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院系名片设计创意学院

  196体育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建筑学教育为基础,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学风。1986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开始工业设计本科招生,199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工业设计系更名为艺术设计系;2001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生,授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开始招收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授建筑学博士学位。

  2016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致力于培养设计创新领军人才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揭牌,旨在为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供人才和学科支撑。学院将于2017年9月开始首批招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借鉴世界设计与创新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集聚全世界设计实践、设计研究、设计管理和设计教育管理优秀人才,共同建构创新包容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的同创风格、贡献社会的行动能力和透明上进的学院文化。追求学术的卓越和贡献社会的发展是设计创意学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本科阶段设工业设计和创意设计两个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创意设计专业授予设计学学士学位。本科阶段设置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与传达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类,分别授予艺术学硕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设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媒体与传达设计、交互设计、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设计战略与管理、设计历史与理论等方向。

  博士阶段招收设计学博士研究生,设设计历史及理论、环境设计及理论、工业设计及理论、传达与交互设计及理论、新媒体艺术及理论、可持续设计创新及理论等方向。

  学院目前有学生近600人(本科生400余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学院共有国际学生约50名,占学生总数的10%。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有50余名全职专业教师。学院还聘请了Ezio Manzini,Don Norman,Ken Friedman, Yrjö Sotamaa, Yrjö Kukapolo, Uwe Bruckner,Luigi Colani,Aldo Cibic,David Mocaski,柳冠中、何人可、方海等一批在各研究领域内有突出成就的教育家和设计师作为兼职教授。2014年,学院开始正式实施兼职教师体系,利用上海地域优势,聘请世界优秀设计机构的设计师、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在学院授课。

  目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国际声誉的设计学院之一,跻身世界著名设计学院行列。

  学院是CUMULUS全球设计、艺术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成员,DESIS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成员。2007-2010年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连续3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及课程之一BG大游。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被PSDTUTS+网站评为全球最佳的18所设计学院之一。2011年“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被著名的Monocle杂志评选为全球5大高校创新平台之一。2013年,设计创意学院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World Leading Master Programs)。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编的设计杂志《大设计》,在设计界具有较大影响。2013年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荷兰ELSEVIER出版社合作出版全英文设计研究学报“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已于2015年春出版首期。

  在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今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艺术与设计”学科荣列全球第26名。

  在这个新的时代BG大游,设计必须、也正在被重新定义。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促使设计去“想得更大、更多”。当今设计已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手段和思维方式BG大游,更已成为驱动创新的引擎。

  全球设计正经历着一场由design doing向design thinking延伸的革命, 这一趋势不仅大大拓展了设计贡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对设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交叉性加强、“垂直能力(专门知识和能力)”和“水平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的能力)”结合的“T”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成为了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出了立体“T型”的本、硕、博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框架,分别按“技”、“理”、“道”三层级有侧重、分类型地培养各种不同设计、研究、教育和管理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同济大学中芬中心”这一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辅修项目”,培养具有设计思维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其中,本科重“技”,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宽广知识的专业设计人才”,以“垂直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也注重水平知识的积累和设计方法的形成,特别强调如何把设计和真实世界的挑战联系起来。

  硕士重“理”,教育重点将从“垂直能力”向“水平能力”拓展,特别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设计方法和国际经验的培养,设计关注的重点也从物质世界拓展到非物质世界,例如服务的设计、关系的设计、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等。

  博士重“道”,重点培养知识和理论的厚度和深度,特别是在“可持续设计”、“人本设计”和“开放设计”领域的研究。学院正在结合“卓越设计师”计划,积极推动4+2本硕连读和2+3硕博连读。

  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国内攻读:就业或自主创业=3:3:4我院本科生毕业后,大约30%被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BG大游、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和设计院校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大约3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另外40%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我院校友创立了“上下(ShangXia)”、“桥中(China Bridge)”、“半木(Banmoo)”、“龙域(Loe Design)”等著名公司,或在广汽、索尼、绿地等国内外著名公司担任设计负责人和高管。学院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近100%。就业单位包括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联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万科集团、绿地集团、AECOM、Gensler、SWABG大游、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知名企业。

  学院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涵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学院现已形成了设计创意节、双年文艺汇演、设计徒步、观设计、师说沙龙、绿芽行动、春歌赛、趣味运动会、“东学西读”出国交流会等品牌性的学生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充分展现青春活力和创意特长的广阔平台,为同学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大学就读体验。学院还通过学业导师与职业导师双导师计划(Mentor Progam),促进学院专业老师、校友与社会知名人士与本科生一对一的交流,通过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主动的探询学习,让同学在大学四年得到更多的关于“学术与人生”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将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有目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