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衡水、毛坦厂:中国“超级中学”解密BG大游

  196体育米粒儿的故事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仍是高中生们实现光荣与梦想的殊死战场。岂止如此,上至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首脑,下至校长、教师和家长,参战各方的前途命运莫不在其间沦落与张扬。

  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各种社会元素在集团利益的相互冲撞下快速、多层次裂变、重组,各领风骚三五年,唯有教育领域,由于诸多利益关系在目标与手段上的相对一致,得以塑造出一批相对恒定的模式与神话,其中最为国人津津乐道且进入“封神榜”的角色,莫过于几所被人们谑称“高考牛校”的“超级中学”。

  1994年10月5日,地处湖北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大街小巷挂满了长短不一的喜庆红幅。从清晨开始,一支由全国七十多家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团,浩浩荡荡开进当地一所中学。

  当晚,央视王牌栏目《新闻联播》打破开播以来的新闻编排惯例,在要闻时段播放了一则消息:“湖北省黄冈中学举行校庆90周年活动,中央、、、、宋平,以及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等多位国家领导为该校题词……”

  一所农村中学的校庆活动,惊动如此多的政治局高层领导,招来如此高规格的庞大记者团,已属史无前例,加上央视《新闻联播》要闻的适时播出,更堪称新闻里的新闻!时任校长曹衍清告诉记者:“头天晚上我睡不着觉,去看一位新华社高级记者,他正在写稿子。我问他,‘这会还没有开您就写好了稿子?’他回答说,‘我现在写好,明早8点,要送到总理办公室,你们有总理题词嘛……’”

  奇怪的是,目睹新闻热炒,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惊讶,似乎没感觉到如此铺张的场面有什么“出格”之处。正如一位地方台评论员所调侃的那样:“当代中国,若有人不知道黄冈中学,除开文盲就是没做过学生家长的人!”

  没错,前后30余年,就是这所地处鄂东贫困地区的黄冈中学,创造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多项奇迹,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第一神话!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之初,十年“文革”阴影未散,教育战线的冰河初醒,黄冈地区敢为人先,以黄冈中学为重点,首创高中“尖子班”,集中优势兵力备战高考。翌年,该班23名考生提前一年(注:高一,当时高中两年制)考大学,包揽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和第六名。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其中13人进入北大、清华。这一赫赫战绩,不但树立了这所黄冈中学的“江湖地位”,而且它的应试建制也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境内中学争相效仿的应试组织模式。此后,“重点学校”、“重点班”等称谓迅速扩散全国,至今仍被沿用。

  上世纪80年代,当大部分国人还没听说过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时,黄高就以“奥运模式”选拔、培养参赛选手。每年中考过后,他们从各县“掐尖”招生,再好中选优,组成一支代号“9班”的“特种兵部队”,冲击奥赛奖牌。1986年,他们首次正式参赛并旗开得胜,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赛铜牌,为此后多年全国中小学的“奥赛热”树立了标杆。近30年,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黄冈中学先后有15名学生获得18枚奖牌,被誉为“金牌中学”。仅此项获奖,平均每年为黄冈中学入榜保送全国各重点大学的考生30余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黄冈高考神话的确立,一种应试“法器”火遍大江南北——每年高考结束,在显赫的录取数据感召下,针对下年度内部发行的各种黄冈高考复习资料、模拟试卷,尚未付印就被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抢订一空。

  尔后,随着应试教育初成国策,各种版本的黄冈高考秘笈从内部资料到大批量公开出版发行,并被反复盗版盗印,其数量之大无法统计。直至今日,《黄冈考典》、《黄冈名师学法点拨》、《黄冈课堂》、《黄冈高考模拟试卷》、《黄冈高考经典》、《黄冈高考兵法》等成套、成系列的书籍,仍在图书市场热销。有知情者透露,十年左右的时间,学校每年经济效益超过千万。

  有趣的是,据黄高校长公开辟谣,在众多打着黄冈招牌的教辅书籍中,仅有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黄冈中学考试卷》和《黄冈中学作业本》是本校编稿,其余均为杂牌货和冒牌货。尽管如此,毋庸置疑的是:自打恢复高考之初就开始大行其道的黄冈高考资料,不愧为催生中国庞大的教辅书市场的原始推手。

  黄冈中学豪华的90年校庆活动历史性的落下帷幕,在此前后20余年,该校当之无愧地站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制高点上,无论高考布局如何艰难诡谲,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其中重点大学录取率为75%左右,仅保送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就有700余名。在它的“龙头效应”下,黄冈地区累计为国家输送大学生60多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从黄冈中学走出去的毕业生,有10人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9人在部队晋级将军军衔,另有3000人获得各行业的高级职称,300人在海外读完博士学位……

  这些响当当、硬邦邦的数字,为黄冈中学带来数不清的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仅国家级奖励就多达20多个,省市级荣誉桂冠近百顶。

  黄冈中学火了!不仅上央视、上教材,每年“两会”期间,都有学校老师走进人民大会堂。那次校庆过后,占地150亩的老校区几乎成为开放式旅游景点,每天来拍照、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到了招生季,学校内外更是停满了名牌轿车,其中不乏身份显赫的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来到学校,期望走后门给备考的子女寻求“编外指标”。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他们想弄明白:在这么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教育奇迹?

  就这样,黄冈中学缔造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第一代“神话”。有人戏说:“黄冈中学让整个中国考起来”!

  “苹果熟透了就会从树上掉下来”,据说是一样非常讨厌的真理,不管出自内在基因还是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长使英雄泪满襟”!

  21世纪元年,对于黄冈中学来说是个转折点。一个偶发事件,启动了一轮对黄冈教育模式乃至中国应试教育的质疑与批判。事件源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解密“黄冈神话”,缘何高考状元辈出》。该文全面介绍黄冈中学高考神话的形成与经验,并将该校的办学方向扭向“素质教育”。此文一出,便遭到京沪广等大城市的中学校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指出:黄冈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典型样板。

  讨论开始不久,一位化名“西门吹雪”的网友在北京大学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帖子,题为“《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帖文以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前言句式作开头,披露了自己在黄冈读书时的“苦役”经历。

  “你爱你的孩子,就把他送进黄冈中学。但那里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我从黄冈中学毕业13年了,从没有回母校去看过。为什么?我实在很讨厌这所学校……黄冈中学的教学方法,堪称应试教育一绝!总结一句话:一切以考试为中心!

  “黄冈有600多万人口,黄冈中学每年招生都是掐尖挑选各县中考前20名的学生,余下的生源才留给各县一中……从高一起就把各科尖子学生集中到一起,每星期搞一次集训。到了竞赛前的一个暑假,再对秋季参赛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强化训练。因为中考拔尖来的学生基础相当好,考大学问题不大,所以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对付奥赛,而别的中学哪有资本和胆量这样做?

  “黄冈中学的高中生活,就像处在一个集中营。哎,毕竟是母校,说是魔鬼集中营,我实在于心不忍!记得我15岁离家几百里,到黄冈中学读书,每天天不亮起床晨跑,上千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如同一支军队,在寒风和夜色里诡秘地奔跑。跑步之后集中训话,然后晨读早餐,紧接着白天上课,晚上考试。天天、月月、年年如此,到了高三,学校干脆取消了星期日休息,仅留给大家一个下午的时间洗澡洗衣服。

  “我考上黄高时,成绩在班上大概10来名,高中三年,成绩一年比一年差。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体质比较差,加上高强度的学习生活,神经衰弱,经常偏头疼、遗精、失眠,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可学习还得应付,因为我家境贫穷,不跳出农门不行啊!好在我智力很好,高考过了本科线,上了一所建筑学院,庆幸走出地狱般的高中生活!

  “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我感谢黄冈中学培养了我,但是高中的学生生涯,一直给我留下了灰色的记忆,难以磨灭。今天,我的小女儿已两岁了,望着她的可爱身影,我想,到她读书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或许有了很大改变,希望她不再经受我这样的经历,往后的学习生涯欢歌笑语……”

  此帖发出后,在网上引发一场由此及彼的教育大讨论,关于黄冈中学、关于中国高考制度……记者通过百度搜索标题,词条竟达30多万,其中不乏历届黄冈中学的毕业生。记者归纳、选择了几条有代表性的帖子,以方便读者管中窥豹。

  新浪网友:“我从黄冈中学保送到北大念书,在这方面应该感谢那所中学,可从感情上我真的一点也不留恋,那里的确是一个泯灭个性的地方,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那里三年,除了读书就是读书,我的青春年华在压抑、苦闷中一挥而过,我也看到了一些没考上的同学,最后带着满身的伤痛两手空空离开了学校……对15-18岁的孩子来说,一片广阔的天空和一个美丽的梦想,比日复一日的做题和考试要重要得多,那才是一生的财富。”

  新浪网友:我不恨我的母校,因为现实摆在那里,不死读书你不要想考上大学,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生活。我不愿意那样,但是只能那样,要参加高考,能够采取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题海战术。如果让我再一次回到从前,打死我也不干。但是我感激那种教育方式,因为那所中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腾讯网友:我不是黄冈中学的,黄冈题我也做过。我只想说,类似情形到处都是,我们中学校长在大会上明言要把学校建成模范监狱!我有时也怀念那段学生时光,但却再也不想重来一次了。

  新浪网友:黄高没有错,有错的是现在的考试制度。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现存教育制度的受害者,那么,黄高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不是一个迫害者,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它。毕竟,它为许多人铺了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路!

  腾讯网友:我相信批评黄冈的人指向的是整个教育体制,而非具体某个学校和教师。我们都在体制之下,不同的是,有人反思,有人服从,但是有多少身在其中的人敢反抗?

  对此,在接受记者求证时,黄冈中学校长显得由衷淡定:“‘西门吹雪’的确是我们学校毕业的,我也大概知道他是谁。但我不怪他,也不想说什么,就像受到子女埋怨的父母亲那样……”

  一片争议、一地鸡毛,一边挨骂,一面受推崇,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了。2004年10月5日,黄冈中学在毁誉参半的舆论声中迎来了校庆100周年。15000余名海内外嘉宾、校友和在校师生聚集学校礼堂,共庆母校百年华诞。尽管校庆活动的排场越来越大,但有些到场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十年,尽管黄冈中学的LOGO越来越多被悬挂在外省市的校园门楣之上,但不知不觉之间,似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落日辉煌。

  这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呼声四起,黄冈中学的治学理念不断受到各种质疑与非议,但由于社会对学历的盲目推崇不止,教育舆论还处于实用主义阶段,使得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仍戴着正能量的面具,继续左右大众舆论。故一面是高校招生指标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中学教育成本凸显负差。另一面却是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志的“重点中学”、“超级中学”在全国各省市遍地开花,而且花样不断翻新,高考升学率的新纪录层出不穷。

  尽管大气候对黄冈中学来说无碍大局,但小气候的不断恶化,却使得这所神校的江湖地位无可奈何地发生动摇,撑起学校的两大支柱——高品质教师队伍和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大量外流,便是其中的致命伤。

  我们敬佩恢复高考后在黄冈中学创业的老师们,在工作繁重、条件简陋、工资低微的情况下,他们怀着教书育人的崇高理想,不计得失、同舟共济、为荣誉而战,用智慧与心血联手打造出中国第一超级中学的神话。公平地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黄冈中学的今天。但随着学校名声鹊起,黄冈的老师们成为全国各地的抢手人才,加上外部舆论的有失公允,教师队伍人心涣散的现象日渐严重。

  黄冈教育局王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20年间,是黄冈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时期,每年有150-320人调离黄冈。最开始是一些特级老师、奥数竞赛“金牌教练”被经济发达的南方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学校高薪挖走,后来随着“大武汉经济圈”的建成,以及高铁、动车的便捷覆盖,部分教师开始选择省城。如数学组30多个老师,近一半人调离学校,基本都是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其后,在武汉、深圳几所奥赛成绩独占鳌头的高中,竞赛教练均不乏黄高教师的身影。

  过去,黄冈中学的生源是通过中考从各县中的优等生中拔尖,优秀教师的批量“外逃”,严重动摇了家长们对学校的信心。现在,每年都有几百名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被省城武汉的重点中学哄抢招收。

  两大基础队伍的涣散,加上全国各地重点中学林立,超级中学后来居上,“徒弟打死老师傅”的现象随之出现——黄冈作为立校根本的“考霸”地位发生了动摇。自1999年以后,黄冈中学再也没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黄冈中学再也没有拿过国际奥赛的奖。此后7年高考,黄冈一本上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文理科600分以上的高考学生,仅占全省12.1%,与人口占比大致持平。2014年,教育部取消了奥数获奖的考生保送重点大学的资格,这对于黄冈中学来说,无异于又折一翼。

  最让黄冈人伤感的应该是2010年的北大首次自主招生。几十年来,曾为北大、清华输送700多名高分优秀学子的黄冈中学,竟未能出现在北大校长首批推荐的学校名单中。多家媒体发表文章,称道这是中国大学告别应试教育的象征性举动。黄冈中学于无辜中再躺枪,又一次成为批判者的众矢之的。起源于黄冈的重点高中、尖子班、奥赛教学、教辅资料,更被作为应试教育的三大支柱反复揪出来示众;在另一条战线,一些后来居上的学校爱拿近几年黄冈中学不景气的高考成绩说事,继续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批判应试教育的“王牌学校”。

  记者注意到,当黄冈中学陷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尴尬地步之际,几年前曾因发文为黄冈中学叫好而受到众人诘难的《中国青年报》,是少有没有抛弃他们的媒体。2013年,该报连篇累牍发表系列评论《黄冈中学为何辉煌难续》,用独家视点,全面解析黄冈中学的功过是非,并对近年来高考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深入思辨:

  “一方面高考分省命题后,有出题权的省份省会中学成为得利者,而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一中,风头让位于大学附中;另一方面奥赛获奖与高考脱钩,原来的奥赛强校失去了高考优势。以黄冈中学为典型的大量县中、地区中学都从鼎盛期滑落下来。不少人认为它们是这些年高考改革的失意者。

  “这不是学校的错,因为在黄冈中学,大部分人除了苦读,没有其他出路……黄冈中学的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也很著名,被称作‘出身草根,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在高等教育中锤炼养成。这些能拼的‘草根’,难道不更令人尊敬?

  “任何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政策的软肋之上。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自然要由高校说了算……在北大清华,在重点大学,农村孩子的比例都在降低……农村学生越来越难与大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黄冈中学,正面临着掉队的危险。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的教育资源正越来越向东南沿海、中心城市聚集,东西部、城乡、贫富分化都在加大。在此大背景下,这种善意、道理充分的改革,客观上减小了农村子弟进入名校的机会。加上非名校的就业率越来越难看,收费却不菲,让不少农村孩子没毕业就扛起行囊去大城市打工……”

  赞也好,“砸”也罢,对于外界的说三道四,黄冈中学始终不予正面回应。原奥赛教练、被媒体称作“塔尖上的坚守者”的黄冈中学校长刘祥,自2011年上任以来,一直很低调行事,不在公众面前“发声”。2013年3月,刘校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参加两会,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他私下认为:“当年缘于‘状元情结’,人们把黄冈中学推上神坛,如今人们仍然用状元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把黄冈中学从神话中拉回来……黄高依然是黄高,因为黄高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目标始终没有变。”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黄冈神话更像是一款时尚产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人效仿、被人质疑、被人复制、遭人唾弃。不同的是,黄冈中学取得的成就,绝不是某种简单、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段轻易被“山寨”的模式。多年来,围绕高考这一中心,他们逐步摸索、积累、形成了符合他们地域文化、经济现状和现行中国教育体制的一整套成功经验,业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体系在新旧教育理念的零界起落沉浮。尽管这其中的玄机容易成为某种机制的替罪,但正如原黄冈中学校长、后改任深圳中学校长的曹衍清先生所一语道破:“如果说黄冈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地狱,那中国几乎所有学校无一幸免!”

  没错,的确无一幸免!所以,哪怕中国的教育堡垒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只要应试教育的本质不变,不管黄冈人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他们作为某种教育机制的旗帜,还将“迎风飘扬”。2014年高考分数出炉后,尽管黄高无论从整体还是单科成绩均无缘进入全省前三,但在网络出现的一个新词——“中国高考三大牛校”中,黄冈中学仍然名列前茅。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夜,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三餐》。编导可谓用心良苦,将一组组美食镜头、一段段颇为奇葩的解说,展示于这个“高考神校”的奇特场景中。

  “……人口只有1万人的小镇,高考使这个数字陡增了3倍……90个高考班,每个教室都坐满百余名学生,整个校园充满了如临大敌的紧张和亢奋……每天中午,都有几千个学生在校门口用餐……饭菜的质量,关乎着孩子的考试成绩,甚至直接决定孩子们的命运”。

  “校园如临大敌”、“饭菜决定命运”?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与前面几集不同的是,纪录片播出后,人们对片中的小吃未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倒是对那所学校流露出足够的好奇心。

  其实对于关心中国高考的人士来说,这所学校并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贯耳”。它就是近几年被网络热炒的“中国三大高考牛校”之一——安徽省毛坦厂中学。该校是一头最让人难以想象的“牛”,地处黄冈中学东部的大别山深处,被人形容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三线工厂”。所谓“三线工厂”,原意指的是上世纪我国出于战备需要,在一些山高路险的边远山区开山炸石,凿建不易被“帝修反”国家侦察机发现的隐蔽山洞,在其中制造和储藏用于战争的秘密武器。大别山区的牛校毛坦厂中学之所以被人戏称“三线工厂”,当然并不是这所学校真的承担了什么国防武器的研发任务,而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生产流程与前者颇为相近。

  准确地说,毛坦厂中学更像一座“高考三线工厂”,刻薄的“南方报系”记者们把它的“产品”比喻成一批批数量巨大的“考试机器”。近十年来,这个“高考工厂”的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该校快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看一眼你就会瞠目咋舌——2010年毕业生6570人,本科以上达线人,本科达线人,本科达线人达到本科分数线人,本科达线人大关(以上历年上线数均不含特招文体生)。

  一个人口仅万人的山区小镇,竟容纳着上百个高中班、一两万候考的高中生。这样的规模不只在中国,恐怕放到世界校林中也会是独一无二,难怪有人戏称毛坦厂中学是“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子女送去那里?这是记者到达毛坦厂所要求解的第一个问号。

  “听说在毛坦厂复读的学生百分之百能考上大学,所以去年把儿子送到这里。”一位路遇的崔姓企业主如是说。他来此地是为了接复读的儿子回原籍参加高考。“儿子去年落榜后,本打算直接把他送去国外读书拉倒,后来听两位朋友说现在去国外读大学也不好找工作,便打消了那个念头。”

  经调查,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大部分都与老崔的儿子情况差不多。另有一部分是在外地初中毕业,或读了一两年高中,就直接上这里来“加油冲刺”。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者自然越来越多,有了滚雪球效应,学校就膨胀成巨型“高考基地”了。

  “简直是被软禁的感觉!”老崔的儿子见到父亲就发牢骚,小家伙一看就是那类玩世不恭的“富二代”。

  “进教室不准带手机、电脑、MP3,不准带食物、饮料。上课不要讨论、不要和老师当堂争辩。下课不许谈恋爱……如果在老家也像这样关起门不要命地做一年习题,我也能上线!”说着,小崔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记者在后来的采访中发现,这张毛坦厂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安排的几乎是整个毛坦厂镇的作息时间。不但在校学生和老师,还有比本镇常驻人口多出数倍的陪读家长,甚至连同受益于高考经济,在此从事各种服务行业的本镇居民,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这张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清晨四点左右,租住在学校附近的陪读家长和做早点卖的本地人就忙碌开了,磨豆浆、蒸馒头包子、炸油条……这一切不声不响、井井有条,尽量不惊动熟睡的学子们。直到学生们醒来吃早餐,小镇才仿佛从睡梦中正式苏醒:锅碗瓢盆交响、有节制的家人对话,持续到早餐过后。

  山里的日照偏晚,各家各户的孩子出门去学校上早自习时,天才刚刚放亮。六点半钟左右,可容纳两万人的教学大楼内外,读书声由小到大一片混响,小镇周围几里地都听得见,一直震耳欲聋到上课时间,读书声方戛然而止,被老师们沙哑高亢的讲课声所取代。

  在毛坦厂,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师这样向我们描述:“要说吃苦我们不亚于学生。学校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任何时间只要教室里有学生,老师随时出现。当班主任的更辛苦,早晨比学生早到学校,晚上直到十一点半钟之后,监督学生睡下,自己才能回家睡觉。”

  “当老师还能怎样?人家大老远把孩子从城市送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来,每年加上陪读的人工,怎么也得花上几万块吧?图什么?图的是我们学校教学质量好,老师负责任,可以让他们子女考上好大学BG大游。再说,咱们还得对得起毛坦厂中学这块响当当的牌子吧?”

  中学教师是中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越是名校越是如此,老师们把自己与学校的名誉紧紧捆绑在一起,而学校的名誉又多半与升学率休戚相关。那位老师非常坦率地告诉我们:“班级总成绩下降了,班主任要向学校领导交代原因。哪一科成绩在年级倒数,该科的授课老师得挨批受罚。学校找老师要成绩,老师再找学生要成绩。”

  另一位受访班主任说:“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外地来的复读生,学习潜力在原来的学校基本上都挖掘得差不多了,说良心话,到这里来复读要说我们有什么灵丹妙药是不可能的,靠的也就那么几招。首先端正复读生的学习态度,把他们原有的各种优越感粉碎掉,不管你来自多大的城市,也不管你的父母亲当多大的官儿、有多少钱财,没考上大学就证明你过去那一套行不通!你们的父母为什么把你们送到这个偏僻小镇上来?是因为我们可以保证你考上大学,所以你必须保证百分之百听我的。

  “第二,不停地做习题、不停地考试。我们为每一届考生适时搜集全省乃至全国一些重点中学的模拟试卷、复习题。像黄冈的、海淀的,等等。笨鸟先飞,把所有的题目做尽了,只要学生智力正常,还能考不上吗?我们做过统计,在我们这里复读的学生,高考成绩平均比上一年要提高100分以上。我前年带的学生,不少人在原籍头次参加高考时,总分只有一百多分,来这里读了一年后,个个都考上了本科线,还有几个上了重点线!”

  学校上课时间,是陪读家长们的快乐时光,买菜、聊天、准备午饭。别看这样一个山区小镇,菜价卖得比省会城市还贵。

  “猪肉15元/斤,西红柿3.5元/斤,牛肉24元/斤。不光是贵,来晚了还不一定能买到!”从省会合肥来此陪读的商女士说。我数数她的菜篮子,现宰的鸡、西红柿、鸡蛋、鲫鱼……有六种之多。

  “人少营养不能少啊!蛋白质、维生素、绿色纤维……”商女士说,光是关于营养烹调方面的参考书,她就买了一大摞,天天边琢磨边实践。

  商女士原来是合肥的小学教师,三年前停薪留职来到这里,先后为两个孩子陪读。老大去年考上大学走了,老二今年赶考。她和另外十几位家长一起租住了当地居民的一栋三层小楼,早饭后大家结伴出门买菜,一路聊的尽是些有关孩子学习和高考招生相关的信息。

  她对记者说:“我们比孩子的压力还大。买菜、烧饭、洗衣,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些都不算啥,十几平米的房子,一学期下来租金上万元,再加上学费三万,还有生活费,每年的开支至少十万元左右。最难熬的是精神折磨,小考连着大考,没完没了。考完了再去找班主任、任课老师了解分数排队的结果,考得好考不好,都得商讨下一步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方法。我来这里快两年了,头发白了一大半,去年寒假回合肥,一些同事喊我‘白毛女’!”

  商女士只是成千上万名居住在毛坦厂镇上的陪读者之一。在记者的采访中,耳闻目睹这些陪读家长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绝不是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所能概括。如同一位郭姓陪读妈妈所言:“看着孩子起早贪黑将头埋在习题与考试卷里,当妈妈的能不心疼?我呆在这里陪读,家里的老人、老公没人照顾,心里踏实吗?费尽家庭财力物力来复读,就算考上大学,将来能不能找得到理想工作,还是另外一码事,能不焦虑吗?可考不上大学孩子的前途不就更没有希望吗?”

  郭女士话音未落,桌上座钟的定时器响起,她赶忙进入下一程序:从保温锅里盛饭、打菜、装汤、装进一只小保温桶、出门、锁门,动作娴熟麻利,全过程不到三分钟。我们跟着她下完楼看看手表,中午十一点一刻。

  出门就是风景——四邻陪读妈妈、陪读爷爷奶奶们各自拎着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保温桶,不约而同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饭队伍,见面嘻嘻哈哈地开着各种玩笑,很少有人在这时候提高考、讲孩子成绩的事儿。大家心照不宣,都不愿意影响自己和孩子们的食欲,要挺到高考结束,这一日三餐可是天大的事。

  此时,我想起那句“舌尖上的”解说词——“饭菜决定命运”,看来作者是有生活基础的喔。

  几分钟后,数千名陪读家长纷纷抵达学校门前,场面十分壮观。我问他们离学校这么近,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回家吃饭?他们说午饭、午休一共才一个小时,学生来来去去就没法午睡了。这样就近吃完,还可以随即室趴在桌上睡几分钟。

  果然,先后不到半小时,瓢盆交响、风卷残云,学生们将饭碗递给家长就快步室,家长们则各回驻地。毛坦厂镇重新恢复了宁静,几乎听不见大声喊叫或喧哗声,就连汽车喇叭声也很稀少。一位交警同志告诉我们,上课时点,一般都会让过往车辆绕过学校行驶。

  这就是毛坦厂,学生、高考,几乎成为这里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一位镇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强镇是我们的第一口号,为考生服务、为高考服务,是我们毛坦厂镇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不离开这个主题!”

  这个镇里的原居民也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这在民主意识日渐强烈、官民矛盾突出的今天尤为抢眼,其原因显而易见——利益高度一致。

  记者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高考经济改变了毛坦厂人的生存方式,过去世世代代以农立业的生存模式被服务高考的第三产业所取代,具体到商业经营形式,也都与高考休戚相关。记者走遍小镇,没找到一家网吧、电子游戏厅或其它娱乐场所,因为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进而影响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下滑,意味着生源受影响,进而减少商业服务对象。

  另一面,在大城市逐年萎缩、日不敷出的书店,却在毛坦厂大行其道、随处可见,而且收入不菲。一家书店老板告诉记者,一些与学校领导和老师有关系的书店,“一年挣个一二百万轻松得很!”除此之外,镇里最多的是旅店、出租屋、日杂百货、小食店,栉比鳞次,随处可见。

  在外围调查了一天后,记者走进校园。眼见为实,这是我们至今见过的规模最大的超级中学,占地400多亩,环境十分优雅舒适。可是,当我们进入教学区域后,却在教书、读书的交响声中觉察出一种与超大校园极不对称的压迫感。

  在一栋五层高的教学大楼里,容纳了近两万名复读生,每间教室里密密麻麻塞满了百余张课桌,之间空隙仅有尺余,学生得侧身进出。教室后墙上张贴或涂写了各种励志标语,还有挑战书、决心书、检讨书,使得这里的主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挤不堪的空间里嗅出时间的紧迫。

  “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的一群疯子……”满腹牢骚的“富二代”小崔忿忿地说。看起来他在这里属于另类。他把我们带进一间教室,黑板上写满了学生们考前留言。有一位学生写道:“XX(老师),打过我、骂过我,但我永远爱你,你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指路标!”

  “和电视报道中那些搞传销的一模一样,喊着叫着表忠心!”小崔又找出一张“薄弱学科学生名单”,他的大名也在上面。名单前面是一行醒目的大字:“请老师多提问、多表扬、多惩罚!”

  “罚站,一站一礼拜,上课时间让你站,下课可以坐下。还有的班主任干脆让你直接把板凳送到他的办公室去,上课下课你都别想坐。有时候还挨打,老师手里抄起什么就用什么敲你脑袋!”

  儿子义愤填膺,老子却为老师点赞。老崔笑呵呵地说:“好、好啊,对付你这种调皮生,不打不骂不成才!”

  小崔可不以为然:“好在明天就要回家参加高考,我有言在先啊老爸,不管考得上考不上,打死我也不到这鬼地方来了!反正你迟早都要送我出国读书的嘛……”

  老崔厉声训斥儿子:“你看不清现在的形势?不先在国内考个名牌大学,直接弄去国外读书,人家喊你什么?土豪、富二代,瞧不起你,连老子一起挨骂!”

  “在安徽有谁不知道毛坦厂的?凡是送子女来复读的,起码都能考上个一本大学!”

  老崔的话并没多少水分,据记者调查,毛坦厂中学的升学率的确年年居高不下。更令人佩服的是比起湖北黄冈、河北衡水等超级中学,毛坦厂中学的生源并非从各地选拔的尖子生,反而多半是一些高考没考上的复读生,经过他们短时间的,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也不在少数。

  一次又一次的高考奇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用该校校长的话来说,很简单,“两横加一竖——‘干’出来的!”至于怎么干的,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从上到下讳莫如深,只有童言无忌。在接受记者问话时,学生们说:

  “不管你从哪里来,先问你要到哪里去?想上大学是吧,好,你得完完整整、不折不扣地听学校的、听老师的。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甚至什么时候上厕所,上多长的时间,都有老师替你计划安排好,我们就像是机器人!”

  “一年做题量远远超过在原来学校三年的总量,做得人连抬头扭脖子的时间都没有。各门功课三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考完了还要按分数高低排队、发榜,有些班级还不时按照发榜成绩重新调整座位,成绩好的先挑,依次入座。你要是坐在教室后面,抬不起头直不起腰,人前矮三寸,就得比人家起早贪黑背书做习题,争取下一次考好一点,位子往前挪,再顽皮的人也不愿意老坐在后座,面子上难看啊!”

  “排座位、当班干、甚至重读费交多交少,都得看分数说线元不等。老师说,只有从各方面、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这样打拼出来的产品投入市场才有竞争力!”

  我在与该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交谈时,曾问过一个问题:“在你们学校,素质教育是不是压根儿没人提?”

  那位领导很坦率:“提呀,怎么会没人提?不过说良心话,学生都上高中了,现在来强调搞素质教育,是不是太晚了?该什么素质就什么素质,木已成舟。放任他们各取所好去玩、去放纵,花父母亲一大堆钱,浪费一大堆社会资源,最后考不上大学,那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才叫失职,才叫没素质呢!”

  被称作“考试机器”的学生们BG大游,大部分人对这一明显带有贬义的称谓并不生气,更多表现出一种无奈。一位王姓学生坦然对记者说:“高考工厂也好,高考机器也罢,要说错,是谁的错?现在社会上扫厕所的岗位都恨不能招个硕士!我们不硬着头皮去应试、去拿更高的文凭,今后怎么谋生?”

  尽管理论上觉得那位校领导与王学子的话都不中听,可想了半天,我却说不出他们错在哪。中国的教育现状就好像一堆乱了码的电脑文档,虽然看文件名都对,但点开后却难以厘清逻辑所在。

  曾有来毛坦厂采访的记者将学校比喻成高考集中营,虽然话说得有些过,但留心学校周围的安全措施,倒真有几分怵目惊魂:为避免学生在超强压力下寻短见,宿舍楼的窗户都被安装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教学大楼的每个楼梯口都配有保安值守。校园内全方位装有监控摄像头,无论教室内外,也无论学生们在干些什么,都会被传输到附近山坡上一处30米高的监控中心,一目了然。

  在铁丝网外面,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日日夜夜绕着学校执勤、巡逻、维持秩序的警察。每到吃饭的钟点,几千学生及家长“围吃”在几处校门外面,为防止人多出事,镇上的警察几乎全被派到这里,分兵把守,甚至临时实行交通管制,将过往机动车辆挡在外围。

  人生有多少期盼,就会有多少结局,但是所有的结局并非都是终结BG大游,因为有些结局只是另一场期盼的开始。这种心态最典型莫过于赌徒们等待揭宝、中国学子们等待高考。

  6月4日,从一大早开始,整个毛坦厂镇上上下下各色人众全被压抑在一种忐忑不安的兴奋之中——明天,就是高考日。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一位班主任在最后一堂课的结束语:“我们心中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你们沿着弯弯的山路,进到我们这个大山里面干什么?来学习来了,来静心、来修道来了,现在我们要出——关!”

  是的,要出关了。陪读妈妈、陪读爷爷奶奶们省略了平日里的唠叨,费尽心机、不计成本、默默无声地为孩子们做上最可口、最有营养的饭菜;

  考生们有节制地做上考前的最后冲刺,偶尔小题大做向家长们耍耍小孩脾气用以宣泄紧张情绪;

  最紧张的莫过于镇派出所,预测明天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周密部署警力……

  如果说,白天的表面安静很难真正平伏临考前学子和家长们的紧张情绪,这个夜晚上演的毛坦厂高考三大奇景之一——放飞 “高考神灯”,则让大家承受多重压力的心理获得片刻宣泄。

  晚8时,上万只承载着考生心愿的孔明灯突然划破夜空,越过大别山天幕冉冉升起,毛坦厂镇笼罩在一片金碧辉煌的灯光之中。上万名考生和家长聚集在学校操场上,仰望着自己亲手放飞的“高考神灯”,许愿、憧憬,不远处的水泥台阶上,几位少女的剪影双手合十、拾级跪拜……如此诡谲的幻象、如此虔诚的愿景,就连我们这些“别有用心”的来访者,也被圈进强大的气场之中。是啊,只要希望是美好的,任何形式与过程、批判与褒奖,都显得微不足道。

  10点左右,在老师们的劝说下,放灯的人群渐渐散去。接近零点,我和另外一位北京来的摄影记者在中学北门外找到了毛坦厂神话中的另一路传说——“高考神树”。

  在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人们手持大把香火,秩序井然地轮番走到树下三跪九叩,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幔和锦旗披挂在树丫或旁边围墙上。锦旗上写着各种感恩和求愿的吉言佳句:

  据说这样的场景从一周前就开始了。我问了很多人,谁也说不清楚这棵老槐树从哪年哪月开始变成了“高考神树”,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很灵验,历年来所有诚心诚意来此跪拜过神树的考生,几乎无人落榜,个个考上了大学!”

  一位镇干部比较理智:“毛坦厂中学的升学率本来就很高,来拜神树的人90%以上都能考上。拜的人考上了,后面跟着来拜神树的人就更多了,循环效应!”

  午夜过后,尽管小镇半数以上的大脑无法入眠,但出于各种理由,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人们自觉地保持绝对安静。街头巷尾,只剩下进入高度“战备状态”的警察在四处巡逻,还有我们这些外地记者,聚在酒店里胡吃海喝一通后,回旅店躺在床上憧憬明日将要上演的最后一幕大戏。

  6月5日清晨,毛坦厂高考三大奇观的华彩乐章、被新闻界称之“盛大节日”的“万人送考”进入倒计时。依照惯例,每年送考仪式都定在清晨八点零八分,大概取意“发发”吧。为了抢到好位置,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手持“长枪短炮”,有的天没亮就埋伏在毛坦厂中学大门前。十米多宽的道路两旁,站满了送考的家长和围观人群,我身边有几位特地从省会合肥赶来的摄影发烧友,他们说往年在电视节目或网络上看见过毛坦厂一年一度的送考仪式,深受感染,所以今年腾出时间,相约来到现场感受一下,拍些照片。

  八点零八分,第一辆红色的大巴缓缓开出校门,人群随之沸腾起来。不一会儿,等候在校园里的近七十辆大巴车鱼贯而出,驶向几十里开外的定点考场。车窗内晃过一张张紧张、兴奋的年轻脸庞,有的用目光搜寻着人群中送考的亲人,有的挥手向送行的陌生人致意,稚嫩的脸上挂着出征者兴奋、忐忑的面容。

  一位大巴司机告诉我们,每年送考都有些不成文的规矩:女生必须坐在头一辆车上,并非出于社交礼节,而是男生的谐音是“难生”,预示后面的事情有麻烦。还有属马的考生必须坐在第一辆车上,万一没有属马的学生,就会找属马的司机开第一辆车,寓意“马到成功”。

  一位负责联络的宣传干事告诉我,今年人不算多,事先接到上级指示,要低调,不能放鞭炮,去年的规模比今年要高出一倍,天上有直升飞机负责航拍,地下有转播车。《舌尖上的中国》你总看过吧?有一个万人送考的场面就是去年今日在这里拍的!”

  “去年何止一万人,带上围观的群众足有两万多,跟在大巴车队后面还有家长的小车送考队,什么路虎、奔驰、宝马、本田……人家笑话是土豪车队。整个毛坦厂都给挤爆了,完成任务过后,我们很多同志嗓子都喊哑了!”旁边一位交警插话。

  记者注意到,尽管学校被授意今年的送考仪式要低调,但本地和外地的家长们却更乐意享受这种抱团宣泄的快感,他们不管不顾地大声喊叫着,跟车队狂奔到精疲力竭,尽情释放着憋了一年的辛苦与压抑……

  后记:“千人送饭”、“千人拜树”、“万人放灯”、“万人送考”——这一场场类宗教仪式的深层,混杂了多少国人的前世今生?从科举制度的形成到废黜,从恢复高考的三呼万岁到废除高考的呼声四起,我们似乎始终彳亍于一座不断自动更新程序的古老迷宫里,只能按照新老游戏规则寻找命运的出路……

  在当代中国“超级中学”的丛林之中,河北省衡水中学现身较晚,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每年输送百名左右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令“考界”目瞪口呆。更有甚者,每逢高考季,全国多所著名高校云集衡水打响生源争夺战,单凭这一道风景,衡水中学也足以跻身于应试教育的“封神榜”中。

  2011年的高考前夜,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专题片——“河北衡水中学393班的普通一天”。该片用全纪录方式,尽显该校一个高考班的学生从早到晚紧张的备考生活,为观众推开了这所传说中的高考神校谜一样的大门。

  这部纪录片首播时,由于倾向性不怎么外露,观者各领其意倒还相安无事。但其后央视著名新闻评论员杨禹所作的一番点评,却在网络上掀起一场风波。杨禹先生说了些什么?

  “明天就是高考日了,今年全国高考计划录取人数为675万人。在冲刺高考的大军中,河北衡水中学用近似军事化的严苛方式管理学生,在新闻中被采访学生称之为“炼狱”,但学生和老师似乎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中90%的学生,高考成绩都能超过一类本科。这其实是面对高考独木桥的一种无奈的畸形。

  “虽然现在全国的高考总录取比例已经达到72%左右,跟11年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考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能考上一个自己想去的理想大学,才是他们拼命的目标。所以高考仍然是独木桥,这样的独木桥带来这种特殊的压力,才会有衡水中学这样的氛围,才会有这些乐在其中、也苦在其中的孩子们。

  “全国有很多类似中学,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军事化管理孩子的办法。虽然孩子们自己愿意,老师们愿意,家长也是愿意的,是“愿者上钩”,但还是要有底线的约束。什么是底线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护法》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有对孩子们保护的措施,严格禁止危害孩子的人格,保证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这些措施、这些法律要求,都不因为孩子自己愿意、老师们愿意、家长们愿意而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底线约束,我们要从旁观察。除了心疼孩子,还应该为他们去呼吁……什么时候在高考、基础教育和高考教育中,这样的畸形从我们身边消失了,高考的改革就算达到成效了。”

  “特种兵”、“炼狱”、“畸形”、“底线”……正是这些听起来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词汇,把多年来顺风顺水的衡水中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看过这期节目的网友立刻形成两个对立阵营,打起了口水战。

  一部分外地学校的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坚决支持杨禹的言论,对衡水中学军事化加企业绩效量化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的声音,认为时至今日,衡水中学片面追求高考录取率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公开唱对台戏。批评人士中不乏一些高考“过来人”,多半忧患中透着一些无奈。诸如:

  “虽然自己也选择了高考,但考上大学又如何,面对如今的大学教育体制,仍然是失望,自己在这样的制度中已经沉沦了,这样的制度到底还要折腾多少中国的孩子,甚感无奈啊!”

  “畸形的教育一定会培养出畸形的学生,畸形的孩子人格精神的分裂对未来会怎样? 真的不知道中国教育的出路何在?中国的未来何在?”

  而来自“批杨”阵营里的发言,却似乎显得义正词严、更接地气。“衡水中学吧”专门开辟了一个名为“衡中,挺住!不要被舆论所击倒!”的专栏,一些力挺衡中的网友,纷纷发帖对杨禹口诛笔伐:

  网名“数学魔方”的河北网友:“杨禹老师,我一直都很喜欢听您的评论,但这次,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您错了。如果半军事化管理带来的是对人格的危害,那您要怎样解释西点军校的辉煌?希望您不要以自己的臆断误导其他人。”

  网友“于飞之乐也”:“屁话!人家考得好你就说底线,考得不好你就说责任,你们这些媒体啊,这社会的思想就是给你们搞乱了!”

  网友“宇晓妙”:“说这些没用,拿不到成绩有什么出路,大家来给想一个?高考不是愿不愿意的,是不愿意怎么办的事。”

  “新浪网友”:“别以为在美国就没有激烈的考试竞争。如果想上哈佛这样的学校,也得玩命,甚至每天吃,没看过“波士顿法律”么?经历同龄人所经历的,人生的苦才开始。”

  网友“粉思”:“畸形的不是高考制度,畸形的是高考考题,畸形的是对成功的粗暴定义,畸形的是有知识没文化!”

  “新浪网友”:“高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大节日,高考选拔人才的合格率最高,比当前公、研究生授学位、干部提拔、评职称、提工资、评院士制度合理,打击了贪官污吏霸占高教资源的企图,艰难但成功地维护了一片腐败较少的净土!”

  “温馨”:“如果没有高考,穷人的孩子更难出人头地,难道都期望他们去当什么种菜能手、养殖大户吗?”

  两月后,“杨禹评论”引发的争议尚未结束,2011年的高考早见分晓,衡水中学以近乎疯狂的战绩雪了这场“杨禹之恨”——除包揽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之外,还有7人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6人进入理科前10名,70人考取北大、清华。

  辉煌的高考战绩,在极短的时间内肃清了“央视评论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纪录片中那些学生们如牛负重的负面展示,反倒成了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们得以目睹神校点石成金的路演,本已千金难求的衡中入学指标更加炙手可热。该校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央视的负面报道变坏事为好事,纪录片播出后,学校陆陆续续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替孩子报名的家长,有些人还纠缠着要给学校交赞助费。

  “可交多少钱也不行啊!一是学校现有学生差不多上万了,容量有限。二是得看孩子的成绩怎么样?有没有提高总分的潜力?”那位负责人说。

  这是一种非常诡谲的循环逻辑,尽管教育部和各省市多次严令禁止中学跨地区招收学生,但这些禁令对于类似衡中这样的“超级中学”来讲如同一纸空文,优异的高考成绩吸引更优秀的生源,更优秀的生源又不断刷新这些“牛校”的高考神话。究竟此为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谁能说得清?反正后续数年,衡水中学的“牛戏”越唱越大。

  2012年,衡水中学本科一批上线%,向北大、清华输送了96名考生(其中清华63人,北大33人),占这两所大学在河北省录取总人数的86%。此外,还有20名考生被香港各大名校录取,21名考生被美、法、澳、加等国外名牌大学录取;

  2013年,当衡水县的GDP连续陷身河北末三位的同时,衡水中学高调宣布:该校包揽河北省文科前10名、理科前6名,本科一批上线年夺得河北省高考魁首,并成为该省首个录取清华、北大学生过百(104名)的中学;

  2014年,河北省高考成绩揭晓,衡水中学毫无悬念地名列榜首。录取清华、北大的学生104名,录取哈佛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学生51名;一本上线%,全省第一。二本上线%,全省第一(以上数据均不含音、体、美及到外地参考学生)。同时,河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双双花落该校。衡水中学以绝对优势实现河北省高考成绩15连冠;

  2015年,衡水中学高考升学率再创新高,以绝对优势蝉联河北省16连冠,录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增至119人。此外,近4700人分别被“985、211”工程名校录取。

  更为重要的是,在高考记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衡水中学“以素质教育促进高考成绩”的经验,也为全国中学界竞相效仿。事情走到这一步,曾一度因央视纪录片陷入舆论困境的衡水中学反败为完胜,包括杨禹在内的众多质疑衡中者的阵营似乎不攻自破。

  因为,衡水中学的高考成就并非“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是“素质教育”的成果。

  衡水中学究竟是应试教育的神话,还是素质教育的标兵?为一探究竟,2014年高考录取结束后,记者驱车赶往距离北京仅几个小时路程的河北衡水中学,未及进入校门,那条300米长的著名“英才街”就呈现在眼前:本年度高考104位录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头像赫然榜上,从街口一字排开,延伸到学校大门口,接受一拨又一拨来访者的注目礼。陪同者向我们介绍:“由于这两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太多,英才榜版面有限,就连考上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几十名学生都没地儿露脸,只好屈隐幕后。”

  校园外面,街头巷尾见缝插针停满了各色车辆,人数众多的交通警察忙着疏通道路。他们告诉记者:“每年暑假都这样,以各种名目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得不断补充警力。”陪同的老师说,除去为子女入学找门路,或带子女参观校区受感染的家长之外,还有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人来这里开“现场研讨会”或组织教师参观学习。来的人太多,学校没法接待,按照每个人头收取600元“会务费”,就这样也还是遏制不住朝拜者的虔诚与热情。

  衡水中学,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县中,何以扶摇高考丛林,一跃成为全国“三大高考牛校”?

  综观全局,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是网络神传的“三大牛校”,还是其它屡创高考升学率记录的重点中学,多半都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湖北黄冈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甘肃会宁中学、江西临川中学等等,概莫例外。其合成因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诉求,二是经济诉求,三是大势所趋。

  所谓政治诉求,出于当地政府的政绩考量。对于人口密集、经济滞后的贫困地区来说,在教育领域寻找政治与经济双重意义上的突破口,无论从人力资源或启动资金上分析,兴办名校无疑是最佳路径。正如一位市领导受访时所说:“投资一个企业,扶助一项产业,地方政府得付出多少人财物?搞个十年八年还难见效益。而办教育不一样,像衡中这样基础稍微好一点的中学,只要政府给学校充分优惠的政策,他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出人才、出效益,不但可以扩大地区的政治影响,甚至教育经济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学校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从衡水地区看,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给政策”。我们在政府新闻网站上见过这样一条消息,在衡中扩建阶段,政府发文:“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密切配合。要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把衡水中学的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把衡水中学打造成衡水对外开放的亮丽窗口。”短短几行字,足见当地政府办教育的力度。除此之外,衡水中学被市里定位正处级单位,校长与各县的书记县长同授“七品”官员,加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话语权。这一做法也被不少外地政府拷贝。

  政府对衡中的最大支持要数招生政策上的倾斜。由此,从本世纪初开始,衡水地区、甚至整个河北省的应试教育,一直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受到不少相关人士的吐槽。

  “衡中是吃独食撑大的,而且吃的都是掐尖儿菜!所有初中毕业班的尖子生由他们优先挑选,优秀教师由他们优先选聘,这样的条件拿到我们学校,升学率照样高到天上去!”一位毗邻地区的中学校长这样抱怨。

  “我在教育局搞了二十多年大学招生。以前,很多学校每年也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自从衡中发达后,肥水都流到他们田里去了,别说清华北大,就连一般重点大学普通高中也摊不上几个!”一位邻县招生办的领导如是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北教育厅官员受访时说:“衡水中学充其量只是一个大学生的加工厂,整个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学的原材料供应商。尽管恶评不断,当地政府也多次出台政策限制跨区域掠夺优秀生源,但衡水中学仍能轻松从全省甚至从北京遴选优秀生源。”

  另一位知情人士人士告诉记者,除开校本部之外,衡中还有一个专收复读生的“校中校”,30多个班,每个班至少有100多人,其中60%的学生是外地生源。记者采访衡中几名高考学生时得到证实,他们班上一大半是外地同学。

  当地政府借助高考经济、开拓教育产业的想法,同样也适用于贫困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对于致富无门的家长们来说,勒紧裤带供孩子读高中、上大学、“跳龙门”,改变命运后再反哺家庭,是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有可能咸鱼翻身的唯一途径。对此,河北教育厅调研员李强先生也有类似思辨:“衡水现象与衡水的‘盐碱地文化’有关,衡水什么自然资源都没有,只有盐碱地,考学是唯一一条出路!”

  家长们的这种共识,为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生源和财源。2014年8月4日,教育部在其官网上通报5起教育乱收费的典型,其中,衡水中学违规收取100余万元择校费被记录在案。

  所谓大势所趋,指的是社会对上述现象的容忍与价值认同。直至今天,中国社会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对文凭的过分倚重丝毫未减,这也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年年唱,应试教育不能放”的尴尬局面至今犹存的根源所在。

  上世纪中期还处在全地区教学质量末端的衡水中学,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便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县中,一跃而成省级示范高中、全国示范学校、中国十大名牌中学,如果说这种大跨度的三级跳仅凭当地政府开开小灶就能实现,未免有失公允。衡中的奠基者们谙熟当今中国教育的游戏法则,对外审时度势BG大游、上下融通,占尽天时地利。对内博采“超级中学”先行者的众家之长,整合了一套从招生到应试全过程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并付之实践,这才是衡中神话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

  许多到过衡中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一进校门,除开看不到穿正规军装的人,感受到的气氛与军营毫无二致,有些方面的管理甚至比军营更严苛,考生一旦置身其中,犹如被投入一条高速、高质量运转的生产线,一直被加工到最后一道——高考。我们不妨先看一张衡中的作息时间表:

  拿到这张密不透风的作息时间表,很容易联想到卓别林“摩登时代”的机器生产线。从每天清晨五点半开始运作,到夜间十点多停工,整整十几个小时,时间都被管理者精确部署,没留给学生们哪怕一分钟的自由支配权。

  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学校管理的特点是‘无死角管理’!”的确如此,在这里,前工业时代的流水线被无缝嫁接到后工业时代的校园里。老师们犹如一个个技术娴熟的电焊工,在规定的时间点上,把各门类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焊接到这些经过小学、初中两重筛选的优质大脑里。每年六月,再由高校接收大员用高考录取线这把卡尺,检验产品是否合格。

  所谓“无死角”,就是实行全寄宿封闭式管理。在此期间,学生们从起床到睡觉,大到读书、做卷子,小到穿衣着裳、吃喝拉撒睡,全部被纳入量化考核,一切严格照规矩办事。这里的规矩多到你无法想象,几位在北京读大学的往届毕业生受访时随便凑了几样:

  “除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之外的食物不得带进校园;手机、MP4、复读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子词典等产品,卡通画、球类、小说、杂志、画报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校园……”

  “异性之间互相陪护去医务室看病、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一起进餐,等等,均被视作‘男女生非正常接触’,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并处罚违纪者回家反省一到两周,全校通报”;

  “自习课不能喝水,不能与同桌讲话,不能往教室后门看,不能照镜子,不能大声笑,不能走神,不能咬笔,短裤和裙子不能高过膝盖,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

  男生:“有一次因为感冒嗓子疼,我在自习课上喝了一口水,班主任要我站在保安室写作业,并让我通知远在邢台老家的母亲来校……”

  女生“有一次开大会,我因为胃疼得厉害,无意识地靠在旁边男同学肩膀上。被班主任视为有损精神风貌,罚我回家反思两天……”

  男生:“有一次老师发现我的课桌抽屉里有半根没吃完的火腿肠,就勒令我回家反省两天……”

  女生:“有天晚自习我尿急去上厕所,被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第二天通报批评就上了黑板报,班级量化考核被扣掉一分。”

  “早上五点半起床铃一响必须马上起床,然后穿衣服、叠被子、洗漱、赶往操场,这一系列动作必须在8分钟之内完成,不然就会被全校通报批评。动作慢点的,只能省略些步骤,干脆晚上睡觉不脱衣,早晨起床不洗脸、不刷牙,爬起来就跑。到了操场必须大声朗读,因为班主任会时不时凑到你的耳边听有没有发声。大概读5分钟左右就开始跑操。跑操的要求也很严,无间距跑步,前后两名同学必须紧紧挨在一起跑步,胸稍大点的女生就会贴到前面男生的背上,只要有一人摔倒,全班都会摔……”

  “跑操结束后,所有班级必须跑步上楼早读。早读结束后,全班80多个同学拿着勺子冲出教室,争分夺秒奔向食堂,半小时内排队买饭、吃饭、赶室。早中晚饭皆是如此,因此饮食的质量早已不再重要,什么能够吃得快而饱才是重点。”

  “我们复读班的学生数有一百出头,教室超长超大,学校在教室的前、中、后位置各装一个可作360度旋转的摄像头,相互密切配合没有一处死角。每个班主任那里都配备有监控软件,彻底告别了在教室外面隔着玻璃鬼鬼祟祟、探头探脑监视我们的时代,坐在办公室里,悠闲自在地想看谁就拉近放大了看,连我们书上、卷子上的字,都看得一清二楚。自习的时候很安静,摄像头转动的声音清晰入耳,真是毛骨悚然……”

  “违纪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上自习时只要没有拿着笔低着头写卷子,发呆、抬头、上厕所也算违纪。不幸事看到,那么恭喜你,晚上的违纪通告表上一定会有你的大名。”

  “每节自习课都会让我们做卷子,要讲的题一律涂卡上交……涂卡真的很恐怖,尤其是大型考试,如果你做错了特别简单的题,大名就会被挂上ppt,老师睁大眼睛瞪你,很吓人……”

  其实,同处“军营”里的老师们,状况也并不比学生好到哪里去。“老师拼命教、学生拼命学,老板张榜公告、奖勤罚懒”。简单一行字,勾画出衡水中学准军事化管理的全景图。

  跟学生们一样,衡水中学的老师们也无一例外地被安排在学校里住宿,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无故出校园。老师们要接受类似企业KPI的量化考核,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纪律、宿舍卫生状况,全都在校长的“量化”范畴。考核成绩直接关系到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绩效评定乃至工资晋级、奖金发放。一位在学校任教多年后调离该校的教师说:“领导充分利用老师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将量化考核细化到每个小时。出于自尊心,也顾及到切身利益,我们只能是拼命工作。”

  另一位老师说,“衡中教师的工资高出其他学校很多这个不假,但钱并不好拿。都说学生苦,其实老师更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三年寒窗毕业走人,永远跟学校Bye-bye!可我们别说Bye-bye,就是想不走还得如履薄冰。只要量化考核多几次不及格,随时都可能被调离或解聘……”

  这些发生在衡中校园里的故事的确让人匪夷所思,难怪一些悲天悯人的观者形容这里是“人间炼狱”。特别是来此采访的记者们,在各自媒体上刷出的标题耸人听闻——“学生遭受魔鬼化训练”、“衡水中学军事化备考被指大学兵工厂”、“衡水模式:好孩子的残酷青春”……如此种种,触目惊心。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自打商业“传销”模式进入中国后,新加入“超级中学”行列的一些学校,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会用一些“传销”组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洗脑式教育,比如依据某种“教义”宣誓、大声喊口号等等。其中仪式感最强的除去甘肃会宁中学的千人早读、毛坦厂中学的“万人放灯”、“万人送考”之外,便要算衡水中学的“跑操”和“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了。

  在衡中记者亲见,早上五点半左右和上午十点,伴随着广播里的冲锋号声音,数千学生分班组成若干方阵,整齐划一地绕着操场边跑边喊口号:“衡中有我,有我必胜!”“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如此震撼人心的宏大场面,如此气吞山河的励志口号,别说身在其中的孩子该如何热血沸腾,就是一旁观看的成年人,也会被这种强大的气场所感染。听一位校领导说,早些年,北京海淀区一位中学校长来此参观时,曾被这种场面感动得泪洒绿茵。

  说实话,不少记者同仁当场时也曾有那位海淀校长的感觉,可下场后仔细体味,却发现那些煽情口号无处不在,并被赤裸裸地书写到校园每一处角落里时,却别有一种被挟持的感觉。

  在教学大楼的门厅处矗立着巨幅彩喷:“不到长城非好汉,学不成名誓不休!”往里走,经典的“衡中三问”带着强烈的宗教内观意识扑面而来——“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

  继续前行,每一层楼廊上都挂满了红幔,誓言警句赫然醒目:“奋战百天让青春无悔,决战六月为母校争辉”!“紧紧抓住每一个五分钟”!“生活的悲剧不在于输了,而在于差一点赢了!”“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梦想!”

  进入教室,墙上、黑板报上的标语口号越发直接:“同校同读岂愿甘居人后,同窗同学焉能甘拜下风!”“寻清闲另觅他处,怕吃苦莫入此门!”“脚踏实地,我要争气,不上大学,回家种地!”“高考没有彩排,人生不能重来!”“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只有地狱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手指流血,才能拨弹出世间的绝唱”……

  愈接近高考季,标语口号的内容愈加激越煽情,到了每年一次的“高考百日誓师大会”,这种奇异的校园文化更加登峰造极、接近疯狂——学生方阵、教师方阵、激情的标语横幅……校园很快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口号声中达到燃点。“高考”!“清华!”“北大”——两所名牌大学被放大成无上天堂。

  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类宗教气场之中,理想被祭祀,奋斗被功利,仪式的魔力将誓场异化成一堵悲情无限的青春“哭墙”:

  高考结束后,记者采访过几位回家休息调整身体的学生。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从初中毕业考进衡中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校园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氛围,时时刻刻像被一双看不清是谁的眼睛盯着,无时无刻、一举一动都受到它的监视。开始觉得很假、很虚幻,本能地反抗,可慢慢就像吃了传说中的,从不想反抗到言听计从,直至被它彻底控制。

  一位女生说:“只要有一分钟思想懈怠或脱轨,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究竟差了谁欠了谁的?说不清楚。”

  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男生说:“只要不在读书、做习题,就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学校!”

  往届毕业生闫某受访时确认:“衡中有一种‘气场’,只要走进去,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跑步前进的学习状态中。连教学楼的台阶上,都贴有动能定理等数理化公式。在这种环境下,想不好好学习都不行。大家已经习惯利用每一分钟来学习,即使是跑步时间,同学们也都在列队间隙看书,上厕所也会背几个单词,这都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一位毕业于衡中的在读研究生回忆起高中时光,用了“受戒”和“献身”两个词来形容。他说:“初入学校,各种清规戒律让你浑身不舒服,可渐渐地,你会在多重压力下被迫从众就范。到了高二,你就像一位自觉自愿的‘清教徒’,被‘为父母、为家庭、为老师、为学校’等口号反复灌输,生发一种内心的潜意识,强化成‘为高考而献身’的拼劲,‘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闭,忘却苦累……”

  对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自己的博客里如此评论:“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

  “哪来的绝招啊?一个字,‘填’!衡中的师资、生源本来就是全省拔尖,再经过军事化意志锻炼,宗教式精神洗脑,最后只剩下一个最简单的想法——考上清华北大!在这个基础上输入、嵌入大量习题,这样的大脑对付高考自然不在话下了。”一位曾在衡中工作过的数学教师说。

  另一位语文老师说:“将学生做题的潜力挖掘到极致,让学生在题海中逐渐赢得自信,是衡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衡中基本上只用两年时间学完高中全部课程,到了高三,学生的全部时间分三轮、分重点全都用于复习和做大量模拟考题。”

  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向一些在读和毕业了的衡中同学问询过,他们的回答更为直接:

  “跑!早操跑,吃饭跑,上厕所跑,从早到晚不停地跑,有时候做梦都在跑,省出时间做习题!”理科生小李如是说。

  “背!按照老师指定的内容,出操背、跑步背、吃饭背、上厕所背,有时候睡着了说梦话还在背。背得滚瓜烂熟,应付高考不成问题!”一位文科生如是说。

  “做习题,从早到晚不停地做,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做参考书上的,做完了自己书上的再做别人书上的。题做多了,高考时心里自然踏实!”

  “考,小考接中考,中考接大考,高中三年考下来,做过的试卷能有两米多高,几十公斤重!”

  (插图)一位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叠高2.41米

  网络上疯传过一张照片,一位2011年从衡水中学考入香港大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我曾经请几位来访的作家朋友看过这张照片,他们说:“尽管知道是司空见惯的事,但直接看到这么高一摞卷子,脊背还是发凉,想想咱们自家在这条路上走完没走完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啊!”

  是啊,真不容易!可我们就不明白,作为学校的领导,怎么就能把这样的场景愣是掰成“素质教育”呢?说到这个,我们倒是敬佩“衡水教育模式”的开创者、立校元勋李金池校长,他退休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当年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

  说的是当年,现在呢?不得而知。其实,承认自己在强化应试教育又能怎样呢?大部分学生一样会感谢母校让他们考上了名校,大部分家长更会对老师感恩戴德,当地政府一样会褒奖有加,同行一样会五体投地,老百姓一样会推崇备至……

  在广东电视台播出的一期对话节目中,主持人让五位知名教授和学者各用一词评价衡水中学,嘉宾们分别给出的词语是:“可怜、单一、勇敢、恐怖、极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衡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典型,超级中学的兴起是政绩和利益的共同驱动,于教育、安全、人道都不利……优质资源集中并不是政府的荣耀,政府应该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还有嘉宾认为:“衡水中学这种军事化的自律,与血汗工厂富士康并无二致。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总之,无论是有意或无意,衡水中学的高调崛起,客观上成功地转移了人们对黄冈等几个老牌“超级中学”的关注,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起势,但同时也将自己置于舆论的烟熏火烤之中。也许这是所有“明星效应”的共有特征吧,究竟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利害权衡之下明星们自有分寸。但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批评对当事人而言,几乎都可以“坏事变好事”,套用影视圈里流行了几十年的一句口头禅:“要想炫,来点儿革命大批判!”

  没错,对于外界一年一度(高考)的“革命大批判”,衡中的领导们非常淡定。在央视一档《首席夜话》节目中,一位北大研究生向衡水中学现任校长张文茂提问:“校长,你关心过学生有没有快乐吗?”

  校长相当自信地回答:“如果是痛苦的学习,(就)取不得好成绩。他一定是非常快乐地、自愿地、进取地想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生是快乐的,学生是幸福的!”

  张校长的回答并非谎言。在记者采访过的学生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三年高中生活很苦,有的甚至用“地狱”二字来形容苦的程度。但是,更多人认定吃这三年的苦,值了BG大游!有位学生还借用央视名主持白岩松的一本书名调侃:“这三年,痛,并快乐着!”

  有意思的是,反观“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衡水中学,白岩松却不认为那些学子们“痛并快乐着”。在2014年6月27日央视《新闻1+1》栏目中,他嘲讽: “全国所有高校,请不要让衡水中学考进你们学校的学生再参加你们学校的军训了,因为人家已经参加了三年,而且非常严格。”

  褒也好,贬也罢,批也好,赞也罢,经历过数轮狂轰滥炸过后,尽管创校老校长已经退休,但衡水中学这艘超级“高考战舰”仍能按照既定方针沉稳前行。

  后记:结束采访后,高考录取结果也已经放榜。再次路过衡中门口的“英才街”时,“英才榜”上已经“一代新人换旧人”。看着新上榜的小“状元”们清癯满足的笑脸,我心里五味杂陈:他们用青春换高分有错吗?没有。那些为学生考高分而如牛负重的老师们有错吗?也没有。那些处心积虑制造高考神话的学校领导有错吗?如果说有,又错在哪儿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