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报196体育道挫败之后

  196体育回想一下,我当记者采访起点“很高”,首次投宿就住进了知名的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发出报道却非常不理想。一是稿子被老同志改成了大花脸,二是新闻发出没有被采用,放了空炮。

  具体情况:1980年10月的一天,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在双清别墅(招待所)召开幻灯科普工作会议,我驻会采访。此时,我刚从新华社总编室秘书岗位调到国内部文组编辑室任记者,组领导为培养我这个新手,指定老记者周长年带我采访,熟悉新闻写作套路,结识被采访单位。

  他在组里,负责采访领域,大致是少有大新闻出现的中国科协。还有就是中国科学院京区各个基层研究所,既便有重大新闻,也需记者自己深入去挖掘去发现。权威的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机关,基本不属于他涉足之地。“师父”吃了上顿得想着下顿,否则就要挨饿,再带着我这个“徒弟”就更难。

  其实他知道,在双清别墅召开的幻灯科普工作会议,报道价值有限,他把我领到香山,在来宾表上登记后就离开了,让我住下参会并写稿。

  会议结束回到新华社,我把我尽力写出的消息稿交给周老师,他东划西删地改完交给了我,一看我写的句子留下很少,待作为通稿发出,全国没有一家报纸采用。那时新华社自己没有报纸,发出报道,在北京主要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采用,其次是省级报纸。新华社记者处于这个境地,唯有发出稿件具有较强竞争力,才会收到比较理想采用效果。

  对我而言,首次采访结局至少说明了两点,一则幻灯科普会议新闻,既便请报纸记者来采访,充其量以短讯刊出196体育。二则暴露出我还不大懂得怎样写消息,更不要说去驾驭通讯、述评、记者来信等新闻体裁。

  大学读书时,我学的是中国史专业,与新闻不搭界。在总编室任秘书,虽然与新闻业务相关,但用不着我去写报道,没有练手的机会。综上所述,才导致初当记者的我,写出的消息稿放空了,等于白干。

  如在北京昌平部队当兵任连里文书,正在得意之际,领导突然让我去当猪倌。这是命令,不干也得干。要好的战友悄然劝我别闹情绪,说是上级在考验我。寒冬里,看到十几头猪天天窝拉窝尿,弄得窝里又脏又臭又湿漉漉,幼猪冻得打哆嗦,必然影响生长。“一定要解决猪‘上厕所’问题。”我想。

  为求得猪窝干爽,我在猪圈西北30米以远墙角挖一个浅坑,训练猪到这里拉屎拉尿。开始每天两次把猪赶出上“厕所”,不愿随行的鞭子侍候。猪的智商很高,后来只要听见我啪啪啪甩出三声响鞭,有尿无尿也往“厕所”跑。继而,它们习惯了上“厕所”。连长看了赞不绝口。

  养猪养出这个水平,上级得知我是个喜欢动脑子的兵,下达指示,任命我为团造厂厂长。我所在部队是工程兵,坑道掘进用炸药多,耗费大,自行制造炸药会大大降低国防施工成本。团里仅给了我一本怎样制造炸药的小册子,拨了一些资金,让我带领一批战士进山,白手起家196体育,利用几座空房子,装备几台手动装药机,开始自行制造炸药。之所以远离人群,因为制造炸药过于危险,一旦爆炸,会殃及营区战友。

  按照书本,买来原料,又炒又磨又筛又拌合,装进防潮腊纸纸筒压实,雷管,设定不同方案试爆,找到最佳配比,以提高炸药性能196体育。虽然险情频发,结果大获成功。

  现在初当记者,遇到了类似新情况,在尚未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情势之下,要上路走一遭,还要不负新华社记者之名。怎办?唯有苦斗。

  首败不气馁,得为自己打气,我想我的优势。在新华社总编室,我看到总编辑穆青,对来访的植棉模范吴吉昌尊敬有加,谈笑风生。“一位正部级干部,来自延安的老革命,怎么对一位基层农民会有这样深的感情?”我最终悟到了他常说的话:“为了人民”。他与一些记者改稿,有时把他们召集到他的办公室,念一段,问大家怎样可以改得更好?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我方知:稿子是改出来的。

  审判“”时,一系列关键内部材料由我们秘书掌握,自然得知一系列内幕。近水楼台先得月,赴正义路一号公安部礼堂参加四五次审判会。为细致观察王洪文、、196体育、姚文元被审表情,每次我都给自己安排靠前位置196体育。感于这次历史性审判的不寻常性,回来就写日记。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从早上到中午,我们当秘书的与社领导们一样,关注着前线反击情况。然而到了下午与晚上,注意力全部转到北方--越南盟国苏联的反应。如果苏方反应强烈,国家就会面临两线作战。我们虽然知道国家有这方面军事准备,仍然不愿看到的这一局面出现。21时左右,终于收到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来的苏方声明。文中有谴责有不满,我认为,其调门要比想象好得多,从而得出结论--北线无战事。战争结束,我从世界舆论战角度,写了近万字新闻回顾。

  每天19时,值班的新华社总编辑或副总编辑都要召开编前会,我们当秘书的,事先要到社机要室为他们选择要传达的文件,如同志指示、外交文件、各部委国内外重大事项通报等。本来,这些都是供社里高级领导同志参阅的,出于工作需要,我才有幸拜读。珍惜机会,我成了机要室长客。此外,新华社参编部编辑的《参考资料》(上午与下午各出版厚厚一本,后来改为一天仅出一本,变薄许多),出于兴趣,我每天必读。

  久而久之,我的视野改变了,似乎对“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认当秘书五年,是知识积累的五年。这些不可多得的经历,会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于我的报道。向来,文化是相通的。只要遇到机会,就会激发,就会升华。退休后,我被中宣部聘为新闻阅评员,长达五年负责《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阅评。一篇篇相关稿件发出,有的还得到的批示。靠的是什么?主要得益于我早年获得的国际知识。这是后线

  因为正确对待了挫败,半路出家当记者的我,新闻业务进展飞快。当时新华社个别分社,有时一年也难拿到一篇新华社社级好稿,而我从1986年~1994年间,获得9篇社级好稿(其中有合作稿)。1996年5月,时任新华社甘肃分社领导申尊敬来信,问我是怎么写出这么多社级好稿的?我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公开予以解答。

  还有,1987年5月2日发出的“我国百家姓氏排出新座次”、1994年4月17日发出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两篇报道,先后被纳入初中与高中课本。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时间的易碎品,那么进入教科书的报道,则化为历史的永恒。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际从“失败”到“成功”转化是有条件的,即怎样对待失败。除了愈挫愈勇,更要做个事业的有心人,习惯欣赏与学习他人长处,充满自信心。谁都一样,只要苦干、实干加巧干,胜利就会向你招手。或者说,在新闻道路上,所受的苦,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