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最近,中国新闻奖成为媒体人最关心的线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也已公示,完整名单点击查看>
最近,中国新闻奖成为媒体人最关心的线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材料也已公示,完整名单点击查看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范围广泛,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基本囊括了新闻媒体主要作品形态,是全国新闻界编辑记者参与度比较高的评比活动。
中国记协原主席田聪明曾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从新闻的角度讲应该是精品,从写作的角度讲应该是范文。
精品+范文自然都是好新闻。那么,好新闻都具备哪些气质?这是很多媒体人都感兴趣的问题。
今天,我们请来资深媒体人胡杰,分享他正在读的书,一起聊聊“好新闻”这个话题。
大家能从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里找到答案,也能从我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里找到答案:人民日报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好新闻的气质——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
这本书以近年获中国新闻奖融合类代表性作品为例,从守望公平正义、采访深入一线、抓住感人瞬间、讲好人物故事BG大游、直播突出新闻、主宣比拼创意、创新永无止境、强化产品思维等八个维度,对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进行了全面剖析和解读,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方法论。
书中所选的获奖作品,既有中央媒体的作品,也有地方媒体的作品,案例丰富多彩,从中既可以看到不同媒体是如何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也可以看到媒体人是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方法的,其中既有刷屏的现象级传播产品“军装照”“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等,也有最新一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广西日报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获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主创之一是有“泥腿记者”之称的谌贻照,他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山里进行采访。
谌贻照也是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当有些记者满足于写稿拍照交差了事时,他在研究怎样才能在一线做好媒体融合的移动报道。
年过半百的他,“写得了大稿,编得了微博,剪得了视频,出得了镜头……”他认为,融媒体时代BG大游,传统新闻人更要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BG大游、脑力、笔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看过本书之后,也颇为推崇。
他说,《好新闻的气质》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也不是简单的作品汇编。作者以媒体人的视角对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进行了深度解析。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无论对新闻从业者还是学界人士,都是有益的。
当然,我更关注的是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是长期奔波在新闻一线、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长江日报资深媒体人朱建华。
从一线媒体人的视角,来评析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使得本书的内容更更能引起新闻人的共鸣。
关于好新闻的气质,朱建华是这样跟我说的:媒体的影响力要靠内容来体现,好新闻的气质,体现着媒体的气质,更体现着媒体人的气质。
其实,这不是朱建华首次对中国新闻奖作品进行逻辑归纳并赏析,此前他还针对不同获奖体裁,出版过《好新闻的样子一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好新闻的味道一一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好新闻到底有什么气质,或许看完此书,每个人得出的答案仍然不一样BG大游。需要自己花时间去实践,要自己去学习品味。
朱建华说,特别喜欢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为《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一书所写序言中的话:
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媒体融合方兴未艾,新闻样态日趋多元,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处身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记者何以立足,新闻何以“留痕”?常青的生活之树下,“内容为王”依然有其价值,高质量的新闻文本依然是稀缺资源BG大游。
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讲好故事,当深入一线,接地气,心贴着大地和民众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