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说说散文式新闻的“前世今生”

  196体育散文式新闻一直是新闻业内的热门议题。温州日报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两山的回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温州实践》打造出一组兼具立意美、意境美、文字美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张力和艺术美感。

  笔者采撷这一系列报道其间的佳作以做阐析,探索新闻报道如何在时代景深中绽放活力、绽放美感、绽放生命力,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新闻学者樊凡教授这样写道:“新闻的母体原是古代散文,大概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当代散文的文化个性,包括题材广泛、灵活自由、亲切率真、朴实优美、自然深刻、情景交融、文理合一等等,对新闻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不断滋养着新闻的园地。”

  散文式新闻从提出到命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在其回忆录中提到记者的特点:大多都是文学青年出身,其新闻写作的方法几乎都是从文学中借鉴、改造与摸索而来。纵观那个时代许多的新闻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散文味道。

  散文式新闻的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穆青在《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中首次阐述“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观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体独大的“新华体”下的一种“调适性文体”。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尝试很快就中止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尝试打破陈旧的写法,关注新闻之美。在穆青的再次倡导下,新闻界开始大规模开展“散文式新闻”的实践。

  其中,1982年7月,新华社记者郭玲春采写的消息《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被业界公认是“散文式新闻”的典范,为之后的散文式新闻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1年出版的《新华社中青年记者散文式新闻选萃》,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在该书的“序”中指出:“今天,‘散文式新闻’以其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构成了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至此,散文式新闻的正式命名成为新闻业界的共识。

  什么是散文式新闻?四川大学张惠仁教授这样定义:“散文式新闻用的是散文笔触,写的却仍属新闻。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所提到的‘散文笔触’BG大游,实际是有别于传统的散文笔触,是一种散文与新闻结合的笔触。它驾驭的题材BG大游,必须是新闻,并有新闻价值及时效价值,它必须写真、写实,‘W’必须确凿而明白。但它的题前蓄势、起笔、运笔、起承转合、收束全文的方法,又必须借鉴散文之长处。用散文笔触写新闻时,要求不削足适履,而要新意辈出,力求克服‘千文一面’的模式化。”

  也就是说,散文式新闻,既有新闻的真,又有文学的美,是一种求真与文美的结合,是对真实事件的艺术加工。

  具体到新闻写作的运用上,无论是在重大主题的采写、典型人物的报道中,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写作,散文式新闻都能起到以柔带刚、化美于无形,让“硬”新闻“软”着陆的作用。

  借助散文式写法,文字活了,可读性强了,中心立意也就起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散文式新闻不是散文,离开了主题BG大游,用文字随意堆砌,就成了“遣词造句”的写作。

  散文式新闻更考验记者对“度”的把握能力,如何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让新闻作品变鲜活,让新闻主题更深刻BG大游,让生动的文字给新闻报道“锦上添花”BG大游,这需要记者在创作时既要胸怀大局,又要眼中有美,形散而神不散,才是散文式新闻的意义所在。

  人物访谈|书籍是既往知识,生活是百科全书——访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顾勇华谈读书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在看”,并转给有需要的朋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