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心中时刻有张“新闻坐标图”

  196体育从事新闻工作27年,工人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王伟说,相对于年轻同行BG大游,自己算个老同志了,但与优秀的同行相比,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低调谦逊、平和务实,王伟多年来扎根基层一线余篇报道践行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与初心。“只有心中时刻有张‘新闻坐标图’,才能找准报道定位和切入点。”比起说自己,王伟更愿谈工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试图从一位业界前辈的经验分享中,还原他心中“坐标图”的样子。

  1996年,王伟和其他媒体同行一起采访上海普陀区房管局先进典型徐虎。采访结束之后,王伟和同事没有离开,而是悄悄留了下来。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房管系统和其他系统职工几乎同时下班,而居民小区比如下水道堵塞等问题,正是下班后做家务时才多起来的。徐虎在居民小区挂了报修箱,每天下班后到报修箱拿取保修条,然后上门服务。徐虎身上最大的“亮点”在深入细致的采访中被挖掘出来,王伟和同事以“夜行天使”为题采写的7篇人物报道在《工人日报》头版刊发后获得各方好评。

  是“随大流”采访获取同质化内容,还是沉下心挖掘生动细节?王伟显然选择了后者。徐虎的采访故事也引出王伟在谈工作时的一个关键词——新闻判断力。

  “把学到的新闻写作知识转化为具体新闻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养成时刻观察、分析的好习惯BG大游,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将新闻敏感变为新闻判断力,从而当好一名记者,见证历史、记录历史。”王伟说。

  结合《工人日报》工厂、工人、工会的“三工”报道定位,王伟认为,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专业领域的报道因其相对的权威性和独特性,显得更加重要。“关键在于采写出有个性的新闻,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典型人物。而报道怎样有意义、有意思、有特色,需要结合媒体的定位和个性来进行。”

  在王伟看来,记者应该努力熟悉、掌握自己报道领域的情况,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只有心中时刻有张“新闻坐标图”,才能从中找准报道定位和切入点,用新闻判断力实现新闻价值。

  在王伟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人物和故事可谓不计其数。每次采访前,他都要花一定的时间作准备,找到好的线索,选择合适的切入点。2010年,王伟和另一个同事采写的一组“昆山故事”系列报道,光采访方案和提纲就写了8000多字,两个月时间才把故事确定下来。

  王伟曾写过一个船厂职工的故事。因为经济不太景气,企业要裁员,那位职工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水平不高,面临下岗的压力。船厂电焊作业多,职工作业时,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及时补充水分。这个职工主动找到厂长,提出专门为大家烧水送水。于是,他留了下来BG大游,成为一名茶水工——一个新设的“工种”。

  “这个事情似乎很不起眼,但我认为,凡人小事背后,其实内涵丰富!”王伟表示,这样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职工,为了保住饭碗、支撑家庭,想方设法找到自身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人生的奋斗者,不就是这样的吗?他的努力和他的“求生”故事,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光辉,这正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王伟有过机关和企业工作的经历,199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虽也有过机会转行,但还是选择了“坚守”。“能将自己的爱好、个性尽可能地与职业结合起来,乃人生一桩幸事。”王伟说,因为职业的特点,记者好比一种另类的“游客”,可以“领略”各种各样的人生风景。记者的人生更有见识上的多面性,似乎多“活”了几辈子。

  “除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往新闻报道的精准、精致方面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新同事做好传帮带工作BG大游。”谈及今后的工作打算,王伟如是说道。

  王伟对传帮带有较为成熟的思考。传帮带肯定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可以先问他最近关注什么题目,打算写什么,指导选题的确立。接下来了解一下打算怎么写,商讨写作思路,选择合适的新闻体裁。等他写好后,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

  去年,王伟参加了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新华日报社等单位主办的“苏电新闻大讲堂”——“名师带名徒 名徒出名作”活动,收了5名“徒弟”。在“徒弟”们录制的视频里,王伟从犀利的记者变为和蔼的老师,一一回答了“什么样的报道是好报道”“如何写出鲜活和深度的报道”等10个业务问题。他还饶有兴致地评价了几位“徒弟”,说大家个性不同,但都充满朝气,非常敬业认真,自己从大家身上学了很多东西。

  实践出真知,学习永远在路上。在王伟看来,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习新闻专业以外的各种社会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知识BG大游,只有保持努力的姿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融媒体时代的要求。

  “通过学习前辈和优秀同行的好作品,找到差距所在,进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提高,不失为一种学习途径和方法。”王伟同时表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如何保持定力,提高判断力和表现力,需要每位新闻从业者进一步强化自身素养,践行“四力”要求,秉持职业操守,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