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11月6至7日,我有幸参加了榆北煤业公司组织的新闻宣传培训班。这次培训班真如一场及时雨,针对现在兼职通讯员普遍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系统地全面地给大家上了一课。
由于我们的通讯员都是来自公司各部门,平日里既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担起写稿件的任务。而且大多数通讯员并非科班出身,写作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基本上就要靠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对于学过新闻专业的我来说,更是有些惭愧,虽然学过不少新闻理论知识,但实际工作起来还是会有些迷茫。
第一堂课上,先是《榆林日报》副总编辑王志诚老师为我们举例讲解了新闻标题中引题、主题和副题的相关知识。之前我对于新闻写作只是片面的认为就是写新闻,通过培训和品读学习王老师的《王志诚新闻作品集》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也学到了更多新闻写作的方式、体裁、要素及重点,这些都是需要很专业的要求。
《中国摄影报》特约摄影记者张建安老师结合自己从事新闻摄影多年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的讲授了如何构图、黄金分割线、光线、背景、色彩、距离、角度的运用等新闻摄影知识与技巧,通过大量的新闻图片展示,让我知道了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拍新闻照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日的新闻宣传的工作中写一篇工作会议报道要有领导的发言照片,写一篇生产工作报道要有现场的场景,写一篇活动报道要有经常的活动画面,图文并茂的图片才更生动更有感染力。以前在摄影方面自己知之甚少,拍会议和活动的照片,每次照很多张照片,最后也就一两张满意的。通过向老师学习,使我学习到了更实用的摄影技巧。
广大的通讯员正因为长期处在基层,近距离接触施工生产一线,换句话说,有着得天独厚的稿件采写领地。《煤化专刊》的编辑邰荣军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这样说到。经常听到大多通讯员这么说:单位就这么大,每天干的都是差不多的活儿,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单位再小,工作再平凡,新闻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素材的眼睛。在下课后和他交流提问的的时候,我就举例说现在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部门的事情我们不了解,不清楚,通讯员更不会主动去投稿,那么我该如何挖掘新闻线索。邰老师给我支了一招,他说可以从部门工作小结中寻找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把它写出来。其实,新闻随处都是,要看自己去怎么挖掘,我们煤矿的新闻就是要从安全、生产、经营;员工的生活、职工身边的事情等方面去挖掘新闻价值。
最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的徐宝平老师从通讯员基础培训、怎样写会议报道、如何给陕煤化集团媒体投稿三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作为一个通讯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享了自己撰写日常宣传稿件的经验。从他分析的实例稿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身在新闻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提高上稿率和投稿渠道方面他给出了我们的建议也很受用。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学生很快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本文应掌握的知识。课后,让学生观察太原的漪汾桥,并写成说明文《漪汾桥》BG大游。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漪汾桥的特点,即桥面是在七组对称拱圈中穿过,造型优美。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桥上的照明灯BG大游、桥的建成时间、用途等作详尽准确的说明。
讲《苏州园林》一文,我把学生带到仿苏州园林修建的“煦园”上课。学生直观地理解轩榭、花墙、小亭及和谐的色调BG大游,并且让学生体会“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课后学生写了说明文《煦园》。由于有了实际素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有写爸爸的背影、有写妈妈的背影、还有写爷爷、奶奶、姥姥的,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有的同学说通过写这篇作文,我要更爱更尊敬老人。
当我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读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熔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BG大游。
为解决学生写作文无内容写的困难,防止学生抄袭、编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我采取如下办法:
1.精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一举多得。班会是学生最乐意上的。我利用这一机会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次班会。首先让学生写一篇《我设计的班会》的作文,从中选出设计新、意义好的,并让设计者自己主持班会。一个成功的班会,就是一篇作文的好素材。如:主题班会《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学生进行“钉扣子”、“缝补钉”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素材。
2.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晋祠、上东山打酸枣、野炊、参观书画展览、划船看牡丹、逛商场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立足优势,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宣传,不断提高镇的知名度。
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群众路线活动、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烤烟、蚕桑、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民生工作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正面宣传。
3.凡是被镇采用推荐上报的信息文稿稿件必须经镇业务分管领导或分管宣传工作领导审签后方可上报。
1.各类外宣文稿均以书面形式上报,每写一篇合格的新闻稿件奖励5元(调研文章奖励20元),新闻稿件如被采用再按以下标准奖励:被县级单位(媒体)采用30元/条,市级单位(媒体)采用50元/条,省级单位(媒体)采用100元/条,部级单位(媒体)采用200元/条,调研文章按上述标准的3倍奖励。(组工信息、《信息》等参照执行)
2.所有文稿如被主流媒体头条头版采用或重点报道的可分别按上述标准的2倍奖励,图片被采用的每张奖励20元。报刊、电视台及网站重复采用的按就高原则奖励,不重复奖励,特殊情况可一事一议。
3.信息文稿写作将列入年终考核,根据年初下发的信息文稿任务进行考核,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未完成任务的办公室、站、所,年终考核中该办公室、站、所工作人员以每差1篇扣1分并100元的标准进行。如无特殊情况,党政办人员每人半个月至少撰写一篇合格的信息文稿,社事办、经发办人员每人一个月至少撰写一篇合格的信息文稿,其余办公室、站、所每半个月至少撰写一篇合格的信息文稿。
镇党政办每季度凭稿及采用情况证明材料汇总结算到人头,由分管领导及党委书记核定,奖金由镇财政所核算后于年底一次性支付。
镇党委、政府对各单位宣传报道工作进行年终评比,对工作出色、投稿积极、发表频率高的部门和撰稿员进行表彰奖励,并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
社区新闻与其他新闻的最大不同和其显著特性乃是与居民生活的贴近性。社区新闻一定和本区域的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一条宏观内容的新闻,也必定是有社区落点才能发到社区版上。这也是社区记者采写稿件时应该遵循的第一要则。
记者曾采回一篇某大型超市望京店破土开建的稿件,通篇是生硬的数字和对该超市的介绍。看上去它很像一条社区新闻,但实际上只是一条事件地点发生在社区的新闻,缺少社区居民落点,没有社区味道,没有实际的社区新闻信息,是一条空泛不合格的社区新闻。后来让记者重新采访,增加诸如超市开业会令周围几个小区的居民受益、是否会带来噪音、拥堵以及居民对它有何期许等内容,使之成为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可能就发生在家门口、楼门边。生活化、趣味化,能引起居民关心、关注和共鸣。
小宋走错饭店房间,赫然发现里面坐着高中同学;老朱四十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和他的姐姐是聊了三年的网友;三十年没见的老战友原来就住在隔壁单元……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传达和谐、抒发美好情感,糅杂了故事、人情、冲突,轻松有趣、鲜活生动,让人怦然心动、眼前一亮。社区记者要善于挖掘这类新闻BG大游,并要把握好题材特性,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表达新闻。
社区里不可能每天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邻家小狗每天跟着主人下楼取报纸然后叨上来,事虽小,但采好写好拍好照片,无疑生动有趣。
有了这些内容,社区新闻将丰富多彩,版面上不再是楼下做生意楼上烦、小区停车起纠纷、自来水里出异味等常见的纠纷。这类稿件每周能在社区版上占到40%左右,社区版将会温馨精彩。
王治郅回国,他所在的小区居民如何反应;李敖来京,社区记者提前到法源寺,独家采到社区义工正在打扫寺庙迎接他到来。最成功的“搭车”时事新闻范例是“神六”报道。“两名航天员走出舱体,金板寸老板自豪地说‘看,我给他们剃的板寸,20天过去了,虽然长长了,还是挺有型’。”这是2005年10月17日《法制晚报》报道“神六”归来中的一句话,报道“金板寸” 理发店专门为航天员理发。社区记者这一独家发现成为京城媒体“神六”报道中的与众不同。
社区网站版主更迭,这类事件在北京北部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社区屡见不鲜。网事频繁、网络渗透生活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北京北部社区的特点。但在北京南部除亦庄以外区域,这类事情还不多。南部大规模社区少,由这些社区反映出的新闻更多包含老北京文化和传统。在北京的西部和东部,则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和风格。
社区新闻做到一定程度,记者应该跳出本居民区概念,树立大区域意识,把东部、西部这种“部”的概念及新闻引进社区。体现大区域特征的社区新闻有更强生命力。
社区新闻没人提供背景资料和线索,没有新闻会,更多靠记者对社区的熟悉度和新闻判断力获得线索。不能随着对社区的逐渐熟悉,反而失去对社区的新闻的挖掘和发现。
不仅记者要避免反复采写同类社区新闻,版面也要避免重复刊发同类新闻。比如,某处修路,井盖高出路面,发生在甲地,居民有意见,记者写一篇;发生在乙地,记者又写一篇。这就是平面上的简单重复。记者去年报道阜成门内大街某处井盖周围路面没铺柏油,骑车到此不得不上机动车道。同样是井盖,同样是不大的事儿,但此井盖非彼井盖,就带有一定新闻性,再配上相应图片,就是一条不大的有贴近性的社区图片新闻。
采写社区新闻充满探索和思考。新鲜事、有趣事、要紧事,发掘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奉献给读者丰美真实的社区新闻。
(作者简介:薛冰,33岁,《法制晚报》热线社区版组主编,从事新闻工作9年。采写的消息《刘晓庆监中无特权》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连续三次获得北京新闻学会、北京日报集团新闻奖的精品奖。)
为强力推动全镇思想新闻宣传工作高效运转,高位推进,确保新闻质量和效益,特成立镇思想新闻宣传领导小组。
微信公众号运营工作由思想宣传报道小组成员负责,采取轮班制度,四人一组,一组轮值一个月,负责当月微信公众号稿件采编和工作,确保公众号每周至少更新一期,每期更新必须有一篇以上原创文章。
对镇镇干部职工刊登在中央、省、市、县报刊、网站以及县级各业务部门创办刊物等新闻媒体,正面反映我镇各项工作情况和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我镇改革发展新成绩、新作法、新经验和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等各类稿件均给予一定绩效奖励。其中,报道小组成员每月必须撰写一篇稿件,全年撰稿任务12篇,上稿不少于5篇,完成上稿任务后按标准进行奖励。奖励稿件包括工作动态、消息、评论、综合新闻、通讯、图片新闻、调研文章等稿件,不包括诗歌、散文、杂文、游记等作品。
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对报道小组成员进行专项考核,未完成年度撰稿任务的,每少一篇在绩效考核分中扣除1分,未完成上稿任务的,每少一篇在绩效考核分中扣除2分。未达成更新任务的,每少更新一期在当值的全组成员绩效考核分中扣除1分。
在完成撰稿上稿任务后(非报道小组成员上稿即奖),撰写稿件被氧生微信公众号采用的每篇奖励1分;被县级报刊、网站采用的,每篇奖励2分。被市级报刊、网站采用的,每篇奖励3分,1500字以上稿件在此基础上再加2分。被省级报刊、网站采用的,每篇奖励6分,1500字以上稿件在此基础上再加4分。被部级报刊、网站采用的,每篇奖励10分,1500字以上稿件在此基础上再加10分。图片及百字新闻以下,折半计算奖励。
1、在统计稿件篇数时,以单人单篇为单位,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的作品,均按一篇计数,奖励平均分配。
2、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由报道组组长向上级媒体推介用稿,经刊登采用后进行奖励,同篇稿件在不同级别媒体采用,以最高媒体为准奖励,不重复计算。
3、由上级媒体记者采写、发表关于我镇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整篇还是篇内内容,只能计抵任务,不予奖励。
1.报道组成员必须加强各种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撰写的新闻稿件不能违背政策、法规内容。所写稿件必须真实,严禁上报虚假新闻。所写稿件需分管领导审核后投稿,涉及全局性重大事件或向市级以上媒体投稿的稿件需主要领导审核后,再向有关媒体邮箱投稿。
2.实行稿件定期申报通报制度,稿件发表或播出由本人按季度汇总报至党建办公室,每季度通报一次。
3.报道组成员应自我加压,多上稿、上好稿,要及时掌握了解各部门的重点和亮点工作,准确及时地宣传相关内容。
4.镇机关各办应主动深入挂点村(居)和镇直单位搞好信息调研与收集,深入挖掘在工作、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好做法、好经验或好人好事,彰显特色亮点。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也是一种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是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学第一课《中国石拱桥》。学生很快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本文应掌握的知识。课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桥,并写成说明文《xx 桥》。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桥的特点,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桥上的照明灯、桥的建成时间、用途等作详尽准确的说明。
讲《苏州园林》一文,我把学生带到家乡一处有着独特建筑风格的农家乐上课。学生直观地理解轩榭、花墙、小亭及和谐的色调,并且让学生体会“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课后学生写了说明文《游xx》。由于有了实际素材,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有写爸爸的背影、有写妈妈的背影、还有写爷爷、奶奶、姥姥的,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有的同学说通过写这篇作文,我要更爱更尊敬老人。
当我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读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融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解决学生写作文无内容写的困难,防止学生抄袭、编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我采取如下办法:
1.精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一举多得。班会是学生最乐意上的。我利用这一机会精心设计组织好每次班会。首先让学生写一篇《我设计的班会》的作文,从中选出设计新、意义好的,并让设计者自己主持班会。一个成功的班会,就是一篇作文的好素材。如:主题班会《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学生进行“钉扣子”、“缝补钉”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素材。
2.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开阔视野,体验社会生活。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骑车去某一景点、上山打酸枣、野炊、参观书画展览、划船看牡丹、逛商场搞社会调查等活动,每次活动完,便写一篇作文。
3.开展天天“讲三闻”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讲三闻”就是在开课前让学生讲一篇新闻(从报上抄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篇班内新闻(自写的),一篇知识趣文(可摘抄)。并要求把三篇文章用小小报的形式设计抄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报习惯的风气,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掌握写新闻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排版、书法、绘画等锻炼机会。
按照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构成的。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与惯性思维方向相反,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另一面。当今,在热门领域中“炒”热点新闻是许多媒体的时尚。但热点之外也不乏冷点,被冷藏着等待有识之士挖掘。抓“冷点”新闻,就要学会逆向思维。
1991年,国内经济滑坡,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当时,范敬宜和一行记者到安徽省的一家冰箱厂采访,看材料,听介绍,这样的场面许多记者见得多了,材料到手,回去写一篇文章交差。范敬宜不同,在采访车离厂之前,他一人抽身跑到仓库,仓库空空如也,只有墙角搁着一溜冰箱,他的眼睛放出光来,问道:“你们仓库总这么空吗?”“我们厂的冰箱供不应求。”“墙边这溜冰箱是怎么回事?”“已经卖出去了,因为天下雨,先搁这儿。”范敬宜终于找到新闻了:全国的厂家都愁产品积压,而这家冰箱厂产品却供不应求,到底什么原因呢?接着,《这里的仓库空荡荡》出来了,这一篇与他的作品《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以及《田野静悄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无中生有”之作。
在社会的大系统中,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运用逆向思维,敏感地捕捉到事件背后的意义,看到偶然事件和事件的必然背景之间的联系,事件的分量自然就不同了。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在这种形势下,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当学会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才能广泛接受各种信息,研究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在报道上独辟蹊径。
2001年3月,《聊城日报》刊发一篇题目为《欧洲肉牛“疯”了 鲁西黄牛“牛”了》的新闻,这则800余字的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并被评为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作者运用开放性思维,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的一则好新闻。在2001年1月聊城市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作者了解到,由于英国再次出现疯牛病,欧盟、中东、拉美和亚洲等地的主要牛肉进口国纷纷转向中国寻找牛肉货源,高唐县蓝山集团仅一个月就收到订单500吨。通过深入采访,作者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这个县与企业紧紧抓住机遇,通力合作,大作“牛”文章的做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个主题,确定了报道思路:采用全球化视角,从蓝山集团切入,以政府出台措施收尾。
因此,在工作经验性报道中,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运用开放性思维,拓宽报道的全球化视野,注意从更高的角度观察各类现象。报道地方新闻也要注意从国际视角来观察,从更宽广的范围判断其新闻价值。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量变逐渐引发质变,就有了飞跃。按照辩证法这一规律,飞跃思维就是观察事物时,要善于从表面的、细微的变化由表及里、由小见大,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其本质及必然趋势。这样我们就会从身边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素材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面对大量不断变化但并不新奇的素材,倘若用飞跃思维去思考,就会从一般的变化中发现不一般,也许那就是质变。
2002年,聊城市的公安机关为了大力提高民警的素质,创新思维,建立起一种“逢学必考、利益挂钩”的学习机制,用机制来保证学习的效果。单单是就事论事,可以写一篇工作经验性的稿子交差。但是作者从全国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高潮正在兴起。于是,笔者从这一高度入手,写出了题为《走形式学习敷衍 建机制主动充电 聊城民警告别重武轻文》的消息。由于作品发表时,正值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成为最为紧迫的政治任务,稿件提出的问题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聊城市委专门发文要求全市各级向市公安局学习,创建学习型城市。这篇稿件也获得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因创办《大众日报-青岛新闻》,我在3月中旬被分派至青岛记者站,下站不久,就接了一项颇为艰巨的采访任务,即采写有“岛城第一村”之称的城阳村社区。之所以说任务艰巨,是因为《青岛新闻》准备出一期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版,城阳村是最大的亮点,拟定这期主打,因此“务必写深 写透”,文章还要“见人见事,鲜活可读”,符合《青岛新闻》的风格定位――做真正的新闻。
城阳村社区确实担得起“岛城第一村”的大名。社区有3400多户,一万多口人,外来人口更有两万多,2005年,官方公布的社区集体可支配财力为9220万元(实际数据远大于此),可以说,无论是社区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在青岛都无出其右者。城阳村的发展壮大也着实有些独到的经验做法,想写好新闻,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典型。
正是怀着要写一篇佳文力作的决心,我在3月28日到了城阳区,先是托城阳区宣传部联系采访一事,得到的消息是城阳村社区党委书记袁秩民外出不在家。
“没有一把手的点头,下边是不会接受采访的。”新闻科同志一口回绝,同时也暗示采访会有些困难:人家当先进、受表彰多年了,不在乎也不愿意再被过多地宣传。
“首战”不利。新闻科同志提议去看看城阳区其他几个发展势头不错的社区,我想也好,或许能从侧面摸索些强村致富的共性经验。于是,29日、30日两天走了惜福街道的王家村、棘洪滩街道的东毛家庄和上马街道的前程社区,发现村村有高招,单拿出来都是一篇好文章。
“不如把这几个村串起来,写一篇反映城阳区新农村建设全貌的文章。”考虑到采访城阳村的困难,在站长电话询问采访进度时,我说了自己的想法。站长意思也很明确,必须抓住城阳村,理清它的发展脉络,挖出其独到的经验做法。
经城阳区宣传部长亲自联系,袁秩民总算答应在31日下午见我一面。可能因我年纪轻、资历浅,对方还真是只露一面就走,留下一副书记接受采访,这位副书记也是大而化之,尽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且拒绝提供任何书面材料。
采访再度受挫。到城阳区已经是第4天了,而且这天是周五下午,马上就是双休日。怎么办?新闻科同志搜罗了些有关城阳村的新闻报道,建议我回站先写着。我也觉得呆得难受,便如此向站长汇报。
“你对城阳村的了解根本没到位,不可能写出深度!村领导不愿意说,就找村民。”站长建议进村入户,找村民谈,这样获取的材料更真实更生动。就这样,周末两天我白天进村采访,晚上在招待所整理笔记、看材料,尽管有点累,采访也有难度,却有了很多材料之外收获。
4月3日,到城阳区第七天,星期一,我让新闻科帮忙联系城阳街道办事处和城阳区农业局,想从城阳村的上级主管部门这一渠道获取点素材。可事与愿违,对方均以种种理由推脱。
采访又一次受阻。而且这一回,新闻科同志也似有些不耐烦了,其他媒体记者都是拿了材料就走,半天也不愿多耽搁,还没碰过像我这般一住就是六七天的,再说又是一个新记者,还不知能写出啥样的稿子呢。我觉得自己处境尴尬,只得再次向站上请示要求返回。
“在全面弄清楚城阳村之前不许回站!上面渠道行不通,就踏踏实实地从底下老百姓口中挖线索、找素材。”站长语气坚定,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得知站上的明确意图,尽管感到有些委屈,心里反倒是平静了不少 :就这么干吧,深入到最底层去采访!
这天下午,我重新背上包,揣上采访本,只身走进了城阳村。接下来三天半,若算上周末两天,总共六天时间里,在城阳村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我来回逛了 十几遍(回到站上才发现几个月前买的皮鞋都磨破了),走累了就往路边石凳一坐。小区居民、网点房老板、出租车司机、卖水果的小贩、工厂上班的打工妹、扫马 路的大爷......我采访的人物不下四五十位,尽管他们所谈内容有价值的不多。晚上,我在网吧把网上能搜索到的有关城阳村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认真品读,对照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再参考其他一些新农村的典型报道,希望提炼出城阳村发展最关键最有特色之处。
后经城阳区有关领导再度联络,以及得知我这些天一直在城阳村走访,袁秩民表示再见我一次,这时已经是4月6日下午了,算起来我到城阳已有整整10天了。由于有前些天的准备与积累,这一次采访进展得很顺利,我对城阳村的熟悉,让袁秩民感到很吃惊,谈起来也放开了。
剩下就是写稿子的事了。遗憾的是,之前我对农村关注不多,政策理论积累不够,文章写得细节生动有余,深度厚度还是不足,有点对不住城阳10天的辛苦采访。但无论如何,这段经历于我的记者生涯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的感受是:在时间条件允可的情况下,作为记者一定要尽可能深入地去一线采访,获取最新最真实的信息,这样采访后写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新闻,也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大众报业集团正组织开展原创新闻大赛,或许我的采访经历正是原创新闻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