

  前沿科学中心是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创新引领的重要举措。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是目前农学领域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中心聚焦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环境适应性的分子基础和农业生物分子设计育种3个基础前沿研究,以玉米、小麦、生猪、蛋鸡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破解分子设计育种基础前沿问题,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型新品种的精准培育,为打赢种业翻身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认可证书。三级实验室的建成,将极大提高学校在重大动物疫病、生物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赖锦盛教授团队自主开发的Cas12i、Cas12j,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递交了专利申请196体育196体育,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同时,储备了一批玉米、小麦等基因编辑新产品。农业农村部批准在学校建设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近期,新研发的Cas3c基因编辑器属于“第二代剪刀”,在基因大片段删除能力和基因编辑效率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已申请专利,并在不同农业生物上开始使用,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和思玛特(北京)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培育“沃德188” “沃德158”等白羽肉鸡品种,突破白羽肉鸡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瓶颈,打破了国际育种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

  7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分别是:农学院孙传清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农学院孙其信教授主持完成的“小麦耐热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及育种利用”项目、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田见晖教授主持完成的“良种牛羊卵子高效利用快繁关键技术”项目和动物医学院肖希龙教授主持完成的“食品动物新型专药物的创制与应用”项目。“十三五”期间,学校主报成果(通用项目)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

  李保国教授“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推广与应用”、李伟教授“果蔬采摘机器人”、田见晖教授“母猪定时输精批次生产技术”、良教授“玉米抗病分子育种”、杨富裕教授“新型蛋白饲草资源开发与自主知识产权青贮菌剂创制”、廖小军教授“野外自热食品品质提升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6项成果参展,获得各界高度认可。

  2022年,学校科技工作将继续在党委领导下,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服务国家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导向196体育,着力打造强农兴农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