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为了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做好学校安全和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落实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要求,和平路小学于2008年11月25号举行了一次消防演习。
式开始。面对现场紧张的气氛,在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嘴,猫腰前行,疏散过程中没有拥堵现象,以最短的时间撤离到安全地带。从发现险情到安全撤离,再到清点人数,整个逃生过程和小师生训练有素、规范有序。
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挑战传统的印刷技术,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也因此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多层次性,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网络新闻就成了学校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营学校”就是“经营信息”;另外,广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充实自我,搜集信息,了解学校。所以,校园网络新闻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新闻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弊病,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目前的很多高校校园新闻没有专业的新闻写作队伍,写作者多是各个院系部门的政治辅导员或者是学生会秘书处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写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系统训练,仅是凭着周围人“XXX文笔不错”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热情去写作新闻,导致新闻作品弊病百出。
比如山东济南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的数则新闻稿件:“……此次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武传涛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本次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同什么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通篇稿件没有任何提示。又比如,“……经过这次干部选举,学生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稍懂语文语法知识的读者就能看出来,此句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改革从提出设想、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具体实践的基本过程……”此句则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字,同时把“科学论证”后面的顿号去掉。
比如,山东省某高校一处室在一则新闻中把2007年3月上旬到2007年4月下旬的活动罗列报道,新闻时间跨度如此“漫长”,哪有什么新鲜性可言?据悉,这样的“新闻落后”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可谓屡见不鲜。
不可否认,校园新闻涉及的多是常规性的活动,突发性的、批评性的新闻鲜有报道,于是就会出现活动罗列的新闻,而这些新闻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采用“XX(活动)在我校举行”或者“我校成功举办XX(活动)”。这样的标题,怎么会“跳起来”?这样的标题,怎么会引导读者点击链接继续阅读下去?
另外,目前高校校园新闻“政味十足”,导语中按照职别高低罗列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教师;结尾处要不就是空洞地展望未来,要不就是一味地心生感慨,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不是先报道哪些学生参加,也不是报道哪些学生获奖,而是先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出席比赛的领导,报道领导的重要讲话。这样的报道,相信“掺水”不少,只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虚荣,根本没有遵循“坚持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原则。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报道“政治”,而是要怎么样把“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合在新闻事实当中。
网络新闻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没有的优点,我国的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其运作空间是巨大的,宣传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遵循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新闻作品的写作规律。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的标题在第一时间内引导读者进入深层信息。新闻标题的格式分为单行标题(主题式)和多行标题(主引式、主副式、完全式)。报纸由于版面空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在标题的制作上可以调用各种文字技巧,多数标题采用了多行标题的格式。比如: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情况有所不同。为了在有限的页面可视区域内增大新闻信息容量,网络新闻多把新闻标题集中组合,形成引导式版面布局,每一个标题必须用最简单最精练的几个字高度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新闻中最新的变化,揭示新闻中最本质的意义。即使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也是作为一行排列的,中间用空格作为标记(比如上述的第一个标题在网络中这样子排列: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争取“跳出来”,以生动、精练、动态等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很多高等院校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校园新闻写作队伍,与没有重视校园新闻有关系。院校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网络内容的重要性。构架已经存在,如何填充?——这个问题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另外,现在正负责校园新闻宣传报道的教师或者学生应该放平心态,积极借鉴同类院校同类新闻的成功报道技巧,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的散文写得很棒,我的小说写的很好,我写新闻肯定也错不了。其实,新闻作品是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文笔好并不代表具有新闻意识,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放低姿态,重视新闻的学习。所以,新闻写作一定要进课堂。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跟笔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学校网站上的大部分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这位学生家长从事新闻业务几十年,他的批评和建议代表了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必须让新闻写作进课堂,采用理论讲授、讲座、实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驾驭技能。
今天的新闻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的竞争,只有坚持时间性我们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才能及时地传达信息。西方有学者指出:今天的新闻报道由原来的“TNT(today news today )”模式转化为“NNN(now news now)”模式,也就是从“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的转变。新闻的竞争已经是每一秒时间的竞争。高校校园网站现在几乎都有专门的网络维护工作人员,他们有责任为新闻负责,需要每天及时更新网络信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工作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的学校要为这些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就存在形态而言,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1]由于各学校的人文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且各具特色,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
校园环境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地和平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校园环境不仅是大学人才培养必备的外在条件,更是一个以立体、多维形式向学生直观展示大学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大课堂。校风是师生共同创建的校园精神氛围,是校园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着力营造富于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是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校园特色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对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笔者所在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通淮一水下,入楚万峰开”,坐落在信阳贤山北麓,水之滨的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有丰厚底蕴和文化积淀的本科院校。山连翠绕的校园里,林青木秀的大复山间,沉睡着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坚毅而厚重的人文精神和舍法创新、俊逸自然的先贤华章风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久弥新。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信阳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奠基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努力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先后建成“明德广场”“景明园”等10多个校园景点和1个大型校园文化活动阵地――青年文化广场,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夯实物质基础,努力构建以多维形式直观展示大学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大课堂。
学校着力构建“1357”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一”是一个女生文化活动月,包括“巾帼杯”辩论赛,女大学生风采大赛、模特大赛、公关礼仪讲座、“漾年华”女生月舞会等活动;“三”是三场大型晚会,包括“迎新生・庆国庆”晚会、欢送毕业生暨“校园明星”表彰晚会、新年晚会;“五”是五大赛事,包括“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师风采大赛、健美操大赛、“谭山杯”篮球赛、“青春杯”足球赛;“七”是七大文化节日,包括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励志读书节、宿舍文化节、诗歌文化节、校园记者节。学校连续13年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通过扎实推进文化校园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氛围,端正了校风学风,弘扬了大学精神,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和谐、文明的优良校风在信阳师范学院蔚然形成,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来校考察时,给予高度称赞,誉为“教师之摇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的出版启事中认为,《新莱茵报》这样的报纸最大的优点有四个: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报纸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2]综上所述的四个优点体现出了新闻宣传的主要功能:喉舌功能、纽带功能、反映功能、影响功能。而以校园新闻为主题的校园新闻宣传在校园特色文化构建和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社会,身处校园内的师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当多,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但是,校园媒体在及时反映校园文化的最新动态上发挥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校园环境中,校园媒体俯拾皆是,诸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海报和校报等。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使他们较为方便地接触到这些校园媒体,此类校园媒体多依托于校方组织,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筛选与加工,信息与师生的学习、教学、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正式性与权威性,为满足师生对学校相关事务的知情权,掌握学校发展动态和促进学习、教研提供了主要的渠道。[3]另一方面,校园新闻宣传植根校园并及时反映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学术动态等信息,不仅有利于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全面的认识, 而且对社会了解校园文化风尚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材料。
校园新闻宣传是学校进行信息交流、文化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校园舆论氛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新闻宣传对内肩负着塑造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对外则担负着塑造学校良好外部形象的职责。对于前者,校园媒体要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先进性事迹、优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报道、宣传,进而引导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对于后者,校园新闻宣传要提升新闻宣传的公众性、服务性意识,加强校园新闻宣传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新闻宣传的方法、手段,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校园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加工后所进行的报道、分析、评论,使得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信息得以在师生之间传播和再现,并使这种校园文化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新闻是一部生动的校园文化发展史。与此同时,校园新闻宣传自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媒体展现了媒介文化的先进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另外,校园媒体经历的每一次改革与创新往往又会极大地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三贴近”是我党长期以来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高校开展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对于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信阳师院南风通讯社为例,南风通讯社是信阳师院历史悠久的社团之一。社团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以“培养新闻写作人才,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坚持“立足学生视点,反映同学心声”,积极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做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2012年11月8日,十召开之际,南风通讯社积极策划,第一时间向广大同学宣传十的会议精神,紧密配合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深入学习十精神的活动,组织开展“青春献礼十”系列宣传报道,集中展现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深入学习十精神的热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十精神的风采。在校园年度盛事“校园明星”的评选表彰中,南风通讯社深入挖掘,努力探索“明星”背后的故事,对杰出的校园人物进行专访,在学生中产生了深刻反响,形成了学榜样、争先进的良好效应。南风通讯社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反映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认认真真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化解矛盾,释放压力,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从根本上维护师生的利益。
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注重加强与外界媒体的沟通,建立与外界媒体良好的交流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2002年12月18日,南风通讯社正式与新浪网合作,保证提供给新浪网的全部图片、文字等信息真实、准确、合法,并且不会侵害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新浪网在使用该社作品时,须注明信息提供方为“信阳师范学院南风通讯社”,同时在页面提供指向信阳师范学院南风通讯社的LOGO链接。这样,增加了新闻宣传的渠道,拓展了新闻宣传的范围。2009年,南风网还与中原网博客频道建立了链接。此外,南风通讯社每年都组织社员到信阳日报社、信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实习,与新闻记者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新闻工作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南风通讯社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百余家知名校外媒体发表消息、通讯等各类新闻作品共计1128篇,依托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校内媒体,撰写新闻报道324篇。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发展动态的风向标。作为传统的纸质宣传媒介,有周期长、时效性弱等劣势,但以图文并茂、深度报道、时事评论和便于反复阅读和保存见长,可刊登需深入思考、反复咀嚼的评论文章;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高校思想舆论阵地、育人重要载体、师生沟通桥梁的功能,使其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起正确的宣传导向作用。
作为传统媒介之一的广播,其内容精小,报道迅速,覆盖范围广都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无孔不入的宣传声音渗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但大多数高校广播的播出时间受到限制,一般安排在一日三餐时,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真正抓住学生兴趣点,凸显校园特色。应充分发挥声音媒介的特性,请一些老师或专家走进直播间,或者接听热线电话,帮助同学们解答他们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与师生互动交流,让更多人聆听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洗涤人心的作用,这样会大大提升节目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新闻网,因其时效性、成本低、容量大、传播快等优势,已成为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主力军,担任着高校网上新闻宣传的喉舌,是学校加强对外宣传、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媒体形式。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校园新闻网一般分属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都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采写组织,由于校园的新闻事件有限,造成各个网站上的新闻内容大同小异,缺少新鲜感。且内容以宣传教育性为多,新闻信息量偏少,缺乏深度、广度,加上程序化的写作模式,缺少可读性。
有线电视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在校园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直观的图像传递校园新闻,使校园新闻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大为增强,深受师生喜爱。目前,很多高校已实现了有线电视进宿舍,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但因为有线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备紧缺、节目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如虎添翼。这种新兴媒介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及时性、丰富性。但是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要求新闻宣传注意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引导加以规范,树立媒体新思维,抢占舆论制高点,深化对网络新兴媒体的战略认识,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宣传中,主流媒体要发挥在舆论宣传引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公开、公正、权威的评论和报道,提高新闻媒体驾驭全局、服务大众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和各个媒体的相互交流,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校园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1]刘林.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9(2):163.
本课题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网络的校园新闻通知系统,设计该系统主要采用了当前主流的MVC设计模式,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型,以JSP作为前台开发脚本语言,以SOL Server 2000系统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为Myeclipse,以Tomcat作为测试服务器。本系统可以实现新闻通知的与更新新闻通知的浏览以及系统和用户管理等功能。具有功能灵活简洁且易于使用等特点能够对新闻进行动态管理使得新闻的和更新更加及时高效。
1.1.1由于一项新的软件在被使用之前,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陌生和崭新的,所以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1.1.2能够实现校园新闻通知的各项具体功能,能成功的对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其中包括新闻通知浏览子系统和新闻通知管理子系统。
a.管理员登录b.用户管理c.添加、删除各种新闻通知d.查看所有新闻通知
整个系统最关键的就是数据库系统,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可以支持完善一个优秀的软件设计,通过软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来实现通过软件界面观察和处理操作数据。
操作的简易实用性。本系统是校园新闻系统,针对的用户大多数是学生,教师等等。因此操作的简易实用性就体现的尤其重要。在此系统的开发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系统的界面美观典雅充满了人性化用户操作起来也容易上手。对于一个校园新闻系统而言新闻信息是很多的而且使用人数较多所以对系统的安全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对于数据库要设置不同用户的权限数据的修改必须由合法用户操作。
1.3.1技术可行性。本系统仅需要一台装有Office软件的计算机即可,对机器本身没有太高的要求,一般当前学校或个人电脑完全可满足要求。对于软件技术要求,现在的程序设计语言已非常成熟。
1.3.2经济可行性。由于本系统是为学生学习使用的系统,装上该应用软件即可使用系统系统成本主要集中在系统软件的开发上当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系统软件的开发成本。在经济上完全可行。
1.3.3操作可行性。界面设计时充分考虑管理人员的习惯使得操作简单数据录入迅速、规范、可靠、统计准确、制表灵活、适应力强、容易扩充。
由于校园新闻通知系统为实际课题,出于开发费用和版权考虑所用到的所有工具都是免费甚至是开源的。
本系统包括新闻通知浏览子系统和新闻通知管理子系统两部分,各功能分别由用户和管理员来实现。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管理员登录、查看、增删新闻通知管理用户等操作。用户则可以进行用户注册、登录、修改用户信息及浏览新闻通知等操作。
(1)用户注册:包括输入用户ID、姓名、密码、身份证号、邮箱等,进行注册。
(4)浏览新闻通知:进入新闻界面,浏览新闻,教务、学工、就业、图书借阅通知。
(3)增删新闻通知:进入专门的新闻通知增删页面进行增删新闻通知操作包括新闻通知标题及内容。
在本系统中使用的是SO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安装的位置为本机。
3.1.1数据文件结构的设计应满足管理上的要求设计数据文件结构时应考虑到管理要求和实际处理方便将某一层次、某一方面的管理所要处理的数据相对集中的组织在一起,以简化后续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
3.1.2数据记录要反映各级管理的需要数据的存储是为了管理的需要,如果记录的内容不足以反映管理上的需要,那么这个文件的记录是不完善的。所以在设计数据库结构时不但要保证事物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要尽量使同一方面同一管理层次上的内容要相对集中的组织在一起既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又集中反映出它的每一个侧面。
3.1.3数据的冗余度尽量减少数据冗余度是衡量数据的结构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与上述相对集中的在同一文件结构中反映事物的各个侧面是相矛盾的。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反映这些侧面的数据集合会存在交叉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出现数据的冗余,所以我们所考虑的是在二者折中的情况下选择最优解或满意解。
3.1.4保持数据的独立性在添加、修改、删除数据时,数据的结构、相互关系和属性保持不变,并且应用程序不依赖于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存储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应用程序可按其所需的数据结构去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当数据的组织方式发生变更时,不需要重新编写或修改应有程序。
3.1.5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访问,采取设置访问权限、身份验证等措施,防止无关的用户对数据的非法访问和破坏,并提过各种保护手段,以防止各种破坏数据完整性的行为发生。
本系统利用模型一视图一控制器(MVC)设计模式前台使用JSP来开发选用Java语言作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采用MyEelipse,而后台数据库则是用SOL Server 2000,用Tomcat作为测试服务器。通过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得出以下结论:
2015年2月27日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审议通过,将足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一时间足球发展便成为热议话题。各大新闻报纸、知名网站争相转载《方案》内容及意义,其对中国足球的明日发展提出了更为确切的行动目标,让备受唾弃的中国足球看到了希望。我们不堪回首中国足球曾给我们留下的累累伤痕,只愿擦拭一次次失败的泪水,以期许下一场比赛“中国队”会得到神灵的庇佑。但现如今,国家由上及下的大力推进足球事业的发展,对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等,均表明国家要重新振作体育事业,以经济产业带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来籯取经济,文化的双丰收国家层面的出发点无疑是为铸造“中国梦”以夯实大国基础,在世界强国面前屹立不倒,并期望遥遥领先为国人贏来更多的尊严与权力,但梦好的“中国梦”让人为之振奋之余,为我们带了更多的思考,如何铸造这个“梦”将是我们走向辉煌的根基。“根深蒂固”便可使校园足球长成参天大树,若“拔苗助长”将使其早早夭折,我们应痛定思痛汲取早前中国足球联赛开展的诸多弊病,让足球在校园这个纯洁的大环境下重获新生,使其改弦更张成为日后足球发展的中流砥柱。
中国足球被国人寄托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梦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这一夙愿始终没有实现。我们的足球人曾也大胆地走出去,集体留洋学球技、学战术,再到国家高薪聘的国际知名教练员:施拉普纳、米卢蒂诺维奇、卡马乔等等,一个下课了,另一个又信心满满地走上来,但球队的成绩却不如人愿。世界柘和奥运会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中国足球似乎已经陷人泥潭无法自拔。
2015年随着《方案》的审议通过,已对中国足球失去信心的国人,又逐渐燃起了希望,并将其全部希望寄托于校园足球的发展,望校园足球可以肩负起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短期内取得喜悦的成绩、促使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而笔者认为,我们对于校园足球给予众多的期许和厚望是合情合理的,不过校园足球才刚刚起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素质都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应切合实际情况谋求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如果操之过急,甚至还会影响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如江苏省,当地政府称将出台青少年足球振兴计划纲要,计划5年内实现青少年足球百千万普及工程,建设1000所足球学校,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市,形成梯形布局的竞赛模式,这可谓是“快马当先”响应国家号召,是否“认认真真”地将校园足球的发展视为国家战略,还是拿校园足球充当政绩“领导你看,我们也搞足球了!”不得不引起质疑。而支持校园足球发展主要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但第一个5年计划国家体育总局共下拨专项资金每年5600万元,而全国共有5000所足球特色学校,平均每所学校仅1万元的专项资金。这5000所足球特色学校是国家教育部遴选并支持建设的首批单位,同时各省市还鼓励其他“编外”学校积极建设走特色足球之路,他们的“校园足球”发展钱在何处?而仅仅1万元的专项资金,可谓是“入不敷出”。根本无法满足校园足球队伍的日常训练和比赛所需,更不要提及足球场地建设等问题,即使是一块7人制足球场,人造草皮造价就已髙达100万元。江苏和内蒙古这两大省份,合计共建设特色足球学校1660所,仅场地建设费用就以高达16.6亿元,请问我们的主管部门钱在何处?而湖北省将扶持职业足球,扶持重点体育企业3年内上市,纳入足球振兴计划,着实让人们苦思冥想了许久,企业上市怎么就成为心的事请?若足球没有成长起来,反而促成了足球概念股的兴起,难免让人怀疑醉翁之意何在?在中国各地,有关足球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足球从娃娃抓起也成为各类活动中曝光次数最多的热点口号,口号喊的无论多响亮,也不如一个漂亮的进球,我们不要多么华丽的词汇来修饰校园足球,只要它立竿见影,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谋取新的契机和希望即可。
2008年中国足球四大皆空,全面溃败。在中国足球最为萎靡不振的时候,有一个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开启,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际体育总局群体司主办,计划在全国创建10个“校园足球城市百所“校园足球学校”,每个“校园足球城市”每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达到千人以上规模,校园足球可谓“又是”临危受命。经历了6年的缓慢发展,校园足球计划直至2014年才又被国家高层重视起来,并直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让一度备受冷落的足球,又“强势”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自2003年的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再到2015年的《足改方案校园足球的发展经历了12年的风风雨雨,而此次的新足改,将成为“新一轮”校园足球的另一个“起始点”。而能否将“新一轮”的校园足球进行到底,大家拭目以待!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指出,从2015年~2020年的5年时间内,将在全国43万所中小学校,1.6亿中小学生中,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万所,足球人口达到2千万;而2025年将达到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措施,请问我们的中小学校及各教育职能部门做好准备了没有?
2015年2月27日随着《方案》的审议通过,各大新闻报纸都在大量转载和评论。一时间对于《方案》的实施与管理等各方面,在社会各阶层就引起了广泛地热议。“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对《方案》的可行性与预测目标都产生了大量质疑。以上媒体对《方案》出台产生质疑大致可列举为4点,第一点,对于全国中小学43万所学校、1.6亿中小学生,是人人都要踢足球吗?第二点,足球是一个团队协作的体育项目,对于场地具有一定要求,相对于人口密集城市和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球在哪里踢?第三点,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而各大中小学校相对于以往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校园足球的开展什么样的老师能够胜任,师从哪里来?第四点,体育教学安全第一,足球是一项竞争激烈地身体对抗性运动,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是组织比赛,意外受伤怎么办?我们应给中小学校及各教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时间,来应对突如其来地“校园足球”进校园所产生的各项问题。不要急于求成,勿将校园足球视为形象工程,勿要断送《方案》的初衷及中国足球的未来。
(1) 我们各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传达《方案》的教育主旨,使各学校对“校园足球”的开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各项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以点带面的成效。针对基础设施优越的学校,应积极牵线其周围硬件设施欠缺的学校,“敞开胸怀”共同利用场地训练和比赛,促进各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足球技能的稳步提升,以形成足球文化区域性发展,同时教育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各校间足球联赛的开展,细化足球联赛相关制度和流程,完善应急机制,让足球联赛不再是走走形式,充当政绩,而是切实可行的拉动各校之间足球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升,让更多不知道.不清楚足球运动的家长.孩子走向观众席,走向绿茵足球场。
(2) 大多数新闻媒体认为:师资力量的匬乏,是制约校园足球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校园足球顺利推进的绊脚石。由于校园足球面对的基本上都是足球基础很差或者零基础的孩子,因此,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只要是体育教师就可以完成,无需聘请专业的足球教师去上课。对于年龄低和基础差的学生,兴趣则是第一位,只要能够开展足球游戏活动,能够吸引孩子们参与其中即可,教会老师如何开展足球活动和足球游戏,远比足球教师教学生天天训练更为重要。现如今,学校当中的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专科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体育教学技能和基础,对于开展足球活动和体育教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但是要让没有受过专业足球训练的教师从事专业带队训练,未免有些牵强。校园足球并不是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摇篮,其主要任务还是普及和扩大足球人口,让更多的孩子们动起来、踢起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未出台之前,各个学校在立足教学发展,丰富学生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方面,都做足了功课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无论是激情澎湃地篮球比赛、动感十足地健美操、还是博大精深地传统武术、技艺精湛地花式跳绳及毽球比赛,不仅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树立了他们从小对体育的热爱和培养了浓厚地学习兴趣及坚强地意志。为防止有关教育部门及各类学校盲目附和《方案》,应建立有关监督监管机构调查调研各类特色学校,在尊重此类优秀特色学校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展校园足球项目,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可探寻优秀特色学校以往开展体育项目途径,为校园足球进校园寻求帮助,建立可行性办法及实施方案。同时利用国家层面对校园足球开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特色学校“先前”的体育项&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健地原动力,更是借助校园足球的优势,将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成为其永久性的“品牌”。
各级学校应积极塑造“丽江足球模式”,积极推进开展校园足球发展,注重校园足球品质,诚邀广泛人群参与观看比赛,渲染足球氛围,营造良好足球环境,以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及学校知名度I不仅让学生参与比赛,更要积极促使家长参与互动,树立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快乐体育,快乐学习”地观念;锻造无数支优秀校园足球队伍,让外界企业部门,社会个体帮助与支持校园足球,使社会职业和业余足球俱乐部走进校园辅导孩子们踢球A营造一个自下而上的喜爱,自上而下的支持,不断追求跟随“丽江足球模式”,继续延续,努力发展,也希望更多像丽江一样,有意愿、有基础、有能力开展校园足球的地域,也可以打造出独有的、有建设性的模式,为中国足球金字塔根基的夯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七届大连高校书画展是由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大连大学书画协会主办,大连市七所高校承办,大连艺术学院是承办高校之一。书画巡回展即日起开始征稿,2012年5月10日截稿。
本次比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作品分为中国画、书法、水粉画、素描、版画、油画、装饰画等,作品题材、风格、形式不限。评审组由主办方会同本校及外校相关专业教师、学生、美术爱好者共同组成,评审组按评审流程,最后将评出一等奖10件,二等奖30件,三等奖60件,提名奖100件和入展作品,均由主办方颁发入展证书,获奖作者另颁发获奖证书。2012年5月12日——13日进行评审,5月14日——19日将在我校进行展出。
本校所有参加比赛作品由笔砚流年书法社团负责,由他们统一征集和展览,如果您是一个爱好书画的人,就不妨参与进来,也许您的加入将会为本次巡回展增添一份精彩。
据了解,跳蚤市场自2006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了校园学生的一致好评。本届跳蚤市场由艺术设计系团总支委员会主办,艺术设计系学生会承办。从即日起开始在学校旗杆下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11日,本届活动时间将会设定在5月17——20日,活动地点在学院操场。
在此提醒所有报名参加的学生,要遵守以下规则:所有报名参加者均为在校学生,交易物品必须为二手产品;要求内容健康向上,保持交易现场的整洁,交易时要讲文明,互相尊重;服从主办方安排。
记者从负责人那了解到,举办这样的活动也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从中也能让同学们体会到赚钱的艰辛。
今天下午学院操场变得热闹非凡,有为艺术节而准备跳开场舞的、有各种形式的摆台、有歌唱比赛、有打篮球羽毛球。
据了解,学校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景观了。造成这样热闹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天气变暖,同学们出来活动增多;歌唱比赛吸引很多同学;某组织拉回屈臣氏外联,在学校搞特价活动;为准备文化节排练开场舞。
其中歌唱比赛现场异常火热,并吸引好多同学驻足观看,每一位演唱者都发挥出最好的实力,评委老师也做出专业点评,不时会听到粉丝为她们呐喊助威。
很多同学都选择在操场上打篮球和羽毛球,看到打篮球的男生们每个人都满头大汗玩得不亦乐乎,打羽毛球的女同学们虽然打得并不出色但是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捡球发球。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打球的同学,她说:“每天都在宿舍呆着真的很无聊,除了上网就是睡觉,一点生活激情都没有,看到今天天气还不错,出来锻炼锻炼身体挺好的。”
第26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今天在大连金石滩鸣枪开赛。据了解,本届比赛汇集了国内外10631名选手参加,于5月12日8时30分在金石滩开锣,起点为开发区金石滩南湖街,途经金石路、辽河路、金石路等,沿途道路已被封闭,此次比赛历时2个多小时。
今天,大连艺术学院1000多名学生在导员的带领下来到东北四街为选手们助威呐喊,所有学生早上8点钟就身穿校服在操场集合完毕,整齐划一的队伍站在马路边上立刻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次马拉松比赛,年龄跨度大、行业跨度大、种族多样化。年龄最小的为13岁学生,最大为70多岁老人,各行各业均有参加,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肤色不同的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但以黄种人居多。
校园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比赛还有残疾人参加,他们用运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在各国参赛者跑到东北四街时,可以看到同学们洋溢出的热情,还不时同参赛者击掌助威,其中有一名身穿女佣服参赛者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同学们都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有趣一刻。
进入大学校园,很多同学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比如学生会、社联、社团等。而学校刚开学会也总有纳新活动,大一新生对每一个组织都充满好奇,以至一个人加入好几个组织,而现在大一生活即将结束,早已冲淡刚开始参加各种组织的热情,纷纷从各组织里退出来。
今天,焦作市201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是我市重视知识、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体现,是我校的一件大事,是同学们的一件幸事、一件好事。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感谢市科技协会对我们的信任,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光临我校指导工作!
多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我校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教育活动,诸如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教具学具制作活动、纸桥承重比赛活动、水火箭制作与放飞活动、斯特林热机的制作与观摩活动、信息技术奥赛、三模一电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科技实践活动尤为引人注目,我校张怀华老师主持的科技创新活动《焦作市缝山公园中的鸟鸣现象探秘》曾经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些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
今天,科普大篷车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迎来了一个能尽情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造的好机会。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在科技舞台上尽情演绎;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大胆想象,积极实践,勇敢创造。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形式。其中校报和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同新闻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校园媒体形式。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和做深度报道,言论、述评也是校报发挥作用的有效体裁。各地高校校报成立了校报协会等机构,定期组织业务研讨、培训、评奖等活动,因而校报成为校同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锻炼和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段播出。
它在校园媒体中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多数高校的有线电视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有线电视的观众也由最初以教职工为主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由于各高校对有线电视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体制各异,因此有线电视播出的时间、内容、形式随意性较大,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校园其它媒体的时效性、直观形象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一经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
校园新闻网使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因此也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一种媒体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媒体之间相对独立,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除校报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松散。
新闻资源没有整合,媒体之间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时间也没有协调一致。因此新闻简单、重复、撞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校园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高校都拥有一支专职的校报编辑队伍,但是从其它几种校园媒体来看,人员不到位现象是校园媒体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校园广播和网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在校学生主办。由于学生在知识、阅历、经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如果让学生在校园媒体中充当主体,媒体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学生发展成熟了,但是马上就该毕业了,不利于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
校园新闻形式虽然众多,但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出版(播出)周期来看,校报一般是半月刊或旬刊,有线电视一般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校园广播基本上是每天播出,校园新闻网则可以及时播出或更新。校园媒体没有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出版(播出)的时间差,如有些时效性强的新闻,经常是已经发生了十天半个月,还作为一则消息在校报上刊登,而以时效性见长的校园广播或有线电视却没有及时播出。
学校一些重大改革举措,或者一些引起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关注BG大游、大家最希望探究原委的事情,本应以深度报道或言论述评等形式重点刊出的内容,校报却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因此不同媒体资源和优势的不协调、不匹配直接影响到校园媒体的整体传播效果。再如校报所报道的新闻主要是校园领导的动态、会议召开、各校学术交流的报告等等,校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大多以此为主题。因此,与社会媒介相比,高校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单一、枯燥、缺少吸引力。
校园媒体是一个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是做好校园新闻工作的前提。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必须从管理体制人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成立校级新闻中心,由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中心下设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以及相关的技术保障部门。新闻中心可以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统一的信息新闻集散地。新闻中心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别向各媒体提供和协调稿源,同时要加强校园媒体出版(播出)时间的协调,打好时间差,弥补校同媒体时效性方面的不足。
学校新闻中心作为主体整合全校的新闻资源,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中体现校园媒体的分工与融合。校级新闻中心下设分院新闻中心,分院新闻中心负责本分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再由学校新闻中心统一对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就采取这种模式,效果比较明显。
校园媒体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与综艺节目的主体化,对师生实施全方位的服务。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受众,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独立求发展。校园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不具有的优势与其他媒体进行协同传播。校报上的文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平台向更多的人展示,以增加其宣传力度。而校园广播等媒体的节目内容,也可以在校报上得到很好的展现。因此,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度更加强大。
高校校园媒体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配备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专、兼职采编队伍。拥有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是办好校园媒体的最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校园媒体还应该适当吸收新闻专业BG大游、电视节目制作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加盟校园新闻工作,以满足受众的高层次需求,高起点、高品位地办好校园媒体。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要建设一支热爱新闻工作的教师通讯员队伍,同时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完善校园媒体队伍建设。三是建设好学生记者队伍。很多高校都设有大学生通讯社或者大学生记者团,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校报组稿、编辑等各个环节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报质量。因为学生身处校园生活的第一线,最有机会提供新闻的第一线索,最有可能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园的各种媒体、校园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采访、编辑、播发、发行等都可以吸收学生参与。
学校要根据不同校园媒体的特点和出版(播出)周期。定编定岗,以彻底改变目前校园媒体兼职人员过多且很难全身心投入校园新闻工作的局面。校园媒体应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辅助。如果没有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广泛参与校园新闻工作,少数专职人员纵有_=三头六臂,也很难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导向作用,很难全面反映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同文化生活,当然也就很难提高校园媒体的质量。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媒体,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松下幸之助说:“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别人尚未想到你先想到;别人尚未看到你先看到;别人看不上眼的事,你能抓住不放,理出头绪,有所创新;别人尚未行动,你捷足先登,成本先出。这样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校园媒体要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校报为例来分析。
没有特色的报纸。就没有读者,就没有竞争的优势。所谓报纸的特色,就是报纸通过新闻、言论、图片、标题、栏目、板式等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性,就是一种报纸有别于其他类报纸、有别于同类报纸的规定性、特殊性。校报是最贴近校园生活的新闻媒体,其受众有限性和共同性的特征正适应传播对象分众化的趋势。比起其他的社会报刊,高校校报拥有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心理优势。因此,校报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走有别于社会媒体的办报之路。集中展示学校建设的变化佳绩,真实记录校园生活的千姿百态,及时反映员工的发展需求,应成为校报编辑的努力方向。校报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针对师生,让校报成为师生关注和喜爱的“自己的报纸”。
要想赢得读者,校报必须在贴近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贴近师生的生活方面有新的认识和突破。校报要把目光投向师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尊重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捕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情事、有趣事,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报道。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热点、难点,真实地反映他们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并开设多种栏目倾听他们的心声,拓展沟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果校报以平视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师生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师生与校报就会在心态上趋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爱这份报纸,参与这份报纸。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BG大游。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
校园广播多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队伍,校园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
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已迅速地被各大高校建立起来。但一些高校在认识上也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一些高校的“新闻网”只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编校质量低、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目前,除有线电视外,其余三种媒体已基本在全国各高校建成。其直接受众已超过3000万人(在校学生2009年达2979万人,按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6:1计算,专任教师已经达到186万),而间接受众,包括校友、学生家长、其他社会人士等,数量可能更加巨大。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新闻媒体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这是在中首次对高校新闻媒体建设提出要求。因此,办报高校新闻媒体,其意义已不止“内聚人心、外塑形象”那么简单,可以说,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遵循新闻规律,按照先进的传媒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是校园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高校各媒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运转,且不涉及市场化运作,融合的可操作性远比社会媒体简单。但是,尽管媒体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但高校新闻媒体的步伐依然缓慢。从1996年6月起,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推出了《清华每周新闻》(中英文版),1998年校刊《新清华》推出电子版,后来叉开设了视频和音频栏目。这是高校新闻媒体走向融合的雏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各种格式的校报电子版(如利用dreamweaver制作的简单网页、pdf格式等)或者网络版(主要由华文网报有偿提供技术),走出了报网融合的初级模式。也有不少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在学校主页菜单链接了各自建立的网站,上传了已播出的视频和音频节目。
但是,从传播内容、组织机构与人员等来看,融合时代并未到来。从目前各高校新闻网的现状来看,一些新闻网没有与其他媒体互动,栏目的内容设计深度不够,的多属于动态新闻,缺乏高校专题新闻、深度透视报道、校园热点评析等内容。同样,不少校报不仅没有与新闻网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反而简单而机械地“抄袭”新闻网的内容,沦为新闻网的“纸版”,深度与可读性大为削弱。丧失了深度的校报,在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网的冲击下,愈加显得可有可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新闻中心,复旦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新闻文化中心,但没有实现对校园媒体的统领。真正意义的高校新闻媒体融合尚未起步。
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ll kovach)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tom rosenstiel)在合著的《极速》中提出,“媒体联动和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新媒体百科全书》对“融合”的解释也指出,融合并不单单指技术上的融合,也包括制度和结构上的融合。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要基于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于专业化新闻宣传的要求,基于高知识分子受众的需求,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考虑,切实改进高校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坚持走专业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全力打造以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等多媒体融合而成的高校“全媒体”。
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要实现实质性融合,思想与理念必须统一。只有在同一个理念指导下,高校新闻媒体才能形成一个整体意义的“全媒体”,从而达到聚合放大的功效。
2005年,教育部首次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高校校报工作,明确了校报的功能、使命与宗旨:“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全面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牢固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显然,由于媒体性质、所属对象、服务对象等具有完全一致性,这里的功能、使命与宗旨同样适用于其他校园媒体,可作为高校“全媒体”的核心理念。
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媒体的现状,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1+1”。试图将各种形式的媒体平行地做大做强不仅有悖于融合的初衷,而且是难以实施的。这里的融合,必须明确现有媒体谁占主导地位,谁是主要形式;必须规避各自的弱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必须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和取向,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同时提出,“充分发挥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导媒体的作用。促进校内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做到资源共享。”这为高校新闻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鉴于此,加之校报的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人员最为齐备,笔者认为,在由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等组成的高校“全媒体”中,校报应占主导地位。由于网络具有多媒体特征,能包容其他媒体内容,加之时效性强、容量大、传播范围广,应为“全媒体”的主要形式,即通常我们说起“高校全媒体”应该是指高校校园新闻网。而广播、电视在高校现行体制下要做大做强相当困难,应摆在次要地位。由“媒体融合”而衍生出的诸如校园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也只能属次要地位。即以“1+1+n”的媒体生态形式构建高校“全媒体”。
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地位进行分工,取长补短,避免同质化,形成优势互补,形成高校“全媒体”的整体合力。
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因此,在“1+1+n”的模式中,占主导的校报应充分体现权威性和深度性,负责议程设置,拟定近期报道重点,实施重大专题报道,确定舆论导向,逐步转型为深度新闻、观点新闻的内容制造与提供者。充当主要角色的校园新闻网应发挥实效性和集纳性优势,一方面成为动态新闻的主要播报阵地,另一方面为其他媒体提供展示平台,成为不与报纸冲突的集中展示者。广播台、电视台弥补报纸与新闻网在音频和视频的不足,手机报其他媒体弥补空间性的不足。
从新闻内容与形式上看,如果按照新闻线索采集的时间性将新闻分为第一时间报道(告知发生了什么事,消息)、第二时间报道(还原新闻发生时的面貌,通讯)、第三时间报道(寻找事件发生原因、补充更多背景,长篇通讯、调查报告)和第四时间报道(探究原因、预测社会影响等,连续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评论),那么,新闻网、广播台应以第一时问报道为主(追求快速播报),电视台以第二时间报道为主(追求现场感),报纸则以第三、四时间报道为主(强调深度、高度与广度),而手机报只发简讯。由于新闻网能够容纳其他媒体的所有新闻内容,实际上最终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时间报道,内容实现了最大化,形式已有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全媒体特征得已充分体现。
新闻网是互动的中心。报纸与新闻网的互动是最主要的互动,具体而言:报纸不再利用大量篇幅刊载动态消息而以简讯形式记载;报纸在当期出版后为新闻网提供当期刊发的深度报道与评论(确保首发的情况下供转载);报纸可以从新闻网刊载的消息、bbs的帖子中寻找新闻线索;新闻网承接报纸卸载的动态消息,以“文少图多”的形式进行密集播报,同时承接报纸因版面原因无法刊载的其他次要新闻;新闻网为报纸电子版(或网络版)提供展示平台。广播台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广播提供当天的消息,为广播的音频节目提供网络展示平台,或者为“网络电台”(广播与网络融合的衍生品,这是融合的更高级别)搭建平台;广播为“网络电台”提供内容,也可以从新闻网bbs的帖子中寻找校园话题。电视台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电视台的视频节目提供网络展示平台,或者为“网络电视”(电视与网络融合的衍生品)搭建平台;电视台为新闻网提供视频节目,也可以从新闻网寻找线索。手机报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手机报提供消息,提供手机报网络版展示平台;手机报可以预告新闻网当日的要闻和深度报道,提醒受众关注。
除了与新闻网互动外,其他一些媒体之间也可以实现互动。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标注新闻来源以放大、强化各个媒体的影响力。如此一来,各媒体分工明确但紧密交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高校新闻媒体的价值。而新闻网作为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新闻产品的集散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媒体”。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BG大游,媒体的上级管理部门并不统一,如校报大多数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但也有的隶属于党委办公室,还有的是独立机构;校园新闻网有的还隶属于网络中心,有线电视也有的还隶属于电教中心,手机报则由校团委、学生处主办的居多。媒体之间也是相对独立,各自为阵,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建有自己的记者(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处于分治状态。因此,时常会出现采访撞车、新闻重复的现象,造成了校园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除校报因为要接受新闻出版局年度核验,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较为松散。通过融合,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高校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协调、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设置新闻中心,直接对学校党委负责,由党委宣传部统领。新闻中心下设办公室、采访部、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四个业务部门。考虑到高校的编制紧张,在建制上,可将办公室和采访部合为一个机构,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合为一个机构。
这里的采访部按通讯社模式运作,相当于学校的通讯社,可在专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既弥补高校新闻从业人员的配置不足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讯社可设新闻部(负责常规新闻采集)、摄影摄像部(负责图片和视频采集)、深度报道部(负责策划专题与实施深度报道)和副刊评论部(负责校报文艺副刊稿源和新闻评论撰写)。采访部负责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与调度以及采访的实施,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本着“特约稿件专供特定媒体”(主要针对校报)、“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的原则,所有稿件均进入待编稿件库,供各个媒体取舍并加工。
报网编辑部负责校报(含手机报)、新闻网的编辑BG大游,本着“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原则对采访部提供的基础素材进行分类、粗加工(供新闻网)、深度加工(供校报),然后在新闻网和校报(含手机报)上。如果需要进一步对素材进行挖掘或者配发新闻评论等,则反馈给采访部,采访部再反馈给深度报道部或者副刊评论部。
广电编辑部负责广播台、电视台的节目编辑、制作和。办公室负责新闻中心日常事务,负责组建审读、阅评专家队伍监督、评价各媒体质量,负责监督校报发行以及其他媒体的运行情况。
总体上说,对人员的融合便于学校主管部门的管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高校而言,还可以起到其他重要的作用。
一是可以建设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目前,除部分高校校报编辑部被列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编辑可以评新闻类专业技术职称外,绝大多数高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是按事业单位干部系列来管理,不能评新闻类专业技术职称,缺少新闻职业人的专业追求,没有明确的新闻职业发展规划,这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发展。基于上述机构设置,将这些新闻从业人员归口到新闻中心,并将新闻中心各岗位列为专业技术岗位,即可解决这一困扰已久的问题。
二是可以为学生记者搭建跨媒体实习实践平台。高校编制有限,无法为新闻中心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新闻中心只能通过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来解决采访部的人员紧缺的问题。将四个媒体的学生记者融合到大学生通讯社当中,让他们接触到各个媒体的风格,将他们培养成“多面手”,进而成长为“全能记者”,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记者成长,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率先灌输了媒体融合的理念。
实习单位意见:该生在宣传部工作期间,踏实认真,任劳任怨,表现突出,写作、能力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
民大在线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是民大最具权威的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全天候运转的校园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包括新闻网、英文网、学子网三大精品子网。民大主页直接民大在线新闻网,单条新闻访问量在2000以上;学子网致力于打造民大学子网络文化家园;主页英文版即为其子网英文网。网站秉承“融通人本 专业化”的理念,立志打造民大校园第一媒体。
(1)《关于分线)《随时的战斗准备一个校园新闻人的五年杂感》,12000字,(对南湖思政网新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
3、组织采写“校园安全”系列稿件数篇,代表民大在线新闻网与校保卫处协商并签署保卫合作方案,即新闻网为保卫处提供治安信息和安全知识宣传平台,保卫处每月为新闻网提供治安情况统计,供新闻网专稿,并及时提供其他新闻线索。以及时与师生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信息,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营造安全和谐校园。更好更全面地报道校园新闻。
4、专门负责新闻网“媒体民大”版块的稿件搜集和,确保第一时间上传社会媒体对民大的报道。
5、研究网络新闻业务,重点研究新闻标题制作,对比门户网站和其他高校网站标题制作情况,发起并与指导老师以及同事们讨论标题制作问题。
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作为一个校园新闻人,的时候是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出现的,今天党委有个会,明天社团有个活动,我们去记录一下,回来一整理,从头写到尾。大一的时候,我就热衷于赶场,一天跑好几个新闻,但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久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受众观念没有了,遇到新闻就开始记。
要知道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稿件不叫新闻,叫宣传稿,没人看的东西。所以做校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自己局限了。不能因为是校园,就不去想如果是社会媒体应该怎么来做新闻。也不能因为现在做的是网络新闻,就不去想报纸、杂志、广播新闻该怎么做。比如网络新闻一般都应该是实题,是一行题,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得想想:如果是给报纸投稿了?那就拟一个两行题,三行题试试,虚实结合。
社会新闻可以等同于真正的新闻,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我觉得真正的新闻一定是有点的,一定有一个让受众感兴趣的点,所谓新闻的亮点。看看我们现在写的很多稿子,不是没有点,很多时候是点太多,亮点被淹没了,或者是采访不到位,没有抓住关键点。所以有必要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沉醉在成为“写稿机器”的狂热中,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稿子,是不是有亮点。
平时一定要多看报纸,多看网络上的新闻,看别人的稿子是怎么做的,做得好不好。假设一下如果是我,我会从哪个角度去处理。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如果说这是新闻人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校园新闻人,我们又有什么责任?我觉得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记录民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大的方面,《我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我校获得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授予权》等等新闻,都是在记录民大的变迁,民大的发展。小的方面,我们又在记录很多普通民大师生的生活,记录他们日子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个责任就是舆论监督。有人会觉得在大学校园里谈舆论监督是笑话,或者说作为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下属的媒体,不可能去批判,去揭露。事实上这是可能的,当然在前的从业环境下,监督的方式应该更为和缓,并以富有建设性的姿态出现。校园中的真善美,我们要宏扬,校园中的假丑恶,我们要抨击。有争论暂无结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将它搬到台面上来说,让真理越辩越明。
去年新建的26栋学生宿舍,楼下原来停放自行车的地方被围起来了,要做商业用途。这样同学们的车子就没有足够的地方停放了,楼前草坪、路上到处都是,而且被日晒雨淋的,同学们意见比较大。我和同事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去了好几次反映问题,发了两篇稿子,虽然现在车棚还没有建好,但至少在楼前铺了一块地砖,车有地方停了。我们还准备继续关注下去。为什么要“穷追不舍”?我们认为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我们有权反映,有权督促学校有关部门改进。我们先后组织了两篇稿件:
在处理同学与学校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身份和作用,我们向部门反映建议和意见,向同学们传达部门的想法。尽量不要得罪部门,首先我们代表的是媒体,把自己当成代表而不是当事人。
媒体的责任是畅通上传下达,维护同学们的利益,并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当中去。现在看来,校园媒体在舆论监督这一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如果哪一天我的新闻梦碎了,那一定是中国的媒体都失去影响力了;那一定是我厌倦了抛头露面的生活;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激情万千、如痴如醉了;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灵感如泉涌了;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很享受,不再让我很有成就感了……
1、可以参加很多活动,认识很多稀奇古怪的人。我们现在很多新闻都是关于活动的新闻,而我比较喜欢校外的活动。走出去可以开阔眼界,体验社会,还能接触到社会媒体的,和他们交流。
恩格斯说:新闻工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凤凰的概念是我的梦想,新闻发生时我在现场。在凤凰做新闻你会觉得我是地球村的一个成员。”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说过:“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作为一个战地,她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永远处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我很享受在新闻现场的感觉。假如你在民大建校50周年现场报道,假如你在中国大学生李宁杯足球赛开幕式现场报道,你会感到自豪和荣耀吗?
3、所在媒体影响力带给你的荣誉:每个媒体都有它独特的影响力,当你说你是校报时,别人会想到校报的权威和严肃;当你报你是新闻网时,会想到及时和活泼;当你保你是思政网时,会想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独到作用。
校园新闻人是以一个公众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受众对你所在媒体的评价,影响你新闻线索的多寡。所以进行形象建设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适合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量力而行。是对新闻的偏执态度?还是你的积极主动热情有礼貌?先影响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先告诉他们:我很热爱新闻,有线索请及时通知我。然后向刚刚结识的人推介自己,力争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也成为你的通讯员。培养通讯员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能构建自己的通讯员网络,那你就不愁没有新闻线索了。
此外,还可以自己去设计制作名片,方便,也显得专业。我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比较难看,印上一盒名片,需要的时候发一张也不用出丑了。
同时可以建造自己的网上宣传平台,空间、博客。我个人比较喜欢博客,这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个人网页。用心把博客建好,在名片上打上网址,作为自身形象建设的辅助手段,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每天按部就班的采访,写稿踏踏实实工作,这很重要。但我觉得这得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足够广阔的眼界和胸怀。这样你的踏实工作才是有计划和有效率的。做校园新闻,首先最好了解学校这一年的工作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时代主旋律。这句话并不空并不大,我有亲身体会。我报道过学校06年和07年年初的中层干部会议,也就是对一年的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的会议。开完这个会,学校一年的工作一目了然,哪个阶段什么是报道重点,该怎么去挖掘新闻就很明确了。
做社会新闻也是这样,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不说你要全部熟知,至少也得了解一些。
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善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校园部分公话将“旧貌换新颜”》《部分破损篮球架将换新》这两篇稿件就是走在路上发现的。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善于从别的新闻媒体挖掘新闻,善于“炒剩饭”。关注校内、社会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刚充的饭卡少了钱:是你透支了》就是在里发现的线索。关注民间传播寻找线索。从通讯员作品中获得。
就消息写作而言:短些,再短些:短篇幅 短小的段落 短句。标题:实题、一行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宜简短明了(最好在20字以内,不是说硬要凑足20字越短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最好用实题(不同于报纸可以用多行题),放一个虚题在那里,读者根本不知道卖的什么药,因为标题的位置和空间是固定的最好不要使用标点符号(强调等除外),因为占地方,要停顿,就用空格,如果用破折号,就占了两格,而且我们也不是做报纸。所以建议少用,看看社会门户网站好和其他高校的网站难得看见我们这么多的破折号。要表示承接或者解释,可以使用冒号(只占一格,惜格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