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小学教育资讯精选(九篇)

  196体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大陆地区的主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您如何看待这一目标定位呢?台湾地区的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台湾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吴正己:大陆地区幅员辽阔,信息技术课程起步稍晚,为使计算机运用普及化,目前以资讯素养为主是可以理解且是必要的。台湾目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是以资讯素养为主,定位为技能操作导向(operation-oriented),希望学生能知道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并能将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高中阶段课程倾向于科学导向(science-oriented)之内容,但也适度加入了应用软件的教授。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的制定,是参考世界各国课程趋势(如NETS for Students、ACM Model High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及透过由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者、计算机科学专家、校长、教师等组成的课纲小组,经过多番的讨论及公听会等才完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台湾地区的资讯科技课程发展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您认为台湾资讯科技课程的发展历程能够给大陆地区提供哪些借鉴呢?

  吴正己:我认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学者们应及早因应目前课程倾向于技能化的问题,一旦大家认为这些技能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在学校中就可以学到,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来教计算机时,资讯科技课程的必要性就会受到质疑,最后就像台湾一样,资讯科技课程由正式课程中消失。大家应重新思考资讯科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哪里,未雨绸缪开始草拟实验性课程及教材,逐步在计算机较普及的地区推广,以取得公众的认可。一旦课程被删除之后,花费再多的时间及资源,也不容易争取回来,这是我个人亲身的体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许多人对于资讯科技课程的未来地位比较迷茫,认为资讯科技课程最终走向消亡的声音最近逐渐开始上升,您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吴正己:对资讯科技课程的未来地位的迷茫,主要是对课程核心目标没有定见或共识,如果我们这些从事资讯科技教育的学者对课程的核心目标都无认知或共识,当然会迷茫,最终走向消亡之路将不可免。事实上,美国的计算机教师协会(CSTA,csta.省略/)的建立,也是体认到计算机科学在中小学中愈来愈不受重视而兴起的组织,他们积极发展课程及教材,倡议课程应回归到计算机科学(而不是软件技能)。台湾在2005年高中计算机课几乎被删除时,高中计算机教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更邀集了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及大学的计算机学者,一方面游说教育当局,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拟定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课纲草案。面对消亡声音的逐渐上升,更应及早思考其原因及因应之道。

  论文摘要: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当前,大学生国情教育亟待加强。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的重要途径。

  在21世纪告别首个十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之后再次重磅推出大型记录片《国情备忘录》—— 一部国情教育记录片的扛鼎之作。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笔者在被《国情备忘录》的精彩内容打动的同时,一方面深深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国情教育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再次感知大众传媒作为传播国情资讯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国情教育方面可大有作为。

  国情,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各方面的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人口、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国情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它包含了有关我们中国的一切情况,经济的、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等,一草一木都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情。”[1] 大体而言,国情可分为: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静态国情和动态国情;整体国情和局部国情等等。例如,《国情备忘录》记录片呈现给观众的国情资讯,即含括了上述各项分类法的内容。

  国情资讯,简言之就是国情方面的有关资讯。从资讯学理论来看,资讯和信息、新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严格而言,一方面资讯是信息的一种,它是由于被受众及时获得和利用而能够给受众带来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资讯的时效范围远宽于新闻,包括了新闻、史实、政策、评论、观点等多方范畴,涉及多种学科领域,从这角度而言新闻属于资讯的一种。

  大众传媒(mass media)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广义上它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如报纸、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传统上大众传媒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称为新闻传媒(news media) [2]。

  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授国情基本知识和分析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使之树立正确国情观的教育实践过程。国情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国情教育,包括自然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等方面内容;历史国情教育,包括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含民族性、心理特点、、风俗习惯)、文化源流、文明发展的历史及成果等方面内容;现实国情教育,包括国家和社会性质和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状况、民族状况、人口状况、思想信仰等方面内容;比较国情教育,包括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比较,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的比较以及综合国力的比较等方面内容 [3]。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国情教育。同志曾强调:“明白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是中国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4] 同志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5]1991年3月,同志在写给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的信中指出:“要从小学生(甚至幼儿园),中学生直至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并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近代史BG大游、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2004年8月,在同志等的共同指导下,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可见,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是站在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根本利益高度,为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着想,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来讲这些话的,具有深远的政治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国情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每个公民正确认识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依据。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预备力量,树立正确的国情观有利于自身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也是日后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完整和有效的国情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国情观,意义重大。

  然而,当前大学生国情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第一,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普遍简单,加上兴趣点普遍娱乐化,因而对国情的实际认识普遍浅少;第二,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习惯下,大学生接触国情资讯的机会往往被其他学习任务挤占,有限的国情知识主要依靠灌输教育的途径获得;第三,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但欠成熟,容易被虚假国情信息乘虚而入,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国情观和道路上尚需引导。可见,要使大学生国情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的各种有效途径。

  国情教育途径是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联系起来传递国情资讯的渠道。大学生国情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除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外,大众传媒应该是大学生国情教育和获取国情资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大众传媒传播的新闻等资讯中,许多与国情和国情教育有关。这些国情资讯往往广泛蕴含在各种资讯形式中,也有的传媒专门开设国情知识或国情教育栏目进行专题介绍。

  国情教育的大众传媒途径具有受众广泛、传播快捷、形象生动、方式多样等优点。但也存在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传播信息比较庞杂,国情资讯可能被淹没其中而不为受众所注意;第二,信息来源混乱,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得到传播;第三,形式较单一,缺乏感染力,在信息爆炸时代难于有效契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特点,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有必要根据大学生受众在接受国情教育中体现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大众传媒途径在大学生国情教育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平台等新兴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国情资讯。近年,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目持续增加,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学生群体是用户中的最活跃群体之一,因此,在新兴大众传媒途径上搭载国情资讯和国情教育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其次,大众传媒应加大对有关信息源的控制和关注,如关于国情的权威性会和国情白皮书,一方面保证大学生受众接收到的国情资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大学生受众更有机会获取国情资讯。再次,大众传媒可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实行优势互补,借助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从而强化大学生国情教育。最后,大众传媒要努力打造内容丰富并且极具感染力的国情教育精品(如《国情备忘录》),并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播平台广泛进行宣传,努力推动优秀进校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优秀素材。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4.

  [2]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11.

  [3]王建平.论国情教育的紧迫性[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3).

  现“校讯通”已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和家庭,受惠群体对“校讯通”的应用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使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形成了互通信息、共同教育的“纽带”,对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积极的意义,共同打造了五项人文工程:具体如下:

  俗话说得好:“东西好不好,关键看效益。”“校讯通”能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益杠杆”,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充分调动了教育资源来进行各项教学管理,让广大教师在繁重的教育任务中解放出来。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等方面老师可以随时直接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园的各种动态表现,使家长也能够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和监护之中,为学生的成长管理提供一个双向的互动环境。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改善和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校讯通”的应用,逐步改变了农村基层中学信息化水平一般较为落后的现状,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配置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加快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中学生及其家庭的信息素养,更好地让学生健康成长,在基层农村校园内也营造出社会和谐共育的局面。

  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而创新使教育工作有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工作创新的极大需求。而“校讯通”则正是教育创新的一大亮点所在,它已经成为教育力量增长的又一强大推动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都乐于通过“校讯通”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他(她)们更加乐于接受这种新颖好玩而且方便快捷的全新沟通方式。笔者所在班内的一名学生曾经感慨地说:“以前老师对我进行教育和管理,都是当面式的,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对这种传统的当面说教式教育显然不太适应,甚至有抵触情绪,自从有了校讯通,老师都会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通过短信的方式告之,我喜欢这种委婉、中肯的教育新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思维当中,家长普遍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后,便由老师和学校进行承担教育的主体角色,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脱节。而“校讯通”则改变并逐步取代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家庭――学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笔者所任教的峨嵋中学以留守学生居多,“校讯通”的出现,给其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家长在外务工、上班、出差时,也可以每天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和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这种沟通不受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双向敞开式交流。

  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启用“校讯通”后,为全体老师和家长举办了多场免费的学习培训。而且大家在享受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校讯通”也在多方面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爱心关怀,如考试前,在“校讯通”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考前咨询、学习资讯、考后学校填报等内容,十足地分担了老师的压力,给学生和家长也提供了参考。学习期间或者寒暑假期中,教育主管单位、校领导也会及时把一些工作通知、天气预警、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应措施等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减轻了老师逐个通知的庞大工作量,又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让学生一直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综上所述,“校讯通”在教育事业上的普及和应用可谓意义重大、成效明显,对农村基层中学而言,其意义尤甚。但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基层中学进行教学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在享受“校讯通”所带来的信息化创新成果时,也发现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校讯通”功能朝纵深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限于多方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覆盖使用面不全。有少部分学生家庭常年在外务工,学生则留守家中由爷爷奶奶等人进行隔代抚育,家长由于对“校讯通”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自己身处外地,即使使用后也不能在家对孩子进行监管和教育,而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也因囿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故对“校讯通”的参与率和使用热情不高。另外,一些家庭物质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其家中至今也没有安装配备任何通讯设备,故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未能完全覆盖学生群体,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学术期刊提供了专家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实现了知识累积、传播、分享的目的,也正因如此,学术期刊的分级与品质把关遂成为学界一项重要的工作。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学术期刊的繁荣出版,评价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将近2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即“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 [1]。2015年底台湾地区“科技部”(原“行政院国科会”,下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制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开展新一轮期刊评比收录[2]。

  大陆专家学者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期刊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于1994年率先对台湾地区科技期刊的出版与发文进行了统计分析[3],随后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密切,一些专家学者逐渐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现状的梳理[4],基于国际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台湾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影响力分析[5]、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一级期刊对比分析[6]、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系期刊论文主题分析与引文分析[7-8]等方面。总体而言,大陆专家学者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研究较为零星,研究成果较少,而针对期刊评价方面则缺乏整体把握。因此,本文将在简要回顾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概况与评价背景的基础上,以评价制度的确立为时间节点,较为全面地阐述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历程,同时就在评价历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征作简要说明。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出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台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图书资讯学正规教育的铺开以及图书资讯学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等因素而逐渐开展起来。1953年11月台湾“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11月更名为“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在台北“国家图书馆”恢复成立[9],195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2005年更名为“图书资讯学研究”)正式刊行,标志着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出版的开端。1967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国家图书馆”分别刊行《图书馆学刊》(1999年更名为《图书资讯学刊》)、《“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1996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馆刊)。到了70年代创刊数量略有上升BG大游,共计7种,例如1970年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编辑发行《教育资料科学月刊》(1980年更名为《教育资料科学》,又于1982年更名为《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上世纪80年代创刊数量与70年代基本持平,共6种期刊,例如1983年台北市图书馆发行《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讯》等。进入90年代,图书资讯学期刊的创刊数量达到鼎盛时期,共有16种期刊编辑发行,例如1991年成功大学图书馆发行《成功大学图书馆馆讯》(1998年更名为《成功大学图书馆馆刊》),1994年世新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刊行《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已停刊)等。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创刊数量较少,新创刊的期刊仅有3种,例如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于2004年编辑发行的《出版与管理研究》(2008年更名为《文化事业与管理研究》)等[10-11]。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在“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收录101种,包括已停刊,同时将停刊更名视为不同期刊,下同)、THCI(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收录24种,2011年6月停止更新并整合至TCI-HSS)、TSSCI(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种)、TCI-HSS(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收录20种)、ACI(学术引文资料库,收录15种)、CLISA(中文图书资讯学文献摘要细料库,无查询权限)、Airiti-Library(华艺在线种)等数据库中均有收录,本文限于篇幅仅以2013年9月11日启用的TCI-HSS数据库收录的“图书资讯学期刊”名单为依据,同时去除已停刊、原刊名等情况,详见表1。

  一方面,随着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学术期刊出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也伴随着期刊质量良莠不齐,欠缺客观评价体系等问题,加之台湾地区大学不断民主化,建立客观的学术评审制度刻不容缓,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便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12]。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扩张,出现了诸如教育发展质量失衡、教育资源排挤、国际化程度不高、大学及学术评价亟待建立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台湾地区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或修订大学法律法规来促进大学发展的健全化、国际化以及评鉴标准化[13]。在此背景下,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价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步形成了4个层级的评价体制:(1)各大学的总体评价以及所属单所系评价;(2)同学科与同学门评价;(3)学者研究成果评价;(4)学术刊物评价[14]。在大学评价过程中,“学术研究表现”与“学术研究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期刊品质,因此期刊评价便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2000年台湾地区“科技部”(原“行政院国科会”,下同)正式发表《“中华民国”人文社会科学白皮书》,并将学术期刊评价计划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15],借此契机各学术领域或自发性需求或接受“国科会”委托,纷纷展开期刊评价工作。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隶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教育学门,其期刊评价是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同步开展起来的,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逐渐形成了两套评价机制,即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本文以这两种评价制度产生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于1991年12月举办“国内人文学术期刊与学术推广期刊相关问题座谈会”,邀请相关期刊编辑、文哲系所师生及出版业者出席,在会谈别提到期刊评价制度问题。在此会议的基础上,1995年台湾地区“科技部”遂开始推行“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各学门期刊评比排序”计划[16],图书资讯学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或自行或受“科技部”委托进行期刊评价与研究工作,自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工作正式铺开。1995年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薛理桂教授对台湾地区仍在刊行的31种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第一次评价研究,其评价作业的详细情况详见表2。

  从表2可知,薛理桂教授主要是从客观角度进行考察,并未将领域内专家、学者的主观认知纳入指标体系。同时,在该评价研究中并未进行期刊排序,主要依据《“国内”学术性期刊评量参考标准(乙表)――人文社会科学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与客观描述。此次评价研究属于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首次评价排序研究,也是这一阶段唯一的一次评比排序研究,因此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对后续评比排序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并行发展繁荣时期(2000―2015)

  以TSSCI和THCI Core的建置、使用为标志,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进入“双轨制”评价阶段,这一时期期刊评比排序逐渐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方案与体系,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也逐渐成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5年进行第一次排序开始到2010年,又先后进行了4次评比排序研究。2001年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黄世雄等人接受台湾地区“科技部”委托的研究计划,以1996-2000年刊行的17种期刊进行评价排序(编号A)。2008年台东大学教育学系黄毅志等人亦接受“科技部”委托,对2003-2007年刊行的11种期刊进行评比排序(编号B)。2009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黄慕萱与台东大学教育学系黄毅志合作,对当时每期都刊行两篇及以上论文的11种期刊进行评比排序(编号C)。2010年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陈光华等人,在对比前几次评比排序的基础上,亦进行了19种期刊的评比排序(编号D),详见表3。

  据表3可知,上述4次评比排序或受台湾地区“科技部”委托开展研究或自行研究,评价方法基本都涵盖了“形式审查法”“引文分析法”“专家评价法”等,指标体系也大同小异。但是在这4次评价研究中,台湾地区“科技部”相关部门尚未建立针对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方案,致使这几次评比排序规模较小,不易积累经验,公信力有待加强。有鉴于此,2011年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制定《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以期建立新的、统一的评比制度,并实行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导、委托下的线上系统申请形式的学门期刊评比作业。新的评比方案在全面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评比组织、评比指标、权重分配、评比程序、评比对象及规则等做出明确规定,其中评比指标包括“形式指标”(6%)、“引用指标”(24%)、“调查问卷”(35%)、“专家审查”(35%),评比结果经由分级会议确认并以A、B、C、D形式,并作为TSSCI、THCI Core的收录依据[21]。

  此次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排序于2014年在台湾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郑英耀教授所主持的教育学门期刊评比中进行,参与评比的图书资讯学期刊共计6种,其中《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图书资讯学刊》《图书资讯学研究》为A级,《图书与资讯学刊》《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为B级,《大学图书馆》为C级[21]。

  台湾地区自 1992 年起,引入SCI、SSCI、A&HCI、EI等引文资料库[22],而本土引文资料库的建置则滞后几年。随着台湾地区大学评价及学术评价的本土化意识加深,加上世界各地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本土语言表达方式等因素[16],相关研究机构在台湾地区“科技部”(原 “行政院国科会”)的委托下开始计划并着手建立符合台湾本土需求及特性的引文索引资料库作为检索、研究与评鉴工具。1999-2001年相继建立TSSCI、THCI数据库,2006-2008年建立THCI Core数据库,2012-2014年整合上述数据库的资源并建置TCI-HSS数据库。这一系列的数据库仅TSSCI、THCI Core两大数据库分别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核心期刊评价收录工具,而图书资讯学期刊仅在TSSCI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收录,因此本文仅阐述TSSCI数据库对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价历程。

  TSSCI从建置之初就定位于学术水准较高、影响力较大、出版过程严谨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3],使得其本身兼具检索、研究与评价的功能。TSSCI期刊收录审查流程包括预审、初审及复审三个阶段,其收录方案涵盖了“形式指标”“引用指标”“调查问卷”以及“专家审查”等方面众多指标。自2000年首次公布收录名单开始,直到2009年公布的收录名单中才出现图书资讯学期刊。截止2015年共计公布15次收录名单,图书资讯学期刊历次收录情况详见表4。

  上述两种期刊评价制度双轨并行发展,功能却有雷同之处,这样势必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使用者认定上的困扰,因此台湾地区学界近几年一直呼吁将二者进行整合。2014年底,台湾地区“科技部”公告废止期刊评比排序工作及相关实施方案[25],2015年3月起“国立”政治大学黄东益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制度变革”审议式论坛计划,以审议式调查方式进行,希望藉此了解并呈现学界多元化意见。随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促进学术研究与期刊品质的提升,并使原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业务更加符合学界需求,遂参考该计划成果,于2015年8月起着手拟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2015年11月24日修订通过并于2016年起开始实施新制。新的评比收录新制在原TSSCI、THCI Core收录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期刊评比排序的多元指标特色,以“形式指标”(5%)、“引用指标”(15%)、“调查问卷”(30%)以及“学门专家审查”(50%)等4项指标进行评比,根据币种换算后计算总成绩再依据成绩与学门代表、相关委员审议后分为三级,受评为第一与第二级者,按学门收录到TSSCI与THCI Core中,受评为第三级者为非人社核心期刊[26]。

  2016年1月4日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正式“开放2016年人社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申请”公告[27],而图书资讯学隶属的教育学门期刊评比收录将在2017年开放申请,因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将在2017年迎来第四轮评比收录作业,也即期刊评比排序收录新制实施后的首次评比收录作业。

  自1995年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薛理桂教授对台湾地区仍在刊行的31种图书资讯学期刊进行了第一次评比研究开始,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的评比收录研究已走过了20年的历史,见证了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大学评价与学术评价的兴起与繁荣以及图书资讯学教育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纵观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收录发展历程,其主要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

  在2016年期刊评比收录新制尚未实施以前,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排序一共进行了3轮,而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也进行了7次。虽然这几次的期刊评比排序与收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却一直是独立进行,这样不仅不利于跟踪评比收录进度与经验交流,而且不利于合理利用研究资源以及对评比收录结果的客观认知。因此,台湾地区“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定《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评比收录新制将期刊评比排序与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整合到一个平台进行统一作业,2016年正式实施后,因而台湾地区期刊评价制度将走向了新的阶段。

  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最初的评比工作主要从“形式审查”的角度进行考察,而在随后进行了几次评比排序及引文索引核心期刊收录中,主观指标如“专家审查”“调查问卷”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将其纳入评标指标体系中,但是在较早涵盖“专家审查”指标的研究中其权重偏低,随着台湾地区“审议式民主精神”理念的不断深化,期刊评比排序收录中主观指标权重得到进一步提升[1],如2011年《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实施方案》中“专家评审”与“调查问卷”两项指标权重为70%,而在2015年底《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实施方案》中这两项指标的权重则高达80%[28]。

  [ 1 ] 黄东益,董祥开.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收录制度变革:审议式论坛说明及邀约[J].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15,16(2):22-27.

  [ 3 ] 叶继元.台湾期刊及科技论文分析[J].图书馆建设,1994(2):58-60.

  [ 4 ] 程小娟.台湾图书资讯学学术期刊的现状与特色[J].情报探索,2011(10):79-82.

  [ 5 ] 高俊宽,戴炜轶.从DOAJ收录的LIS期刊看海峡两岸同类期刊的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5(1):85-90.

  [ 6 ] 陈艳伟.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馆学期刊引文抽样调查与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5(2):76-78.

  [ 7 ] 隋鑫,王念祖.2008―2012年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学一级期刊论文分析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6):126-132.

  [ 8 ] 张红岩.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期刊论文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8):84-86.

  [10] 薛理桂.“我国”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学术性期刊评鉴[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1995,21(2):61-80.

  [13] 李明辉.“国科会”“我国”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各学门期刊评比排序之检讨[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9,9(2):239-242.

  [14] 周祝瑛.SSCI下的台湾高教竞争力:以政治大学学术评价为例[C]//程郁缀,谷雪.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131.

  [15] 王梅玲.大学研究评鉴与引文分析应用[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5,31(1):5-13.

  [16] 陈光华,吴恬安.台湾图书资讯学学术期刊评鉴之比较研究[J].图书资讯学研究,2010,4(2):65-94.

  [17] 周大兴.“国内”人文学术期刊与学术推广期刊相关问题座谈会纪要[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2,2(1):49-70.

  [20] 黄慕萱,黄毅志.图书资讯学期刊评比之研究[J].图书资讯学研究,2009,3(2):1-23.

  [22] 刘世闵.台湾学术界教育学门TSSCI制度衍生之问题与批判[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3,2(11):33-37.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教育不是单方面行为,光靠学校、教师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互动。“学校-家庭-社会”这个纽带作用发挥得怎样,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家校联系的发展,我总结为三个历程:第一是原始阶段(手机普及前),学校或老师要向家长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通过带信、发书面通知开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要了解学校及子女情况,就是通过参加家长会、教师来访、主动到校找老师。这种联系方式既耽搁时间、影响工作,而且效率极低。第二是现实阶段(手机普及后),有了手机,方便多了,老师联系家长,家长联系老师,都可以电话完成。学校向家长传递信息主要通过班主任打电话,电话说不清楚的就通知开家长会,全班几十名学生,班主任一一打电话,要花很长时间而且电话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时电话还联系不上。召开家长会,学校要停课,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学习,家长不远十里百里赶来开家长会,既费时间也不经济,所以次数一般每学期2-3次。怎样改变这种繁琐低效的现状,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这就是第三个阶段。

  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针对学校的现状,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发出了一款新产品—校讯通,解决了家校联系的诸多问题。那么,校讯通到底是一款什么产品,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

  公告:此功能可以同时给全校,或某一班级所有加入校讯通的家长发送短信通知。

  短信模板:该功能为老师提供主题丰富的家校沟通信息模版,例如在校表现、成绩分析、阅读建议、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老师选择相应的短信模版后即可直接发送,大大提高了家校沟通的效率。

  成绩管理:可以一次性给全班家长发送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系统还提供成绩导入功能,操作更加便捷智能。

  班级资料管理:班主任或者有班级管理权限的老师,可以通过“班级资料管理”功能,修改、添加或删除本班学生和家长资料,方便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实现班级资料的信息电子化管理。

  安全保障功能:学生进校和出校,需要在刷卡机上进行刷卡,信息马上传递到家长手机上,家长能第一时间掌握子女当前状态。家长能更省心、放心。

  1、对学校而言:是联系社会的窗口;是实现家校联系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2、对班主任(教师)而言:是家校沟通的互动平台;是有效完成家校联系的全新方式;

  3、对学生而言: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是与家长沟通的代言人;是获得学习指导的园地;是学生时代成长的完整日记本。

  4、 对家长而言: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

  5、对社会而言:校讯通是联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体现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新理念。

  以上所有功能的实现,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就是科学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捷径。有了校讯通的帮助,学校方便了,老师方便了,家长方便了。我校开通校讯通平台才一学期,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如今,老师们不再为和家长迟迟联系不上而烦恼,为给家长一一打电话费时费钱而郁闷,不分时间和地点,只要有电脑,想发就发,方便快捷。家长们只要手机开通,总会收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短信,来自校讯通平台子女在学校的那一条平安短信。

  校讯通的这种作用已经很不错了,但我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就是家长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能不能具有更加完善的功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开发校讯通平台的潜在功能。

  1、目前,校讯通终端仅限于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如果有的家长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用户则无法接收,是否可以针对这部分用户按期收取功能使用费,确保全部家长都能接收。

  南华县对城区学校教师选调和教师队伍优化补充,始终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做到“凡进必考”。近年来,面向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教师227名,充实到山区学校,有效缓解了山区学校师资紧缺和比例失调;公开选聘城区学校和民族中学教师,实现选调学校教师结构优化,确保选聘教师队伍整体优良,教学质量在新的起点上稳步提高。

  南华县以“突出重点、直奔前沿”为原则,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做好与发达地区学校和省内外优秀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例如,从楚雄一中选聘了1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南华一中校长,助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选派部分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到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跟班学习管理经验,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积极开展幼儿园与昆明市第三幼儿园,小学与武汉长青希望小学、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县一中与楚雄一中,县职中与绍兴市职业中专的合作,加强校际交流,加大师训力度。

  积极探索城乡教师互动交流长效机制,调整校际间教师结构,盘活人才存量资源。每年选派30余名县级骨干教师到贫困乡、贫困村和教学质量较薄弱的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带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派县级专家进薄弱学校蹲点,与教师零距离接触,接受咨询,指导教学,帮助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全县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分批组织山区教师到城坝区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研讨学习和跟班培训,使广大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高素质。

  本刊讯(通讯员 李会忠)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到宾川县,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省出版集团向宾川县中小学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图书。此举将有力助推宾川县“书香校园”项目的建设。

  2015年11月,宾川县出台《促进儿童阅读,构建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书香校园”建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宾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工作。2015年以来,共举办“人教・宾川教育名家讲坛”9期,邀请曹文轩、卢志文、李庆明、李同新、王林、曾天山、张贵勇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到宾川县作专题讲座,培训教职工4 000多人次。通过捐赠、购买,配置价值40多万元的图书2万余册BG大游,价值5万元的图书架350个。此外,宾川县还接受了上海益善基金会捐赠的价值200多万元的图书10万余册,覆盖全县76所完小和10个教学点。

  目前,宾川县“书香校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书香校园建设示范校24所,推动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游戏、视频还是其他互联网垂直领域,获取足够的流量和用户,永远是支撑商业模式运转的核心要素,而互联网留给教育的却是极为有限的流量空间和目标用户群。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流量和用户成为破局的最大难题。

  在以娱乐和生活服务需求为核心的互联网上,电商、游戏、视频、房产、汽车等其他行业的流量有相互转换的价值,但教育有着特殊性,更多网民并没有养成在线学习的习惯,这些流量很难转化到教育领域;而从生源角度看,也更多掌控在传统线下教育培训机构手中。

  搜索依然是教育产品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公开信息显示,教育和医药、机械设备、特许经营和电子产品五大行业占到百度广告总收入的50%左右。

  不过,一名百度内部人士告诉腾讯科技,目前教育类的搜索流量和广告收入主要是和传统线下教育机构挂钩,纯粹导向在线教育网站的流量还很小。

  百度教育去年9月上线了教育机构中间页,并对搜索结果中的教育机构给予认证和评级,从目前各种教育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来看,线下教育机构占据大多数。

  据学大教育相关负责人透露,类似“中小学教育”、“英语培训”等关键词,单次点击售价高达100元,线下机构获取有效用户单价成本超过1000元/人。不过,目前传统教育培训总体而言是高利润行业,考试和英语课程售价达到数百元每小时并不困难,对于中小型传统教育机构来说,教育领域的流量价格在接受范围内。

  但对于以免费产品为主的在线教育创业公司来说,从百度获取的流量也要付出高额成本,则加剧了生存压力。某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创始人告诉腾讯科技,类似“留学英语培训”等关键字搜索的CPC点击售价能轻松到达50元左右,“我们几乎都是为百度打工了”,该创始人形容道。

  未来一旦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巨头加大教育市场布局,收紧各自平台的流量分发,这些创业公司的流量桎梏势必进一步加剧。

  据统计,2013年有数十亿资金进入在线教育行业,全年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有专家预言,2014年是中国在线教育的大爆发之年。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在线万人,这相比视频、游戏等其他互联网领域,基数很小,而且在普遍的免费模式下,除了获取少量广告收入,单个用户的价值无法保证。

  互联网教育本身是一个服务性质的“慢热型”行业,不太可能短时间内积累海量用户。“要做平台,先要用户,海量的用户并非一朝一日所能吸引,需要漫长时间巨额的投入BG大游,梯子网将不惜亏损通过优质免费资源吸引大量的用户。”梯子网创始人龚海燕(微博)坦言。

  国内成立时间较长的老牌在线教育网站沪江网,声称拥有6000万注册用户、300万付费学员,不过,从流量来说,和其他垂直领域差距不小。对比Alexa流量排名,搜房网的全球排名为1100左右,汽车之家为1300名左右,沪江网的排名则为9700名左右。

  事实上,除了搜索和其他品牌广告带来的用户和流量,线下机构入驻是在线教育平台获取用户的另一个主要流量渠道。换言之,相比纯粹的线上公司,大中型传统线下机构掌握着优质的教育用户资源,是未来竞争中获取流量渠道的重要筹码。

  一位曾经入驻YY教育的教育机构负责人曾向腾讯科技表示,在此前的YY教育平台,YY带给教育机构的价值其实远低于教育机构带给YY的价值,因为这些教育机构需要自主招生、培养用户使用YY客户端、并承担各种运营成本。

  上述种种原因,都可能导致用户和流量向少数大平台的集中化,更多的在线教育机构商业模式将难以维系面临倒闭。

  “这是万人坑,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低成功率,很多人会死在这个路上。”龚海燕表示,在线教育不像线下,线下哪怕是很小的培训机构也能生存,只要搞定周边地区市场就行,但互联网讲究规模效应,最终的成功概率一定非常低,会有很多人死在路上。

  新东方CEO俞敏洪曾透露,目前中国纯粹的互联网教育企业大概有2000家,其中99%都会倒闭,剩下的1%会变成特别有活力的教育公司。

  沪江网等老牌企业有多年的用户沉淀,100教育可借助YY的资源积累,新东方等机构有足够筹码选择和腾讯等大互联网公司合作,百度教育未来不排除借鉴在旅游和视频市场的模式打造另一个“去哪儿”,阿里巴巴通过淘宝流量能掌控教育产品交易市场,而更多公司并没有可靠的流量来源。

  百度作为天然的知识检索平台,或将通过掌控搜索渠道、投资和扶持类似沪江网的企业,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巨头;腾讯凭借强大的综合资源和新东方等传统教育机构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占据一席之地;而阿里巴巴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则需展开收购大战,通过投资来分享在线教育市场成长收益。

  尚有资金实力的在线教育企业(如梯子网),会加速收购各种有用户积累的的教育类论坛和站点、乃至中小型的线下教育机构,而一批资金不够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将被清洗淘汰,找不到融资的创业型公司开始大批量死亡。

  面对巨头竞争和流量压力,部分创业者开始调整方向进军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地域,英语培训、职业教育、司法考试、公等成人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沪江网副总裁徐华认为,未来网络教育的目标用户群将集中在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县城。

  三四线城市的传统教育市场虽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不成熟,但大多处于一个无规则的无序竞争中,新东方等传统大的机构进驻动力不足,留给本地培训机构发展空间。

  这也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学英语为例,在大城市,只需走出家门便可找到诸如新东方、环球雅思、英孚等英语培训机构,但是在小城市,即使用户愿意为教育服务支付费用,也很难享受最好的课程以及名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信息系统数量逐渐增多,每个系统都有自身独立的账号管理模块,用户在使用多个系统的服务时,必须经过多次注册和验证个人身份数据的繁琐过程,因此用户不得不记忆多个系统账号和密码。而账号过多、账号设置标准不统一也容易造成账号管理混乱等问题,用户经常忘记或混淆不同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并由此产生了密码焦虑问题。当前,不管是政府部门、教育教学机构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统一认证授权,降低用户记忆各种账号密码的压力。

  近几年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拓宽学校职能,致力于非学历教育教学培训及终身学习型社会体系的构建,现已拥有若干教育教学培训系统,如面向校内师生的“电大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公务员的珠海市干部教育培训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珠海分中心等。此外,珠海市民在线学习网、珠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珠海市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网也正在筹建当中。庞大的平台用户基数导致账号密码管理问题相当突出,众多系统的账号管理问题成为了学校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引入开放平台的概念。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根据的定义:“开放平台指在软件业和网络中,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函数(function)来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而不需要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自2007年Facebook取得瞩目成就以来,开放平台一直刺激着国内互联网界的神经。进入2010年后,这股开放平台热潮更是加速扩散。国内许多大型网站,如淘宝、开心网、新浪、腾讯、百度等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特色开放平台服务。近日,腾讯开放了海量忠诚度极高的用户账户资源,迈出了最新战略转型的开放步伐。

  本研究试图凭借开放平台服务的优势和特性,利用腾讯海量、稳定的用户账户资源,以开放教育专科课程《Flas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为例,详细阐述远程教育教学培训系统的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过程,实现一站式登录的应用,从而有效地解决多账号管理及密码焦虑的困扰。

  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m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简称TIM或腾讯QQ)。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截止至2010年3月,腾讯QQ已经拥有10亿注册用户,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

  2010年12月,腾讯正式对外推出了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为广大开发者提供开放接口,帮助其构建丰富多样的应用。腾讯微博API已向开发者提供用户授权接口,开发者可利用该API开发自己的应用。而开放用户账户资源作为腾讯开放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允许第三方应用实现基于QQ的一站式登录。这意味着用户只要拥有QQ账户,就可以访问接入开放平台的应用。

  利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用户账户资源以实现多个远程教育教学培训系统的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是否可行?为此,本研究编制了调查问题――《腾讯QQ的普及率及用户使用习惯调查》,针对珠海广播电视大学32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用户的账号情况、登录习惯、密码更换习惯、软件更换习惯以及利用QQ账号进行一站式登录的意愿等问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20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显示,97.4%的调查用户拥有QQ账号。腾讯QQ的高渗透率使得用户在使用多个系统时,无须另外注册新的账号和密码,只须拥有一个QQ账号,就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多系统的一站式登录。

  58.8%的调查用户表示,只要一上网,就会登录QQ。高用户粘性是本研究选用腾讯QQ账号资源来解决多账号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日常频繁的登录操作让用户熟记自己的QQ账号和密码;91.3%的用户表示,“自己不会经常更换即时通讯工具”,这说明QQ拥有相当高的用户忠诚度;另外,74.2%的QQ用户表示“从不更换或很少更换密码”,依照使用地点更换密码的用户只有4.8%,每月更换以及每周更换的比例也较低,分别为5.2%和1.9%,对密码的更换习惯直接使得QQ密码对用户而言是长久而稳定的存在。这些用户行为习惯都为QQ账号实现多系统用户认证与授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腾讯QQ用户均表示愿意使用QQ账号和密码来登录第三方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此方法的方便与快捷,以及用户对腾讯账号安全管理、认证授权方面的信任。

  从分析结果可知,除了用户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外,腾讯拥有的完善成熟的认证授权机制也是大家接纳该方法的重要原因。它保证了用户在使用QQ账号登录第三方应用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这些都是其他同类应用程序无法比拟的优势。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可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所拥有的海量用户账户资源和认证授权服务是实现多个远程教育教学培训系统一站式登录的有效途径。

  实现一站式身份认证,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OpenID认证协议与OAuth授权协议。其中,OpenID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它以基于URI唯一性的方式来进行身份验证,打破了过去单一网站的身份验证束缚,帮助用户在使用多个网站的服务时,略去多次注册和验证个人身份数据的繁琐过程。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个网站提供OpenID的验证服务,网站性能的参差不齐易导致OpenID的验证过程不稳定;若提供OpenID验证服务的网站突然关闭,将导致大量用户无法使用多个网站的服务。

  联网上很多服务如OpenAPI,很多大公司如Google,Yahoo,Microsoft等都提供了,OAuth认证授权服务,OAuth标准正逐渐成为开放资源授权的标准。

  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实现认证授权之所以选择OAuth协议,原因在于OAuth关注的是authorization(授权),即:“用户能做什么”:OpenID侧重的是authentication(认证),即:“用户是谁”。

  OAuth协议为用户资源的授权提供了一个安全、开放而又简易的标准,致力于使网站和应用程序能够在无须用户透露其认证证书的情况下,通过API访问某个Web服务的受保护资源。OAuth不强求一个特定的用户接口或操作模式,也不限定服务提供方如何验证用户,因此,特别适合认证证书对第三方应用不可用的情况。

  OAuth授权不会使第三方触及到用户的账号信息(如用户名与密码),即第三方无需使用用户的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申请获得该用户资源的授权,因此OAuth授权是安全的。

  任何第三方都可以使用OAuth认证服务,任何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实现自身的OAuth认证服务,因而OAuth协议是开放的。

  业界提供了OAuth协议的多种实现,如PHP,JavaScript,Java,Ruby等各种语言开发包,大大节约了程序员的时间,因而OAuth协议又是简易的。

  身份验证和服务授权,是为了识别用户身份并引导用户对第三方应用所要求的访问权限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授予或拒绝授予第三方权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隐私安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验证授权服务,采用了业界先进的OAuth协议,它与现存的其他授权方式相比,在适用范围和易用性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用户使用服务提供方来存储受保护的资源,如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存储着用户账户资源。

  授权是指用户授予第三方应用某种权限。用户在使用第三方应用时,第三方应用经常需要知道当前用户的ID、名字、头像、好友关系等信息,而用户的这些信息保存在服务提供方上面。只有当用户同意后,服务提供方才能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应用。这个同意的过程就是授权。

  从上面的步骤可以看出,用户始终没有将其用户名与密码等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应用,从而更安全。用OAuth协议实现《Flas制作》网络平台一站式登录的授权过程可简述为:当Flas制作平台要访问用户的账户资源时,首先通过OAuth机制向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请求未经用户授权的Request Token,而后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将询问微博用户是否将账户服务授权给Flas制作平台。用户同意后,《Flas制作》平台就可以访问用户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上的账户服务。而整个过程Flas制作平台都没有触及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等信息。

  为了让学校师生在使用多个网站服务时,能够省略多次注册和验证个人身份信息的繁琐过程,增强资源共享与使用的便利,提升用户体验,本研究选取了开放教育专科课程《Flas制作》为例,实现了基于OAuth协议的QQ账户一站式登录应用。

  传统的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用户需要在右上角注册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操作;一站式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用户可利用QQ账号实现一站式登录。

  使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n/)提供的“创建应用”,填写个人资料,通过联系邮箱验证,并获取App Key和App Secret。

  选择并下载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的SDK开发包,辅助完成基于腾讯微博开放API的应用开发,本研究中选用的是PHP SDK开发包。

  在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基于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开发出来的应用是面向任何人的,即无论是谁,只要拥有QQ账号,都能够利用QQ账号和密码成功登录第三方应用。而在本研究中,《Flas制作》仅面向开设该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必须在Flas制作网站后台加入身份自动审核功能,避免用户管理上的混乱。为此,本研究采集了学生的姓名及QQ账号信息,并导入到Flas制作网站的管理后台,以便过滤非学生用户。

  利用QQ账号和密码登录,经过腾讯OAuth认证授权,并通过网站后台账号验证后,用户就能成功登录Flas制作网站,并获得资源访问权限。如图4、图5所示。

  为进一步了解QQ一站式登录应用的相关性能,本研究利用YSlow对认证授权模块进行性能测试,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得益于腾讯背后强大的技术实力,整个认证授权过程响应速度极快,耗时很少,不会让人感觉有停滞感。

  在未使用OAuth授权机制前,学生自行在网站注册登录并开展学习,半个学期下来,教师需要隔三差五地为学生处理忘记账号、密码的问题;而在教师处理的这段时间,学生无法登录平台,学习进度受到较大影响。后半学期,该课程网站推出了基于QQ账号的一站式登录,令人惊奇的是,自一站式登录功能开通到学期末,没有一个学生向教师反映遗忘用户名和密码的问题,教师在这方面的支持服务工作量大大减少。

  和学生交流后得知,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登录QQ之后再开展学习,使用QQ账号进行一站式登录省略了他们输入账号和密码的繁琐过程,学生普遍反映,“比起传统登录方式,该方法要来得更为简单、快捷和实用”。

  腾讯课堂有回音建议使用耳机,还有到开阔的场地说话。如果使用耳机以后,举手开麦的人的声音仍然会通过腾讯课堂送回自己的耳机听筒里面。这说明腾讯课堂没有使用回声消除技术。

  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托福雅思、考证考级、英语口语、中小学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BG大游、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

  腾讯课堂凭借QQ客户端的优势,实现在线即时互动教学。并利用QQ积累多年的音视频能力,提供流畅、高音质的课程直播效果,同时支持PPT演示、屏幕分享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还为教师提供白板、提问等能力。腾讯创建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改善了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不均的现状,依托互联网,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个立志学习,有梦想的人,都能接受优秀老师的指导和教学。同时希望给优秀的机构及教师一个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