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教育另类县”会同的调查:BG大游老师在坚守学生“挖”不走

  196体育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了,在湖南省,像往年一样,不少的学生前往地级市或省会,开始他们的求学路。一些名校、民校若明若暗的“挖人大战”,将一些县级成绩好的学生“掐尖”走。生源流失对县级教育带来冲击,不少地方的县级教育出现“失血”状态BG大游。

  然而,在湖南省也有一些县,却在“生源大战”面前,阵地岿然不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就是这样一个“教育另类县”。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这个“教育自信”爆棚的山区贫困县探访。

  在怀化市,一些高中的校领导们经常分片区到下面县里“挖”初中的尖子生,可大家都不情愿分到会同,因为挖会同的学生,难。

  “有一个学校的领导辗转找到我,说,你们前一百名的学生我们挖不走,能不能推荐几个两百名以内的学生,我回去好交差。我说,那怎么行!”县长周立志告诉记者。

  身板硬朗、不知疲倦的校长侯邦明有一股山里人办学的倔强劲。2002年,他到会同一中担任校长。他清晰记得,2004年会同中考的前10名,有7人准备到外地读书。他说自己永远记得当时“哀求学生和家长留下来”、却无功而返的情景。

  那段时间,跑到外面的学生高考失利后,想回到会同一中来复读,被向来爱护学生的侯邦明一概拒绝,“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为了这一口气,会同一中狠抓教学质量。“这是能不能留住学生的主要因素。”侯邦明说。2005年,会同一中高考“打了一个翻身仗”,高考成绩跻身怀化市前列。他明显感觉到,“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态度都变化了,以后学生流失明显减少了。”

  由于生源流失,湖南不少历史上办学质量很高、为一县精英主要输出地的县一中现在已经滑坡,由此引发县级初中、小学办学质量下滑的连锁反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2017年,会同高考质量综合评估列怀化全市第一,实现“六连冠”。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9门科目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27项指标17项列全市第一,综合指标连续四年列全市第一。

  会同一中更是亮出了“怀化市一流,湖南省知名”的办学目标。侯邦明说,除非因为亲戚调动等特殊原因,会同的高中生很少外流。“还经常有外县学生想来我们会同一中上学,可是招生政策限制,他们难以如愿。”

  新学期开学,会同县城小学生入学人数比幼儿园结业人数多了200多个,其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外地回流。小学校长们认为,会同的教育质量名声好,是吸引这些外出者子女的重要因素。

  城北学校校长饶菊芳是当地资深的小学教师,自己女儿中考后,她曾经也动了送女儿去长沙读书的念头。

  可是,经过反复考察比较后,一家人决定“坚信会同的教育”,“把孩子放在身边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BG大游。”提到现已在知名大学医学院读大三的女儿,饶菊芳笑着对记者说:“我这一步走对了。”

  也曾有成绩优秀的孩子,到长沙“名校”就读,然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虽然发挥不理想的因素很多,可之后好多家长送孩子出去上学变得更加谨慎了。我们会同自己的中学在怀化市就数一数二,没必要送出去BG大游。”饶菊芳说。

  中考成绩优异的她也想过出去读高中,可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她认为,“出去读书一是太麻烦家里人了,照顾我的负担会比较重。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同一中也不差,我们老师很负责。”

  穷县会同,有一群战斗力“爆表”的教师队伍,他们坚守岗位,甘于清贫,默默奉献。

  还有4年就要退休的谢超宝老师,是会同一中的一员老将。他回忆两年前任高三年级组长时说,“我坚持和班主任一样,几乎天天守在学校,有时晚上12点以后还不能休息。在高考最关键的2016年上半年,我吃住在学校,仅在家里住过三个晚上。”

  为了增加学生营养,会同一中的班主任梁芳、李小林、庄芬香等老师,还经常给学生煮鸡蛋。谢超宝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BG大游。“从教35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是甜的,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

  饶菊芳是全县小学屈指可数的“特级教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她放弃了多次外调的机会。2016年,长沙某知名学校邀请她任教导主任,在县教育局挽留后,她婉拒了。一家在会同投资房地产的老板,以高额年薪邀请她任贵阳项目配套小学的校长,她没有动心。

  多年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薪酬待遇较高地区学校“挖人”冲击前,尽管也有“孔雀东南飞”,但会同一中的教师队伍总体保持了较好的稳定。2016年前后,会同一中经历了一次骨干教师流失的严峻考验。

  近些年相邻的贵州某县,苦于缺乏优秀师资力量,把“挖人”目标锁定住名气较大的会同一中。如同一部惊险的谍战剧,这个县派员“卧底”会同县,四处搜集骨干教师的情况,通过熟人介绍,使用超常规手段开出特殊优厚的条件,少数教师因此出走。

  会同县领导获知情况后,心急如焚,立即安排已从一中调任县教育局局长的侯邦明前往劝说。

  地理骨干教师粟明坤,是侯邦明当年的学生,在劝说下回归了会同一中。“这边是尊敬的老师,大打感情牌,我听得热泪盈眶,不好拒绝;那边是8万元安家费和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令我左右为难。”

  “别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后来想通了,是会同一中这个平台锻炼成长了我BG大游。如果我们跑了,一中的教学质量下来了,靠什么留住学生?当老师,就不能只是看到金钱,一中是块净土,很多老师很纯粹,我想我也得坚守这块阵地。”粟明坤对记者说。

  为了稳定一中教师队伍,会同县再出“奇招”——安排教育局局长侯邦明,再度返回一中出任校长。他一回来,不少老师就打消了出走的念头。从教32年的他,治学和管理经验丰富,在一中教师队伍中有很高的威信。有人比喻,侯校长堪称会同一中的“定海神针”。

  顾全大局、临危受命回任校长、把教师队伍稳住了的他,对于一中少数的数学教师的出走依然耿耿于怀。“不是学数学的毕业生都能当好数学教师。一个好老师,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要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多年的锤炼和积累。”

  高二女学生杨文芳(化名)告诉记者,成绩全靠学校学习,没参加过课外补习班。不仅是她自己,会同一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如此。她家暑期想花钱请自己的任课老师补补课,开小灶,被老师婉拒了。“老师表示,课程学习中有什么困难的地方,下课后可以随时问,不用来家里补课。”

  9月4日晚上,会同一中教学楼内灯火通明。教室内学生埋头自习,张一军站在教室门口,随时接受学生的提问。他是会同一中的副校长,也是一名高二数学老师。

  “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站在讲台上。把课上好,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张一军深知自己的学生和大城市的孩子不一样,“我们会同县,没有校外办补习班的风气,教育部门管理也严格。很多孩子来自农村,也没钱去上课外补习班。”

  “大城市不少名校的老师教学进度快,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成绩跟不上,就可能要靠补课了。我们的教学进度,是照顾大多数,不让每一个有希望的学生掉队。”他说,“我们不是只盯着尖子生,还尽量等待那些基础薄弱的同学追上来,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听闻会同的学校建得好,一次,市长前来寻访,担心县里只是堆砌“盆景工程”,自己“手动”选点。

  全县地图摆上来,他把目光定格到全县最偏远的地方,雪峰山里的金子岩侗族苗族乡。

  两个多小时山路后,一座崭新宽敞、容纳近700名学生的乡镇小学出现在他的面前,教室里设备先进,老师都安排了可拎包入住的周转房,孩子们笑脸如花。

  而就在两年前,这座学校的情形还是简陋不堪,让人落泪:上课靠挤,吃饭只能站,住宿两人钻一铺。

  “全县最漂亮的房子就应该建在学校。”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杨陵俐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宣言。

  中小学时期遭遇“文革”、一度荒废学业的他说,自己一定程度是抱着“疗伤”的心情,全力支持教育事业。

  办学质量在怀化市鼎鼎大名的会同一中,条件设施长期垫底。2011年,当年县级财政收入只有3亿多元,县里下决心盘活资源、筹资2亿多元,启动县一中的搬迁新建。2015年投入使用后,一中成为县城建筑“地标”。

  位于县城黄金地段的一中原址,成了开发商眼中的“风水宝地”,如果拍卖,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将可能以亿计。

  让他们意外的是,县三中迁入原县一中的校园,三中的校园则腾给城郊的林城镇中学搬入。

  2018年9月3日,现代新颖的城北学校开学,2000多名以前为“大班额”困扰的小学生,开始了新学期。

  在“化债攻坚战”的大背景下,会同县停了一些投资项目,但教育项目“一个也没有停”。

  尽管会同财政穷,但县里想方设法在“尽心尽力”办教育,这是很多会同教育界人士的看法。

  在按政策向乡镇老师发放乡村补助同时,考虑到县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设立了“城区教师绩效考核奖”。

  在一中已建100多套教师周转房基础上,再建120套,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难问题。

  多位会同人告诉记者,会同县尊师重教已形成生态,地方对教育的重视在一个细节上充分体现:在县城的高中生如果在学校晚自习,可以搭乘财政买单的公交车回家。据介绍,政府此举既是鼓励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交通安全。

  “无论我们修再好的学校,配置再好的仪器设备,如果教师都生存不下去、都跑了,那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2016年庆祝教师节会议,县长周立志提到给取得出色高考成绩的县一中发放22万元奖金时,“感觉这点钱拿不出手,愧对在座的教师们。”

  教师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纳部分,县财政按政策最高上限拨付;对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奖励,由2016年的8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00万元……会同县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不断出台提高老师待遇的举措。

  “教师是一个学校乃至地方的核心资源,名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是杨陵俐的观点。从县领导到公务员和社会各界,提起会同一中都很自豪,提起会同的老师,透露的语气,不仅有赞美,崇敬,还有感恩:

  孩子们不要背井离乡到外地上学,家长们减轻了不菲的学杂费、住宿费、路费,免了陪读,增了亲情。

  提到这些“教育效应”,张一述当地老百姓一句比喻,“对教育的投资,是花最小的本钱,做最大的买卖。”

  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的县一中罗长海老师,婉谢了外面名校调动的邀请。“县里尊师重教的氛围深,为家乡培养学子,我从教的幸福感强。”他说,“何况,我如果动了心想调走,面对侯校长,也不好意思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