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日前,由安徽青年报社、安徽省校报校刊联谊会主办的全省首届中小学校园新媒体暨第八届全省中小学校报校刊培训活动在霍山职业学校举行。来自铜陵市第一中学李翀、阜阳市第十一中学马艳萍和亳州市第十八中学任相茹三位教师就大家普遍关心的内容采编、日常管理及经费支持做经验分享。点滴之举,托举成长;细微之处,育人无声。新时代校报校刊,正成为校园育人的有力新载体。
“我们学校的校报《一中一月》团队目前共有233人,除了一位指导教师,其他的都是由高一、高二的学生担任,从稿件的策划、采编,到发行、管理都是由学生们自己独立完成。”交流会上,铜陵市第一中学教师李翀的一句话,让与会嘉宾们纷纷点头表示,“难能可贵”。
2013年3月,《一中一月》正式创立,由主编团队领导,下设编辑部、记者团、宣传部196体育、财务部和广告部等多个协作部门。主编团队主要负责管理主刊的新闻报道、采访、选稿、修改和排版工作,对下设各部门事务具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同时负责与校方及其他校内学生组织沟通协调事宜。下设的编辑部配合主编团队完成主刊报道,同时负责副刊选稿、修改和排版工作;记者团负责校内新闻采访、撰稿工作,其中还特别设置摄影记者,跟踪记录校内外事件;宣传部是团体对外发言人,管理各类《一中一月》媒体账号,负责校内外报纸发放工作;财务部需记录和管理团队财政大小支出,并按时发放稿费;广告部主要为《一中一月》的发展争取外部资金支持,优化运营状况。
“虽然这只是一份校报,但学校很重视,设置都很规范。为了充分发挥《一中一月》的育人功能,团队的各个岗位都是由在校生担任,每年9月份开始招新,到年底为试用期,合格者留下,不合格的淘汰,全程公开透明。”李翀说,该校一直秉承着“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魅力的学校”教育理念,并在实际育人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各种成长平台,校刊就是其中之一,“在各种放手中,引导学生得到方方面面的锻炼。”
目前,《一中一月》已刊行58期,每期刊行4000份以上,周年纪念刊每年约1万册以上,其中八周年纪念刊于2021年6月发行1.6万册。每期报纸由宣传部向校内班级定点投放,并在校外设置社会取阅点23个,同时还邮寄到省内外各个校友手中。
据介绍,《一中一月》分为正刊和副刊,正刊主要刊登校内新闻、专题报道和人物采访等;副刊分为万象、生活、探索、文学和视界等版面。每期一个专题报道,主编团队协商主题,采访报道工作由编辑部记者、编辑分工完成。“七年来,我们先后刊发了《我们的歼—31》《英国公投的闹剧》《阳光下的罪恶——浅谈校园欺凌现象》《战‘疫’》等紧跟时代的新闻,从学生的角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李翀说,《一中一月》每一期都倾注了团队成员的情感、精力、时间和创意,记载了铜陵一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及校园生活等方面的精彩瞬间,是铜陵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弥足珍贵的部分,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
除了关注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一中一月》还着重立足于校园,报道内容从铜陵地区发展到铜陵一中校园环境,从铜陵一中选修课到校园内晚自习调查,从校内学生会到学生社团管理,都在学生记者的笔下一一被搬到校刊上。
“一份校报校刊的出炉需要编者、作者的协同攻关,素材的创作、内容的整合和版面的编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着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七年来,这些学生甘之如饴、执着以求。”李翀说,正是这些锻炼,让历任学生主编和编辑不仅都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更是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成为各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在今年的高考中,《一中一月》编辑部的学生不负众望,全部考取一本以上,其中声音版责编陈佳怡和文学版责编张阳考取复旦大学,生活版责编考取武汉大学,他们传承着铜陵一中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风采。
彩色印刷,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从最初的印刷两百本,到现在的上千本印刷数量,亳州市第十八中学校刊《南风集》陪伴和丰盈了很多人的校园生活,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又一股阅读写作热潮。
“做好校报校刊工作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学校南风文学社师生就是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团队。”谈及《南风集》的采编,任相茹表示这一切都归功于学校的重视和团队的协作。从2015年起,学校每年都安排社团组织招新活动,南风文学社在全校范围内发掘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学生。社团通过猜谜、成语接龙、诗歌朗诵和读书交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激发社员们对文学的热爱与兴趣,积极组织大家投身阅读写作。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社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体育,五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等各类奖项、荣誉四百余个,连续多次被校团委评为优秀社团,二十余名社员被评为“亳州市阅读之星”。
目前《南风集》主要由文学社指导教师负责编辑,入选作品中文学社社员作品占据很大比重,同时文学社组织部分文学素养高、热心负责的社员参与校刊的编辑和修改。“每一期校刊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精心设计的反复修改,尤其是第一期,全校上下高度重视,经过层层把关,历时10个月才印制出来,可谓是十月怀胎。”任相茹说,每每拿到成品时,那种喜悦犹如拥抱新生儿。
“《南风集》里的‘文言荟萃’是一个文言文板块,第一篇是我写的《怀饼文》,写的是自己当年读高中时经常吃的葱花饼的故事,较为生动,曾经发表于《亳州晚报》。学文言文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经常把这篇作品和学生们分享,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也在我的引导下,大胆开始进行文言文创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起学生的成长,任相茹眉开眼笑,学生周慧雅写了篇《牛肉馍记》,被《亳州晚报》的公众号转载,很快有了两万多的浏览量。学生王贵臣的《南湖集序》,是他和几个同学周末逛南湖回来有感而发的,获得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
说起办好校刊的秘诀,任相茹直言首先要有一颗热心,只有真正热爱这份事业才能做好这份工作。而自己平时就喜欢阅读写作,在教学工作中,也喜欢指导学生写作,看到学生的优秀作品,忍不住地推荐其投稿、参加各类比赛,慢慢引导学生走上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想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整理出来,做一本班级作品集,接着开始行动,每一年都会出一本。在这个基础上,刚开始指导文学社的时候,也萌生了出社刊的想法,接着在文学社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最终成功出了社刊。后来,在社刊的基础上又吸收全校师生的优秀作品,最终做成了校刊”196体育。
“办好校刊,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需要自己去组建,去培养”。任相茹说,目前学校文学社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一大批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用心挑选每一篇文章,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这其中良好的奖励机制必不可少,我们文学社每次活动都进行精细化考核,表现好的加分,表现不好的扣分,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表彰,会奖励报纸杂志和各类名著。每一期校刊都会给编辑发编辑费,给各位投稿人稿费,鼓励大家长久地坚持下去”。
“五年前,当我开始运营新媒体时,从来没想过,五年后会有关于校园新媒体的评选活动,更没想过我会获奖。这让我一名业余工作人员很受鼓舞,使我愈加坚信,干工作,别着急,用心对待,惊喜总会到来。”分享会上,阜阳市第十一中学历史教师马艳萍感激地说。
2017年10月,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正式开通,由马艳萍带着一支二十多人的宣传小组负责采编和运营。这对当时只会写教学设计的她而言,难度不小。“还好,在阜阳市颍东区教育局办公室的组织、带领下,我遇到了一群喜欢挑战、喜欢探索,而且又善学合作的人,我们在一起学习、交流,慢慢地,我学会了用“秀米”编辑图文,学会了用“创客贴”设计封面,学会了用“易企秀”制作H5、长页和搜集表单。”马艳萍说,除了基础技能的提升,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让自己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
学会新媒体运营不是难事,但想要运营好,却不是易事。这些年来,马艳萍从写文稿到选图片、修图片,从传视频到编辑图文,从自己预览到发给领导审核等回复……有时一篇大稿,需耗时四个小时以上。“我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快闪的推文《我和我的祖国》,从组织校园快闪活动,到剪辑视频,到出新闻稿,整整一个晚上。后来那篇推文获得1.6万阅读量,后台留言爆满。这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顾过去,学校微信公众号要宣传什么是我接手时的第一个难题。习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但作为学校新媒体采编、运营人员,也要有这种觉悟。”马艳萍说,该校微信公众号以教师、学生、家长群体为目标用户,这决定了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选择。基于这一定位,马艳萍和团队坚持推文要指导学生成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注教师发展,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要展现学校动态,提供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平台。在具体细化中,分为党建引领、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等几个模块。
“讲什么”解决的是内容问题,“怎么讲”解决的是形式问题。而为了讲好故事,学校特地组建了一支有情怀、有态度、有眼光的团队。“有情怀是指在采编工作中,具备了这一点,小编在排版时,会更加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照的对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而有眼光则是要求小编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点,并且有一定的预见性,意识到可能存在的舆情隐患196体育。有态度则要求小编把采编工作当成是创作,而不是完成任务。”马艳萍说,正是基于这三点,“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自创建至今,共有用户1.3378万人,发布稿件436篇,总阅读量达48万次,深受家长喜爱和社会认可。”
“五年的采编、运营工作,让我成长了不少,从宣传‘小白’蜕变成宣传‘达人’,我坚信只要选对方向、执着探索,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晋升为宣传‘大神’。”马艳萍笑着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196体育,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