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听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后,新传学子纷纷“虎躯一震”——什么,考点又双叒叕与新传知识高度重合了!信息内卷、媒介素养这些传播理论中的名词竟成为高考作文立意方向;主持词、发言稿等出镜报道基本功竟变成高考作文的创新体裁。
具体到“怎么写”这个层面上,高考作文当然也有新闻的解法。包括评论、特稿、新闻通讯在内,曾见诸媒体的多样形态作品里不乏匹配高考作文题的优秀内容。今天坊崽准备做一回解题名师,为你精选新闻作品案例,来探索近4年高考部分真题的参。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2020年天津卷)
2018年9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我们正年轻——新时代的中国面孔》系列微视频。
坊崽速评:“中国面孔”既可以是做出崇高贡献的伟人,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人。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契机,2018年江苏卫视以“我们正年轻——新时代的中国面孔”为主题制作了系列微视频,以融合媒体的形态让“面孔”被看到,经历被听到。他们是不同行业的探索者、创新者、坚守者,微视频里能更直观体会到这些人坚韧、敢为的优秀品质。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7年全国I卷)
2017年5月,中国日报社推出《“一带一路”睡前故事》系列短视频。作品获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坊崽速评: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如何面向社交媒体上的海外受众阐释好“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媒体人共同思考的问题。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以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艾瑞克为女儿每天讲述一个睡前故事的方式,为海外受众阐述“一带一路”倡议,既有童趣,又有营养。
随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提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全球化场域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作为新传学子必须思考的“时代之问”。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 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 高考激扬梦想, 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梦想,他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2017年全国III卷)
2017年北京新闻广播电台策划特别报道《穿越四十年对话高考》,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坊崽速评:2017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让我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广播专题节目《穿越四十年对话高考》以新老高三两位嘉宾直接对线年间高考的变革以及对考生个人人生和社会的改变,后期配以大事记的纪录片风格串联,形式新颖,声音丰富,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还记得高考那年自己的心情吗?还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喜悦吗?一起走进这40年的高考长廊吧!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2020全国新高考I卷)
2020年3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疫情重构人与人的关系,愿我们学会彼此善待》的评论。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在2020年这个战“疫”的春天,虽然由于防疫,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变远了,但因为守望相助,让人与人的心却贴得很近。尤其是,那些防护服背后的天使,那些口罩背后的陌生人,那些可歌可泣的凡人英雄,虽然人们不知道你是谁,但都知道你为了谁。
我们急切希望快一点疫去春归,但我们又期待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与温情永远留驻。所以,希望你我他,都能够铭记这段特殊时期的点点滴滴,让和谐的医患关系、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等成为常态。让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隔阂只有爱,没有冰霜只有暖。千万千万,不要疫情结束后“故态复萌”。
纵然此刻有疫霾,纵然未来还有沟沟坎坎,我们依然坚信,尊重与理解,友爱与良善,永远是照耀人心的日月星辰,永远能让这个世界更明亮更温暖。』
坊崽速评:疫情的突袭带来了“社交距离”,也让我们的心更近了。但我们也应看到,心灵距离拉近的背后,是许多人在负重前行。去年年末发生的两起暴力伤医事件,让医生群体感到“唇亡齿寒”BG大游,一些医护人员感慨这是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然而当疫情来袭,白衣战士们放下了心中全部的芥蒂,冒着生命的危险冲锋在前,毫无犹豫和畏惧。还有在风雪中为城市守夜警察和交警,为给居民买药12小时跑了12个药店的社区工作者,志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外卖员……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却也失去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期待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与温情永远留驻,也请铭记这些可歌可泣的凡人英雄。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2019年北京卷)
2020年3月16日光明日报第15版,刊发名为《不倒的精神长城——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的评论。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严重的危机,但这并没能动摇我们的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不仅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执行能力,也源于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变通智慧和强大生命力,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一种有效应对时代挑战的机制。面对此次疫情,我们不仅要有担当、讲仁义,同时也要有反思、讲静气,“以柔蕴刚,以刚蓄柔,刚柔并济,不折不崩”,抱有“韧”的精神,相信中国人民不仅一定能够战胜这次疫情,而且会继续取得伟大的成就。』
坊崽速评: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打乱了人们生活的步调,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伤害和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从儒道思想交融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独有的韧性,抒发对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18年全国卷III)
1938年10月23日,一则关于口号的短评刊载于《新闻报》上,题目为“工作与省俭”。
『捷克外长克尔菲斯宣布,吾人现在之口号为‘工作与省俭’。我想,‘工作与省俭’这个口号,非但适用于目前的捷克,同时也适用于目前的中国。凡是中国人民,在现时环境下,不必唉声叹气,因为唉声叹气无用……其实,救国救己,古今同理。虽则名词因为时代而更新,原则却依然百世而不易……』
坊崽速评:从特区开放到新区建设,这40年中人们见证了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一些在当时而言破格的、具有前瞻性的口号,逐渐成为共识深入人心。本案例则以当年捷克外长的一句“口号”为引子BG大游,探讨了“工作与省俭”在中国的适用性。作者尤其深刻地指出,口号虽随着时代变迁而形式有所差异,但其蕴含的原则却是普适的。穿越百年,这则道理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品味的。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2018年北京卷)
2019年12月,经济观察报发表评论观察文章:《00后,告别忧伤,走向‘温和而焦虑’的一代”》。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即便尚未踏入社会,他们已经被认为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体最富裕的一代人,不远的将来,他们也将成为中国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
和“富裕”同样重要的一个标签,是00后成长所处的互联网环境。如果说90后是互联网的第一代原住民,作为第二代原住民的00后,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上,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前人。
最大一批00后出生的时候,是中国互联网开始高速成长的时期,他们从一出生就浸淫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中国兴起了诸多新型互联网的形态,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BG大游,互联网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乃至培育了他们的品格。
和二十年前走出国门的那一代人不同,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本国的依赖度正变得前所未有地高。甚至可以说,无论如何出走,他们可能已经注定离不开这片出生和成长的土地。』
坊崽速评:什么是“新青年”?100年前这个词可能指那些上下求索、以科学民主为帜改造社会的一代;如今我们谈论“新青年”,似乎便多了几分接力奋斗、变革历史的期许。该作文题不仅考察考生对新青年应有模样的理解,也强调了对自我与时代共成长这一主题的诠释。经济观察报这篇报道,将00后的精神内核,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里(对应与祖国共成长的立意),讲述了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是如何强烈地被外界塑造行为方式和品格,如何既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又在身份和文化上兼具较强的自信、开放色彩。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2018年北京卷)
刊于2018年第1期的财新周刊特稿《显影 湖南尾矿遗祸》,相关摄影报道《湘西尾矿后遗症》中的图片荣获2018年财新视觉新闻年度图片奖。
2017年12月24日,湘西花垣县土地村,五彩斑斓的尾矿库中白色部分是由选矿厂排出的尾砂,内含有重金属和化学药剂。这些尾砂很容易下渗,污染地下水。
坊崽速评:看到“绿水青山图”这一话题,便能联想到环境新闻报道。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就要主动跟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及时铲除环境问题,避免积重难返。本案例讲述了在遗毒中生活的人们,努力“还旧账”治理旧尾矿库的故事。但愿在政府、企业、环保部门等共同出力下,能早日实现稳定美好的生态理想。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2017年北京卷)
《中国新闻周刊》国庆节特别策划《时代代表人物给未来中国的九封信》之《李金华 美好未来,百姓之幸》,刊于2009年第37期。
『国庆节前夕,我的孙子刚好一周岁。到那时,他已进入不惑之年。我希望他们这一代人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两个孩子以缓解中国人口老化,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设想那时我们的第四代已该进入小学或初中了。我希望他们上学时不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很少有孩子戴近视眼镜,分数和名次也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那时教室里已没有传统的黑板,而是电子白板,互动的软件模拟出各种场景和游戏,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的助力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那时的家长不必再为孩子们跨进重点学校而奔波,因为远程教学可以让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与孩子们共享。
那时的孩子不再被繁重的家庭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放学之后会有更多时间去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体育中心、美术馆、书画院、绿茵场从事自己最喜爱的业余活动。每到周末,他们还可以跟着老师或家长到郊区农村去参观温室栽培、无土养殖、克隆的牲畜等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到果园采摘最新品种的水果
我还希望那时的青少年每年有机会到曲阜、南京中山陵、井冈山、韶山、延安等地去看看,他们每个人都能讲出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身世和故事。他们不仅掌握着现代知识,而且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美德。』
坊崽速评:上文选自该系列的第一封信,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对40年后中国教育的憧憬和展望,如今只过去了十年,想象中的场景已基本实现。
“展望未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诗人北岛在他的信《民族文化复兴之梦》中写到:“谈论未来就是梦想,在这个意义上,‘乌托邦’正是人类做梦的能力,‘彼岸’正是梦的边界,而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和边界,人类才有了方向和目标,才不会迷失在黑暗中。”2049年,你想为祖国拍下一张怎样的照片,又希望拍照片的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2017年天津卷)
2013年母亲节,《南湖晚报》刊发图文报道《我的护工母亲》BG大游,作者是嘉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朱骏。该报道荣获第二十四届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坊崽速评:《我的护工母亲》中,摄影记者朱骏以镜头为笔,把母亲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向我们介绍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护工,同时也一位伟大的妈妈。每一位父母都是那么地平凡而伟大。父母如书,之所以要“重读”,是因为我们更多地看到他们在家庭中的一面,却错过了他们在工作中或者某一个圈子里精彩;是因为在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无数的误读。多和爸妈聊聊天BG大游,他们才是真正的“宝藏男孩/女孩”。
高考作文与新闻的“撞题”,看似巧合,实则必然。一是两者素材共享。在高考作文中,时事热点常作为材料出现,供考生“自选角度,确认立意”,而在许多新闻文体中,时事热点也常作为一个展开叙述的“由头”。
二是两者体裁相近。高考作文题目短短几句中,却承担着引导考生塑造价值坐标、书写主体自身真切感受和思想观点的责任。而对作为“船头的瞭望者”的记者来说,新闻报道是他们表达所见所思的重要载体,故而二者会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从高考作文题目中藏着的传播学知识点,到考核文体中出现多种媒体类体裁,再到与新闻报道的屡屡“撞题”,坊崽不禁感叹一句:读书看报,解题良药,建议新闻传播学速速列入高中生必修科目!
大家当年的高考作文是什么,如今又有哪些新的见解和领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