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什么是“新闻的眼光”?

  196体育写新闻要用“新闻的眼光”,而不能用普通生活的眼光,不能用日常工作的眼光。

  什么是“新闻的眼光”?“新闻的眼光”就是敏锐的眼光、深邃的眼光,能够迅速发现有价值新闻的眼光,而不是雾里开花、水中望月,让新闻在眼皮底下白白溜走。

  其一:当年,人民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在六月下旬陪同外宾访问韶山,本来并无报道任务。但是,他在陪同外宾时处处注意,时时当“有心人”,仔细观察、询问,及时写出了《七一前夕话韶山》一文,被报纸头版选用,很好地配合了迎接党的生日的报道。

  其二:有一次,在人民日报编前会上,大家随便聊出了一个话题:让老劳模安度晚年。一位参会的同志意识到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于是,他率先执笔成篇,以此为题写了一篇“今日谈”,给报纸版面增添了“鲜货”。

  这两个小故事说明,天涯处处有芳草,好记者眼中时时有新闻。有了像老鹰一般的眼睛,开动脑筋,就能及时发现新闻,抓住新闻,写出好新闻。

  那末,怎样才能培养出“新闻的眼光”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这个上级精神,包括党和政府的精神,也包括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精神,以及媒体编辑部的精神。

  当一个新闻现象出现时,记者要迅速地把它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在一起,与媒体编辑部的近期报道中心联系在一起,看看这一件事是否符合上级精神,是否为媒体报道所需要。如果不符合,就一票否决;如果符合,就继续跟踪,深入采访。

  这就是记者的政治洞察力,能够用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一个新闻事实除了“新”之外,还必须考虑是否有广大的受众,是否会得到读者的关注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读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关心时政,有的关心经济,有的关心体育,有的关心文艺,各种人群有不同的关注点。无论读者关心是哪方面的内容,记者用“新闻眼”捕捉的新闻都应当遵循贴近读者心理这一条。凡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报道BG大游,才是好新闻。

  记者在捕捉新闻和写作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喜欢不喜欢这条新闻。这样做,写出来的新闻就有了读者基础。

  新闻现象的出现有时是不明确的,甚至是蒙混的,存在于一大堆繁杂现象中。怎样把它“挑”出来、“拎”出来?就必须找到那个新闻的“点”。这个“点”就是亮点BG大游、痛点、难点、疑点、看点。

  凡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和事,就要抓住它。人民群众的意见、困难、呼声,应当十分重视BG大游。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任务艰巨,是难点。一些有争议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总之BG大游,新闻不是寻常事,是那些重要的、有用的、难忘的、感人的、奇特的、有趣的事。凡是有“新闻的眼光”的记者,可以迅速地找到那个“点”,这是与他的多年经验与知识积累分不开的。

  多读书、多看报、多看新闻、多看文件是媒体人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看新闻的习惯,可以知晓时事,知晓政策走向。读书看报可增加知识积累。如果只是每天疲于奔命写稿发稿BG大游,子弹会打光,储备会不足,专业的眼光就会落后。

  手机上的文字、图片、视频可以看,但纸质的文字更应当看。因为纸质的文字更具权威性、资料性、系统性,可信度比较高。

  新闻除了“新”之外,“真”和“深”特别重要。为了求真求深,就要在采访时下功夫,深入下去,与群众交朋友,让他们说出知心话、真心话。同时,认真核对事实,保证不出差错。

  写出深度报道的首要条件是挖掘得深,知道事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且有一定的预见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成为独家新闻。如果不深入下去,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采访,那只能写一些表面的东西。

  “新闻的眼光”是高屋建瓴的判断,是见微知著的留意,是争分夺秒的行动,是勤于思考的答卷。一切有志于新闻工作的朋友,都应在学习与实践中练就“新闻的眼光”,带着敏感、静气和激情,写出一篇又一篇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