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包桥中心幼儿园的多民族孩子一起体验趣味投壶。谭云俸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是为当下及未来民族教育发展确立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高度凝练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主线任务。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之后,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修订和升级,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凸显出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定位与特点。
令人可喜的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版)也已于2022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小学版)正在扩大使用范围,为在中小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托。
2022年,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经形成常态化的态势与格局,并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各地各校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21年到2022年5月,共计115所中小学校一些少先队员与新疆、西藏的少先队员结成了“手拉手”伙伴,通过举行“云端”主题中队会、开展书信往来、举行“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BG大游,多所学校充分利用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持续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增强师生的“五个认同”。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态化开展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建立服务全区的民族教育智库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肩负起历史使命,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和方法。第一,分学段落实教育内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为各学段设计了目标一致、分层递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第二,多途径协同教育引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科学文化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显性教育和隐性活动中。第三,充分挖掘应用教育资源,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基本史实、必要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充分发现、挖掘身边大量的、具体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例、人物故事等素材作为支撑,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共情,提高教育效果。第四,改变过去以甄别为目的、以量化为手段的单一性评价方式,丰富评价诊断改进的功能,建立对教育对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的过程性、形成性、多形式评价机制,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激励机制与动力机制相结合,让育人者与教育对象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民族地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近几年,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随着三科统编教材的稳步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升BG大游。《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稳步落实,制定的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使用推进计划在2022年取得较好效果,力争在2025年实现全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为激励先进、选树典型、强化示范引领,202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评选表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营造了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三科统编教材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一些学校帮助民族地区研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数据库,为民族地区教师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开创性的培训系统,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发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入解读统编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基本体例、结构布局、使用方法等,并通过培训、送教,搭建互动研讨平台,帮助教师深化认识、更新理念、掌握方法,充分释放教材在传播知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
如今,面向中西部重点省份实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方案,面向城市地区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幼儿园已基本实现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线%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今后,还需进一步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普通话应用水平。二是把学校作为主阵地,在中小学全面推行三科统编教材,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并提倡嵌入式编班合校。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主动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把普通话水平标准作为教师准入条件。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
在国家层面,《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文件的发布,让民族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2022年4月,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BG大游,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在区域层面,去年年底,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1月,西藏自治区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行动方案。今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实施振兴西藏高等教育行动。2022年3月,海南省发布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可以看到,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所限,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匮乏,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西藏自治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有效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以国家示范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区重点建设急需专业为依托的专业培育机制,也为乡村教育振兴起到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适应性,让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经费来源,搭建独具特色又满足当地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民族特色与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有机融合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等。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提升形象并举,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依法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实施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建立多层级详尽的评价指标,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成绩进行量化纳入评价体系,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自我效能。
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是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脱贫、同步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对于民族教育的公平和质量的提升,仍然具有重要的制度效能。
在新疆,随着去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的印发,19个援疆省市选派2900余名教师组成教育援疆团队支援新疆12个地州市18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上海市启动援疆教师队伍建设“玉兰工程”,采取“1+4+N”大组团模式帮扶,助力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4个县在2022年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治区评估和国家验收;北京建立起了“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全梯队人才支援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
在西藏,“组团式”于今年7月完成轮换,2114名第十批干部人才进藏开展接力工作,在第九批教育人才“组团式”工作队的基础上,加大受援地教育信息化推进步伐。目前,1004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已全部通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终端教室覆盖率达到100%,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青海,2022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对青海省10所高中阶段学校进行“组团式”帮扶。6月,青海省4所中学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中受益。以北京市为代表的各援青省市积极推进异地办班,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了力量,截至2022年,有2万多名青海学生在异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总体来看,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越来越呈现如下特点:支援任务目标更加清晰,具体表现为通过协议书、责任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任务分解、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对口支援任务更加明确;帮扶主体更加多元,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到内地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从在岗骨干教师到退休教师BG大游,大局观念不断增加,形成合力支援民族地区的教育整体发展;支援方式不断创新,从“撒胡椒面式”向“定向聚焦式”转变,从“单打独斗式”向“组团式”转变,再向“大组团”“小组团”优化升级;支援理念不断转变,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回顾2022年教育相关重点工作,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等为民族地区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思路和措施。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地区还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多措并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BG大游,在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质量,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上,聚焦共同富裕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充分利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搭载“教育数字化”,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县域内均衡优质,依托中西部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发挥教育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