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一、新闻写作把握十二个字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 ...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为:“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可称之为新闻写作的“十二字真经”。真正领悟了这十二个字,就领悟了新闻写作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八十。
“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包含了这几层意思,作者在占有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是有思想和观点,有倾向的,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是通过报道事实本身,以客观的立场呈现,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的,不是通过作者站出来评论,以主观的、特意的方式指出来的。
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依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接受意见了。
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把“这十二字真经”用活,形成强有力的无形意见,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例子分述:
俗语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策划中,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在企业纷纭复杂的经营活动中精选出有价值的典型事实,有价值的事实未必是大事,有时一个小企业的一件小事BG大游,初出端倪,就能反映一个行业的巨变,成为一个大题材。
有比较就有鉴别,有时,新闻策划者只要将今昔,正反,国内国外等不同的事实组织摆放在一起,受众就能自动得出结论。新闻策划者本人不用出面说一句话,而要说的全部说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新闻策划者自己站出来评论新闻事实,是主观的评论,但是将别人对事实评论的话记述出来,就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了。这等于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口说了出来。比如,新闻策划者可以自己或通过媒体采访一些各行业的专家,引用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引别人的话,必须是别人的原话,真实、准确,可以删节,但不能听凭自己的表达冲动,断章取义,歪曲原话。
数据是很有力的语言,经过数据的罗列,优劣、高下、多少自已会显现出来。在作为经济新闻的一部分的企业新闻,数据是常用的,用得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是冰冷的,是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不同的行业的数字的接受力受到了限制BG大游。因此,用数字不宜连串的用,有时要讲些技巧。
通常的技巧有:通过对比手法用数字;用形象的比喻;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把数字单位化小等。
一种体积不过饭盒大小,重量不足一公斤的轻便式理疗保健电子仪器──场效应治疗仪,即将进入千万个家庭,成为人们自我治疗的工具。
一台蝙蝠牌电扇到今年4月台18日已经整整转了两年。两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台电扇已经持续工作了17520个小时。有人算了一笔帐,如果一对24岁的年轻夫妇买了一台这样的风扇,按照北京的气候,每年使用四个月,天天转六个小时,24年后,也就是这对夫妇48岁时,这台风扇还运转如常。
该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为60%,计400万台,也就是说,平均每10户有微波炉的人家中,就有6户用这一品牌的微波炉。
新闻写作中的“点”,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具体的新闻事实,而“面”,则是指整体的概貌。“点”,具体客观,“面”,虽然也是事实,但需要归纳概括。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把宏观的整体表现了出来,而读者又对具体的新闻事实有感性而具体的认识。是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有效的办法。
在新闻写作中,采用现场目击实录、亲身经历讲述、口述实录,逼真,现场感更强。尤其是口述实录,从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亲切感扑面而来。如有些采访实录就是这一方法的运用。
新闻写作主张“多事实少评论,多客观少主观”,这个“少”字,说明它并不是一味的排斥主观的东西,排斥评论。相反,适当时候,一语中的的主观评论,能使事实更清晰、更完整。
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中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读者才会感兴趣。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你自己都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3)坚持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不要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线)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
对一篇好新闻来说,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标题是第一步,有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读者接受新闻,目的在于了解信息或接受某一个新观点,认识某一个新问题。如果在报道中不将新闻的要点开门见山地放在首要位置,突出读者所关心的新闻事实,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是说难以吸引读者看下去。在新闻报道中把最重要、最新鲜和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里,先声夺人,才能给人以想读下去的感觉。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一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炼主题以吸引读者看完全文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新闻写作中的传统“倒金字塔”理论认为,如果读者不能在导语中了解发生了什么事,那么这个导语就是失败的。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得对所要表达的稿件主题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有确定全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应在导语中首先交代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或有价值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导语作为一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好新闻的导语。除了能够抓住主题,突出中心以外,重要的是要使受众产生想继续听下去的愿望。如果导语开门见山,中心突出,立意新颖,精彩生动,简短有力,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反之,导语平庸老套,就很难吸引读者继续接受新闻事实。
导语要新,要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写进导语,以显示”新闻眼”。突出了这些”新意”,才能使整篇报道言之有物,进而言之有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新闻效果。
消息写作的细节艺术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依我个人写作之浅见,常常会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
一、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人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产生离不开人物,新闻人物的活动(肖像、动作、语言BG大游、心理等)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细节,而这些细节又“以小见大”地凸显着消息的新闻价值。
2、事件细节。“事由人生,人由事显”,消息报道的绝大多数是事件,而这恰恰是新闻写作的重点,见事见人见精神。
3、生活细节。新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新闻出自生活。比如墨西哥通讯社墨西哥城 6月17日消息《车钥匙能防酒后驾车》的细节:“驾车者必须对着车钥匙上的一个小口吹气,钥匙内的酒精浓度感应器会对气息进行检测。如果酒精浓度在正常范围内,车钥匙上的绿灯将亮起,钥匙内的信号发射器将指示车上的电控元件解除启动锁止状态,这样驾车者就可以发动汽车了。”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细节寓于新闻事实之中,要善于在复杂的新闻事实中找出既代表新闻事实的特征,又具有摄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细节,就必须抓住和突出新闻事实中那些富有吸引人且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自身特征,并加以特写式地描摹刻画,以显示事实的新闻价值。
如《世界报》5月2日《乒乓:中国人的》中的细节:“眼前的这张乒乓球桌,是由一块就地取材的木板架在两个垃圾桶和几块砖头上搭建而成的,球网就是几块砖块,而球拍简陋得如同一个苍蝇拍。……黄色的小球随着孩子们的一次次进攻与防守,开始左右转换,伴随发出着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声音:‘乒、乓、乒、乓……’”这一极富特征的细节,突现了中国乒乓球称雄世界、誉满天下的原因,是全民动员、从小抓起,从而提升了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本身意义具有多面性,同一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报道,角度不同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新闻角度选得准、选得巧,新闻价值就倍增。
细节的运用要从消息的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精心构思和巧妙布局,从而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这要注意两点:细节安排的位置和消息的结构方式,而细节安排的位置制约着消息的结构方式:
1、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开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如埃菲社6月9日消息《君子还书,七十年不晚》开头的细节:“现年58岁的罗马尼亚人科丽娜近日到当地的一家图书馆还的一册书很特别,因为这是她父亲在她出生前12年借来的。”然后交代新闻背景及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运用;
2、细节描写若放在消息中间,其结构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合式。
细节的运用重在简笔勾勒式的描摹和刻画,对新闻事实中有特色的细节进行特写式描写,以传达出新闻现场氛围,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使人身临其境。“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记得有一篇消息,是写一个老人的:满是皱纹的双手和耳朵、忧伤的络鳃胡和微微颤动的嘴唇是他饱受苦难和压力的见证。这个小小的细节展示了他风烛残年而斗志弥坚的精神风貌。非常真实且感人。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到底是“浓眉大眼”,还是“眯缝小眼”,标题传送给受众的信息是直接明了的。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道出了标题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
一个好标题,不仅可以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拨动读者的心弦,磁石般的吸引读者去读新闻,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邓拓先生生前也诙谐地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研究和探索新闻标题的制作对于作者和编者尤为重要。
1、标题制作尽量避免程式化、一般化。找到真正的新闻点是关键。避开常规化,从细节中提炼。比如2月6日《北京青年报》一则会议新闻标题就富有新意:
这则标题选取了会议中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专题讨论上20位委员发言,市委书记拿出笔记本认线条;另一个是市长从会议室走到宾馆门口,不足百米远竟然走了10分钟,和委员们交流讨论,言犹未尽。这则标题形式对仗,内涵丰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标题本身就给读者一个悬念,促使读者读完全文。
《新民晚报》一则消息称:本市召开会议认真部署严防“问题猪”的措施,畜牧、工商、公安BG大游、卫生等八个部门携手结成进沪生猪及其产品安全监管网络,严格清理不洁肉品赖以藏身的角落BG大游,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这则消息的标题是:
这则标题突破了叙事式的表达,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趣味性强、通俗易懂,贴切生动,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标题制作中尽量避免“万能标题”,如《xxx工作再上新水平》《xxx科学管理结硕果》《xxx经济保持良好运行》等。如此标题,任何单位、任何时期都可以用,没有新闻的个性和区别性,往往会使读者产生反感。
如2003年4月3日《天津日报》报道了美军“海豹”突击队营救出女兵林奇的事件,所制作的标题是《“海豹抱得美人归》,可谓匠心独具。
上海中远足球队外援伊万的加盟,使该队士气大震。一家媒体的报道标题是《有了伊万,不怕万一》, 就是引用俗语,让读者感到很有感染力。
2002年2月27日《新民晚报》报道女导演李少红创作心路探寻的标题是《雷雨过后,橘子红了》, 引用她执导的电视剧剧名,可谓颇有新意。
3、制作标题应避免冗长乏味。标题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标题冗长乏味的基础。
首先,在标题制作中应尽量使用不必要的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动词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就像一张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往往能使一千个形容词相形见绌,富有个性的动词常常能使文句简练而传神。
如一篇关于闪客小小状告美国耐克侵犯其作品“火柴棍小人”著作权,被判赔付30万元的报道,标题为《 “火柴棍小人”扳倒“耐克”》。动词“扳倒”使标题增色不少,具有张力。 2003年1月7日《天津日报》报道本市驻外办事处招商引资成果累累,标题是《“拓荒牛”拉回九个亿》。这则标题中的“拉”字形象贴切,采用拟物的手法,以彼拟此唤起形象,实体和动作的联想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标题要做到平实中见文采,一定要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尽量避免生涩字、词、句,力求口语化,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此选用《新民晚报》几则标题:报道一老板修车生意清淡,竟在路上下设下“刀阵”,然后笃悠悠地“守刀待客”,赚取昧心钱,制作的标题是《布下“刀阵”待客来》;
在报道一退休干部将“二奶”杀害弃尸的案件时用的标题是《“二奶”包进垃圾袋》;
在报道一出租司机由于好赌债台高筑,竟将公司出租车非法占为己有的事件中,标题是《麻将输惨“自摸”汽车》;
在报道沪上老中医“国宝”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时,制作的标题是《“绝技”不能“绝后”》;
在报道一男青年由于恋爱失败残忍杀害女友的事件时的标题是《“痴情郎”无情动刀》。这些标题语言大众化,以特有的诙谐意境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生活的哲理,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激发读者对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顿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
“读文看题,买针看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信息的功能,在报纸编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语。
新闻也是一种独特的语体,它是一种“复合语言”,既有科学的表意功能,又有生活的交际功能,还有文学的表情功能,它是语言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
白描是绘画术语,指只用线条勾勒,不用色彩,也不讲究明暗层次,几笔就画出事物形态的绘画方法。与此相对应的是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色彩感和装饰性都很强。
一般来说,文学用细描的多,大量使用形容词,大量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较多地偏重于主观感受。新闻中则白描的方法借鉴得多,不装饰、不铺陈,绚烂之极皆归于平淡,全由客观事实呈现。
在审美取向上,新闻求质朴简洁的美,文学求绚丽多彩的美。新闻的本质不是艺术,但是它也讲美,不过它主要是靠事实本身内在的美,而不是装饰的美,新闻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少着装,以突出体格的健壮,文学是台上的舞蹈演员,必须借助服装灯光,以表现美的韵律、韵味。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文学是”花簇锦绣满园春”。
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还是靠事实、形象、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凡中见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尽量做到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企业新闻属于经济新闻,读者群文化程度高一些,是不是大众性就不是要求?回答是否定的。
据西方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展开的“易读性研究”结果表明,少难词,多短句,多常用词汇,多人情味,是阅读时容易接受的一个简单标准,任何阶层都是如此。
以上我们对新闻写作的一些技巧进行了探讨学习。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正在流行的一种新的新闻写作样式:模块式新闻。
模块式新闻是近几年在国内新兴起来的一种引进“模块”概念进行采写的边缘型新闻报道形式。
说它是“模块式”,是因为它的结构类似计算机模块,通常由几部分构件组成: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资料链接+专家评点,在写作时可依据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分项和有机组装; 说它是“边缘型”,是因为它可以集纳纯新闻、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甚至现场短新闻等新闻体式的特点于一身,使人很难从形式和内容上划分它属于哪种传统体裁形式。这种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所接受和广泛使用,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到普遍关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新兴的报道形式作以了解。
模块式新闻由于引进了“模块”的概念对选用的材料进行编排组合,使得它的结构表现出迥异于其它新闻文体的特点。“模块”是一个常用于电子技术产品的术语,其功能特点表现在:一个模块完成其特定的技术功能,若干个模块组合,共同完成设定的指令任务;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自有其特点,又离不开其它模块的支持与配合。
模块式新闻按材料的功能,将其组成部分划分为几大构件:新闻事实叙述模块、背景材料介绍模块、资料链接模块和专家评点模块。
这几大模块以新闻事件为由头,以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分析为回归,在结构上以“模块”组合的方式进行撰构;每一个模块自成起讫,完成一个新闻功能,而几大模块之间又紧密相连,互为生发,共同解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作用和意义,以消弭读者的不确定性信息和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
“模块式”的结构方式使得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得以消解,而使写作的表现形式得以最大化的释放。
写作者无需过多地考虑叙事时间的线性排列、叙事空间的转化、叙述方式的改变以及叙事脉络的起承转合所带来的结构上的一致性要求,而只是按照每一个模块所要求的特定内容进行写作:在新闻事实叙述模块中,只需交待基本的新闻事实;在背景材料介绍模块中,考虑将新闻事实置于宏观背景中予以考察,提供与之相联系的背景材料;在资料链接模块中,提供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相关的信息;在专家评点模块中,就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意义和影响作用等问题,发表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供读者参考、理解。
这几大模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信息来源、不同的表现内容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入手,去解释新闻事件的性质、意义和影响,从而在叙事上表现出了非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作者可以依据内容的需要对模块进行加强或削弱甚至增删的处理,读者也可以根据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了解的程度,只看其中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模块的内容,比如直接看专家评点模块,以加深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理解程度。正是模块式新闻具有这一特性,才使得它受到新闻写作者和受众的欢迎,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最大亮点,也是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
快新闻就是对新闻事件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报道的新闻,一般重点报道新闻事件的内容及简单过程;
慢新闻则是一种有深度、有分析的新闻,它在时效上慢于快新闻,但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向交代得比较清楚。
两者的优长结合,不仅能够使受众较快地获悉新闻事件,而且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种种疑惑。
对新闻写作来说,新闻的快与深历来是一对矛盾,以往的惯例是快新闻先期报道抢时间,慢新闻后期报道挖深度,模块式新闻则改变了这种报道的格局。
首先,在”快”上,由于模块式新闻结构形式的特点,采访和写作可以统筹谋划,分头作业。有的捕捉新闻事件,写新闻事实叙述模块;有的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写背景材料介绍模块和资料链接模块;有的搜集专家意见、观点,写专家评点模块。几队人马可以围绕这几大模块共时开展工作,其成稿速度远远高于慢新闻的成稿速度。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模块式新闻无须更多地考虑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上的一般性要求,考虑信息性内容较多,考虑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和润色性语言较少,所以成稿速度快;
其次,在”深”上,模块式新闻集合了解释性报道的优长,将新闻事实置于更加宽广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宏观背景之下,纵横交织,散点聚焦,通过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通过专家评点对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和影响作用进行解析,扩展和深化新闻的内容。可以说,模块式新闻的深度,更多地体现在对新闻事实或人物的全方位和多层次报道上,因为受众接纳的信息越多越全面,对新闻事实和人物的了解和把握也就越深刻。
3、新闻体式的兼容性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性使模块式新闻具有极强的新闻表现力
模块式新闻的体式有的可以采用传统新闻体式,如消息体、问答体、访谈体等;有的可以不讲体式,在其模块组成中,一段解释性的话,一组现场描述,一串数字图表,或者一二图片都可以交错其中;也有的将二者杂糅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
比如《中国工业报》 2月24日的一篇报道《知识产权战略 中国在差距中寻找方向》,运用的是访谈体,文中分别就知识产权问题对三位专家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梳理出若干话题,新闻事实运用与专家意见相结合,阐明了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于模块式新闻在新闻体式上的兼容性特点,我们已很难从文体的角度去划分它的归属,也正是这原因,我们暂时将它归到“边缘型”的新闻文体行列中。
模块式新闻的表现手法十分灵活多样,以至于人们很难给它一个固定的框框加以定义和表达。 比如《法制晚报》年的《肯德基涉苏丹红烤翅停售》一文,由主体消息、特快追踪、律师观点、新闻链接、亨氏问题产品及批次介绍五个模块组成;
《新京报》的《吴宇森“教授”用人生授课》一文,由三块模块组成:第一块是一张通栏照片,第二块是主体消息,第三块分别以六个小标题标注的方式介绍了吴宇森成长经历、创作态度、目前和今后的打算等内容。
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下去,而在新闻实践中还会涌现更多的与之近似的表现手法。新闻体式的延展性、兼容性和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性不仅使模块式新闻释放出了更强的新闻表现力,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新闻内涵表达的空间。
新闻写作者可以依据需要的表现的内容,自由地设计和运用模块的数量和组成形式以及表现手法,集中精力加强背景性事实材料的解释功能,运用专家的观点去阐发新闻事实的意义,从而使新闻报道的作用兼具纵深度和宽广度。
4、对传统意义的新闻结构模式进行消解的模块式新闻将是新闻文体发展变革的趋向之一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讲究在线性文本结构中只能使用一维的空间来陈述某个新闻事件,文章的结构严密,起承转合、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甚至于表达方式都要认真考虑,否则会影响文意的表达,这势必会妨碍成稿的速度;模块式新闻写作模式则打破了线性文本结构的局限,它可以跳跃结构的影响制约作用,集中精力考虑报道的内容,全方位、立体地展示新闻事实和人物所蕴含的新闻意义。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模块式新闻写作表现出“快捷”、“省力”的特点,这恰恰符合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对新闻写作要”快”的要求,更是新闻写作者对它情有独钟的一个原因。
此外,前面讲过,模块式新闻融纯新闻、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论甚至现场短新闻等新闻体式的特点于一身,它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要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和如何理解这件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块式新闻是“大杂烩”新闻,它发挥着纯新闻、解释性新闻的功能,但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不是它的重点,它的重点是如何运用背景材料和相关的信息链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家评论来挖掘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帮助读者去解开心中的疑问。在新闻受众对新闻消费的需求愈益倾向于知道“为什么?”的今天,这种集报道”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的”大杂烩”新闻,会将这些问题和答案一鼓脑地端在你的面前,让你大快朵颐,在较快的时间里完成对新闻事件内容的阅读和理解。
模块式新闻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变动越频繁,新闻信息就越密集,对新闻写作的要求就越高,对新闻文体变革的影响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