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现场短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捕捉事实变动的一个片断,并以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现的短小精悍的新闻。
显然,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一个特点。要求新闻作品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立体,形象逼真,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1、具有可感性。现场短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给予绘声绘色的聚焦描写;2、可视性。现场短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写出能为突出主题服务的现场氛围、活动等BG大游,要善于挑选有意义且富有形象表现力的视觉材料,让人身临其境;3、可听性。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主要手段。现场短新闻要再现特定场景、特定形象,离不开人物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受众如闻其声;4、可读性。现场短新闻接近生活,再现生活,有更广泛的读者群,文风应明快活泼,内容要新鲜别致,写作力求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总之,采写现场短新闻必须身到、心到、情到、手到,亲临其境抓“活鱼”。
短小精悍,是现场短新闻的又一个重要特点。现场短新闻并不是长新闻的简化,也不是缩写,而是一个精粹的有机体。现场短新闻的短,是用精妙洗炼的笔墨,传播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最重要的信息,做到短而不淡,短而不俗,短而不浅,短而不空。
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三个特点。现场短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必须是人们普遍关心、渴望知道的信息,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现场、又有新闻、篇幅短小,共同构成现场短新闻的三大要素。
显然,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采写的新闻。而现场大致有三种:一是被动现场。比如规定采访者只能站在警戒线外,或只能在楼下,不能到楼上,或只能在会外,不能进会场,等等。不过,采访者要有机动应变的能力,或想办法挤进第一现场,或寻找有利位置进行仔细观察。二是主动现场。即记者自己寻找到的、或被采访对象约记者去的现场。这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扩大采访范围和采访线索,或有目的、多侧面地发问。不管是在被动现场还是在主动现场,新闻工作者都要仔细听、仔细看,善于从被采访者的言谈、举止、风度上抓出特点,写出独家新闻来。三是随机现场,也就是事前并没有思想准备,偶然碰上的,或是突发事件的现场。这就必须有迅速判断新闻和抓住新闻的能力。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挖掘出很有价值的新闻来。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同一个现场往往呈现出多个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挑选其中最具新闻性的一个来确定主题。
一般说来,现场短新闻以固有画面、情景和具体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影响舆论见长。其现场感,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受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景怎样。它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用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说话。具体形象有鲜明的直观性和证实性,对受众最具有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我们可以感受到,形象逼真的东西,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全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中对某一事物的“扫描”越具体,投影在受众头脑“屏幕”上的图像就越清晰。从审美的角度看,生动的形象才能引起视觉、听觉的快感,再由快感转化为美感,抽象的概念是不会引起美感的。感觉和感情需要面对具体可感的事物情状才能引起,要激起人的美感,必须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此外,写活现场,还必须传神。所谓神,就是要在事物的深刻性上下功夫,写出事物的内在个性特征,写好典型细节,包括静态细节和动态细节。静态细节容易显示事物的属性,动态细节则常常飞荡着事物的神采,所以要特别重视动态细节,围绕主题,用一叶知秋的慧眼,抓住一个个的“本质瞬间”,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运动着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主题。要高频率地使用动词,写出场景和新闻事件动态进行的形象。
再现现场,除了形神兼备外,还须情理兼备、情景交融。新闻要感人,必须有感情,有激情。记者要善于把在采访中的新闻人物的思想行为,现场生活情景等,用感动记者自己的事实表现出来。
现场短新闻中,除了要求有情,还要求有理。理就是事实中蕴含的思想。但新闻中的理常常又和情感交融在一起,因理见情,理在情中,理可以导情,通情可以达理。新闻中的思想,是饱含感情的思想;新闻中的感情,是充满理智的感情。没有思想的新闻,常常也没有什么感情;感情淡漠的新闻,思想往往也肤浅平庸。好的新闻,必定情理兼备、情挚理深。一个有使命感的记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时候,总是企图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心灵的歌唱去影响受众,天然地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一则新闻的价值,既决定于它所运载的信息的量与质,决定于它的思想深度。信息是力量,包含在信息中的思想是力量,包含在信息中的感情也是力量。如果不是情理兼备、情景交融,不能激起受众的情感波澜,与记者共鸣共振、融成一体,就不能产生审美冲动;没有审美冲动与审美感受,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现场短新闻所“摄取”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新事,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片断、一簇浪花。但它应如同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样,具有独立存在的完整性。这种结构形式上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其结构形式要有助于把事实表现得和事实本身一样,明了、生动而富有立体感;二是新闻中的事、理、情、景安排得错落有致,使事实中蕴含的深意能无声无言而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
现场短新闻应有利于突出新鲜感。新鲜性,是新闻事实的价值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子”。突出新闻的新鲜感,也就成了现场短新闻结构形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着眼点。
现场短新闻应直接服从服务于突出主题的需要。它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与再现,绝不是凡现场发生的都“有事必报、有闻必录、有事必现”,它所报道的事实是经过分析、精选、综合筛选的事实。由于次要的不完全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能去的就坚决去掉,能省就尽量省用;对于最有典型性、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生动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加以显现。
11月7日至8日,笔者乘南海舰队155号拖船,在南海华阳礁目睹了惊心动魄的海上补给场面。
启航前,记者在值班记录牌上看到,华阳礁守礁官兵已经3个月没吃到新鲜蔬菜了。
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
“机帆分队前甲板就位,抢盖主副食!”警铃响过传来船长的命令。记者应声爬出船舱,抬头看天,南沙海面已被一片遮天盖海的黑云罩住。水兵在摇晃得站不稳的甲板上用帆布盖主副食,一场大雨随风呼啸而降。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船长命令小艇实施补给。
18时10分。记者乘坐1号艇登礁,从拖船到高脚层,小艇要闯过50米风浪区和1000米礁盘区,随时有艇翻物损的危险。小艇开足马力,在浪峰波谷间冲刺,宽5米的进礁口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马达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小艇随浪左右倾斜约40度,记者作好了跳海准备。就在这时,一个大浪把小艇打上礁盘浅水区。
20时20分。对讲机传来2号艇遇险的声音:“船舵被浪打掉,船摇得厉害!王副艇长和电机长跳水推船。”30分钟后,2号艇被6名水兵推靠礁堡,艇上大米面粉安然无损。
21时45分。记者身穿救生衣参加3号艇补给,早被夜幕捂严实的进礁口突然闪现一星亮光,小艇摸黑冒险进礁口。记者看见,一名水兵在涌浪翻滚的礁盘口用手电筒充当船标灯。
海上补给战斗持续到次日4时5分。当20吨主副食品和淡水、燃料一两不少全部补齐时,12名又累又饿的军工瘫坐在礁堡上,成为线日《报》作者刘冰 徐文良)
补给工作是关系到国防巩固和守礁官兵生活的一件大事,补给过程也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本篇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BG大游,向读者展现了补给官兵真实的生活图景,读之令人震撼。
通览全篇,此文好就好在,通过空间和时间的两个坐标系,步步为营,全景展示了补给的全过程,将读者一步步引向深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共同感受那令人紧张的场面。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以几个空间上的位移点来展开叙述,为读者做好心理铺垫:首先在值班室,交待背景——“守礁官兵已经3个月没吃到新鲜蔬菜了”,令读者揪心;然后,在南中国海,“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进一步渲染气氛;随后,在南沙海面,描写了补给官兵在甲板上用帆布抢盖主副食的场面,令气氛更趋紧张;最后,在华阳礁沿处,“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使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文章的后半部分,记者精心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时间段来展示10个小时的宏大场面:18时10分,勇闯50米风浪区和1000米礁盘区;20时20分,2号艇遇险,被6名水兵推靠礁堡;21时45分,3号艇摸黑冒险进礁口;次日4时5分,20吨主副食品和淡水、燃料一两不少全部补齐。4个时间段既清晰地反映了事件的发展顺序,又以点带面展现了全貌。
从山东东营到新疆库尔勒,遥遥相去近万里。万家团聚之时,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职工的家人们,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与亲人共圆中秋月。
20时,记者走进钻井总公司调度室,只见无线电对讲机旁,早已围满了四五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人们不时地抬腕看表,似乎那期待已久的时刻来得太慢、太慢。
20时30分是约定的通话时间。随着对讲机的调通,人们的情绪已由焦灼转为激动和欣喜。塔里木胜利钻井公司党委副书记苏仁堂的母亲,第一个接过话筒:“仁堂啊,我听到你声音了。咱家都来了,一块圆月。我的病好了,好了!真的好了!你放心工作,多打油,多打油啊!别惦念我。”68岁的苏大娘几乎是一口气说出这一切。当她听清对方一切都好时,舒心地喘了一口长气。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万里呢。但为了能让儿子安心会战,老人是硬撑着病弱的身子来和儿子圆月的。就在苏仁堂赴塔里木之时,老人还在医院的病榻上呢。
8岁的小韩雪,今晚却一直噘着小嘴,显得满脸的老大不高兴。她对记者说:“听妈妈讲,爸爸中秋节要外出,可能不在。”韩雪的爸爸韩宗森,是搞物资供应的计划员,整日奔波于天山南北。还好,他今晚刚从外地赶回来。当小韩雪听到爸爸呼唤她的声音时,竟高兴得忘记早已准备了足够一百遍的话,只是一个劲地喊:“爸爸,爸爸,我是小雪,我是小雪……”小雪的母亲张新民拿起话筒对丈夫说:“小雪想你,我也……家里,我能挺住。”只两句话,再也说不下去了。看得出,她是不想让远在边疆的丈夫为她们母女分心。
记者注意到,当张维宗的母亲——68岁的张大娘坐在对讲机面前的时候BG大游,老人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了,泪水涌上了眼帘。老人反反复复地对儿子念叨:“家里都好,家里都好……”当挂上听筒,儿媳虢泓芬劝慰时,老人却破涕为笑,“不是哭,不是哭,是喜呀!”情景十分感人。
十五的月亮,照在塔克拉玛干飘逸油香的沙海,也照着黄河三角洲这片新生的土地。21时30分,短短1小时的通话时间结束,但圆在亲人们心中的月亮却从此不会阴缺,因为:心圆人自圆,千里共婵娟。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更是万家团圆之时,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大会战的胜利油田职工却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与家人通话,一解相思之苦,读罢令人感动与敬佩。
一是抓住了典型事件。这条新闻线索是作者在基层采访的车上听说的,的确不同寻常。中秋佳节怎么过?形式确可多种多样。可共赏明月,可诗文传情,若是现在,还可用电子邮件传送贺卡,但用对讲机互诉衷肠,实属罕见。另外,此事又发生在塔里木石油大会战的关键时刻,作者意识到这正是反映大题材的小角度,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新闻嗅觉。
二是选择了典型场面。整个通话过程有四五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参加,历时1个小时。这要说多少话?如果全部写下来,一是短新闻的篇幅不允许,二是确无必要。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三个典型场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女念亲人;老母念儿子。有力地表现了前线职工和后方亲人的浓浓亲情,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三是用活了背景材料。全篇如果仅仅写通话的场面,则难免失之单薄,同时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深度也必将大打折扣。作者通过用活背景材料,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苏仁堂的母亲是带病来与儿子通话的;小韩雪的爸爸韩宗森是刚从外地赶回参加通话的。这些背景材料的运用丰富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使石油职工和他们的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可亲可敬。
今天是这里近来少见的一个晴和的冬日,阳光普照,但是海湾战争的迫近却成了亿万美国人心头的一块乌云。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限期到今天午夜截止,而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所作的一切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在这里接触的各阶层人士中,甚少人对和平前景抱有希望。
从外表看,白宫、国务院、国防部等重要政府机关今天似乎一切正常,但是可以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在这几个部门的记者室里,除了不断的电话铃声外,人们都表情沉重地静候着可能的重要宣布。官员们来去匆匆,对任何问题都是两肩一耸、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奉告,当布什总统今天上午会见他的顾问们时,神情严肃,拒绝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国务院通常准时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一再推迟。
由于伊拉克早就扬言:如果美国发动进攻,将在世界范围内发起针对美国和某些西欧国家的恐怖活动,这里的保安工作明显加强了:白宫院子里的安全人员比平常多好几倍;国会布双岗,即使是议员出入也必须出示证件;连平常不设防的全国新闻大楼也加了警卫。地铁车站、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是如此。今天中午五角大楼中央大厅理发店发现一只黑色提包,引起一阵惊恐。这就足以证明人们对恐怖活动的担心。
各种反战活动仍在继续举行。白宫对面的拉斐亚特公园的活动从早到晚不断。人群举着的标语牌上写着:“把部队撤回来!”“不要海湾战争!”有人高呼口号,唱歌,有人俯首合掌祈祷,许多人贴着白宫铁栅栏久久凝视,似乎想探明这座白色建筑物的主人要把美国引向何方。在者当中有人参加过侵越战争,至今余悸犹存。一位须发斑白的越战老兵对我们说:“去过越南之后,我再也不想看到战争。”在美国民众是否支持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上,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15日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46%的人表示反对,但有47%的人表示赞成。
白宫里边的紧张策划很难为外人所知。人们只知道,今天一早布什总统放弃了他的晨跑,独自在白宫南草坪踱步沉思,他当然不会不知道他将作出军事决定的后果之严重。据白宫发言人宣布,布什今天再次召集他的高层决策官员在白宫开会研究海湾战争问题。这位发言人说,对伊拉克发动攻击的决定很可能在安理会规定的限期过后不久作出。美国报纸指出,现在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来最紧张的时刻。
白描原指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被文学借用,指文字简炼清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战争气氛紧张的华盛顿》就是用白描手法反映重大题材的成功范例。
1991年初,由于伊拉克拒不执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从科威特撤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美国首都华盛顿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人们都在关注着这里随时可能发出的战争信号。
作者作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及时向国内外读者提供任何这方面的信息。因此,他选择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进行采访、写作。
凭心而论,这个时候进行采访有许多不利因素,因为事关重大,没有人愿意透露有关消息,信息的获取渠道十分狭窄。但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用白描手法,出色地完成了此文的写作。
作者的眼晴和耳朵就像一架摄影机,忠实、客观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场景。于是,通过这架摄像机,读者看到:记者们在焦急地等待消息;官员们来去匆匆;总统表情严肃;保安工作加强;反战活动继续等等。同时,作者又十分细心地注意到了几个反常场面:例行新闻发布会一再推迟;一只黑色提包就引起恐慌;总统放弃了晨跑。从中寻找战争的蛛丝马迹。在写作上,作者尽量使用平实的语言,不铺陈,不议论。这种白描手法就好比将一盘食物,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佐料地端到了读者面前,使有关场景在读者面前忠实再现。读者尽管不在华盛顿,但又好似身在现场。(金颂)
记者:“各位听众,我们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海娟和俞良训,现在位于杭州闸口的杭州铁路分局机务段作现场采访。今天是3月24日——它对铁路职工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因司机失职,在上海匡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旅客列车正面相撞事故,损失惨重。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杭州铁路分局3万多名干部职工从2月24日起,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让历史铭记这一天’安全系列教育活动,今天是这一活动的最后一天。当时针指向14点19分,也就是3年前列车在匡巷撞车时间,杭州铁路分局近千公里的铁路干、支线上同时拉响了高亢而沉重的救援汽笛,时间长达一分钟”。
记者:“汽笛声,在空中久久回荡。记者看到,在场的不论是分局领导还是司机、检修工,都神情肃穆。在检修车间,记者找到了当年的故事责任者之一、被判刑3年、已于去年3月得到假释的原机车副司机刘国隆,请他谈点感受。”
(出刘国隆讲线年前的事故惨状,心就颤抖。如果我不混充内行替司机试闸的话,如果我们能在进站前进行试闸的话;如果我们没有关闭无线电话的话;如果我能立岗望、确认信号、警惕呼唤的话,事故就不会出了,可是我偏偏没有做到,这个教训刻骨铭心。
“我犯罪进了监狱以后,领导和师傅们没有忘记我,还很关心我。回到段里,看到全段干部职工为了雪耻,卧薪尝胆,奋力拼搏,深深地感到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师傅们。我希望还在开车的师傅们,要记住我的沉痛教训,千万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千万别再出这样的事故了。
“到今天零点,我已经刑满了。我要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继续洗刷自己的罪行。”
记者:“对于安全行车,火车司机的感受一定会特别多,我们请王福根师傅也来谈谈。”(出王福根音响)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不做安全的局外人,要做事故的防范人。如果为昨天的失职而痛苦的话,倒不如用今天的尽职去弥补。”
记者:“记者发现杭州铁路分局的党政工团主要领导今天都在机务段,我们找到了分局长王厚道,请他为大家说几句”。
记者:“王局长,杭州铁路分局从2月24日开始搞了一个月的‘让历史铭记这一天’安全系列教育活动,你能不能谈谈你们当时搞这个活动的初衷?”
“就是要大家能够牢记这一天,它是一座雪耻碑,一条卧薪尝胆、向安全高峰攀登的起跑线,一口长鸣不息的警钟,我们想用它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提醒我们32600多名职工。”
记者:“是的,这是长鸣不息的警钟。现在,杭州铁路分局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比过去更加强了。我们想,这警钟,对各行各业来说,也应该是长鸣不息的”。
相对于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强势媒体来说,广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那么,如何发挥广播“声音的艺术”这一特点以及迅速快捷的优势,将是广播走出困境、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此文在这两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整篇文章用音响贯穿。先用一声长鸣的汽笛先声夺人,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刺激,让听众不禁回想起了3年前惨痛的一幕,也将听众成功导入报道所需的氛围。二是使用了事故责任人之一刘国隆的讲线年来从出事故、进监狱到出狱后的心路历程,令人感叹不已。特别是在回忆出事故的经过时,连用4个“如果”,让听众深深感到:世上绝没有“后悔药”可吃,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此外,刘国隆低沉的声音也营造出浓厚的氛围,使听众不自觉地“陷”了进去,可谓声情并茂。三是使用了铁路局职工、领导以及记者的讲话,阐述了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同时指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杭州铁路分局的事,也不仅仅是铁路行业的事,而是各行各业都应引起重视的事情,从而升华了主题。最后,再以汽笛声作结,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又丰富了报道的内涵:如果说开头的汽笛声带给听众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回忆的话,那么结尾的汽笛声则更显激昂,它既是警钟,也是鼓励铁路职工重振雄风的号角。总之,整篇报道是用音响唱主角,而不是陪衬,充分发挥了音响的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报道,下午2时采录,4时制作,6时播出,充分体现了广播“小、快、灵”的特点。(金颂)
我市警方昨日又显神威,在马路中央成功制服一名胸绑炸药的男子,制服过程不足10秒钟。
据目击者介绍,这名男子是昨日13:50到陇海路与京广路交叉口欲图谋不轨的。记者赶到时,附近围观群众已达数千人,交通受阻;警方与这名男子正在紧张对峙。记者看到,这名男子胸前捆着捆绑数瓶的炸药,左手握一用以引爆的手电筒,并连连发出威胁要与警方谈判,但又不许警方人员靠近,对峙长达1个小时。
二七公安分局、巡警三大队数名民警身着便服BG大游,内藏短枪,在激烈的对话中逐渐靠近这名男子。市公安局副局长关福昌与民警正面喊话,以分散其注意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场气氛异常紧张。14:50许,当这名男子威胁着又向西移动时,在其前侧和右侧的巡警支队副队长韩海斌、巡警三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冯献彬,一个箭步冲上去,控制其两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引爆装置拿下,冯献彬等民警一拥而上,将这名男子摁倒在地制伏。围观群众纷纷叫好。民警们从出手到将这名男子制服,用时不足10秒钟。
警方从该男子身上搜出4个盛满爆炸物的仰韶酒瓶子,内有炸药、柴油及锯末等物。据警方初步审讯,这名男子名叫李桂欣,漯河郾城人,44岁。
读完这篇不足500字的现场短新闻,我的心态经历了从焦急到紧张再到松弛的全过程。是什么使这篇报道有如此大的感染力,让读者的心随着作者的叙述一起跳动?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时间并不长。对峙只有1小时,制服过程只有短短10秒钟。10秒钟,可谓电光火石一瞬间。可就是在这一瞬间,记者调动了他几乎所有的感官功能,去收集现场的一切信息。此时的记者,就仿佛一架高精度的显微镜,把现场的所有细节放大了看;又好似一台高速摄像机,把10秒钟内民警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细细拆分、放慢了呈现在读者面前。
短短10秒钟,记者成功注意到了以下细节:民警身着便服,内藏短枪,逐渐靠近这名男子;副局长喊话分散其注意力;民警一个箭步冲上去,控制其两手,将引爆装置拿下,并一拥而上,将这名男子摁倒在地制服,从身上搜出4个盛满爆炸物的仰韶酒瓶子。这些细节增强了现场的紧张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特别是几个动词的使用,十分准确传神,令人有眼花缭乱、一气呵成之感。
短短10秒钟,生死一瞬间,这充分表现了人民警察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但是离开了对细节的把握,这一主题将无法真正表现出来,至少会大打折扣。(金颂)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机构所发表的各种评论形式的总称。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以说理为主的论说文体。
新闻评论与其它议论文一样,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它是新闻和议论文的杂交体:既具有新闻的基本特征,又有别于其他的新闻体裁;既具有议论文的某些文体特点,其议论的对象、目的、方式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又有所不同。具体说来,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是: 1、有的放矢,具有显著的新闻性。
既然新闻评论属于一种新闻体裁,因此,它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新闻性。这种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其二,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新闻评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宣传意图,正确地阐明观点和主张。 3、实事求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实事求是,即坚持唯物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掌握政策界限和是非标准,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由于新闻评论阐明的是马克思主义道理和党的现行方针政策,论述的内容又是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广大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及时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建议,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由于新闻传播的受众,绝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所以新闻评论必须要选择大多数人所关心的、能够拨动更多的人的心弦的问题展开议论,且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既然新闻评论是以发表意见、提出主张为主的新闻体裁。要想意见也好、主张也罢,能够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就必须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而要想以理服人,首先必须观点正确、全面、新鲜,能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其次得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能够“自圆其说”,令人信服。
1、按评述对象划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化评论(包括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文艺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划分为,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方式划分为,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划分为,社论(包括本报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包括特约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BG大游、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漫谈、随感、杂文等。
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了评论对象与范围。换句话说,就是择定通常所说的就事论理的事”、有的放矢的“的”、有感而发的“感”。在评论写作中,确定论题是首要环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主要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寻找,特别要注意将群众普遍关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评论选题的对象。一般说来,从下列六个方面选择新闻评论的主题:一是针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理性思辨;二是针对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行透视与澄清;三是针对似是而非的思想行为,进行明辨是非的思想教育;四是针对社会生活中违反科学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五是针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以及群众中所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抓住时代特点进行评述,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六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假丑恶现象,抓住其要害,进行批评和鞭挞。
所谓立意,就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它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调──不仅是文章的灵魂,而且是文章的统帅。
新闻评论重在说理。言之有理,据事论理,以理服人,是新闻评论写作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评论的说理,除了要“言”正确之理、完整之理、具体之理、深刻之理外,关键要言新鲜独到之理──评别人未评之事,论别人未论之理。做到理无新意不动笔,理不独到不罢休。
似曾相识、千文一面是评论写作中的一大通病。解决的办法,一是要提炼新鲜观点,评出真知灼见;二是要独辟蹊径,致力“领异标新”;三是要善于表达,选用鲜活材料。实际上,同样一件事物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会找到多个“切入点”,说出多种“理”来。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立意和论证,都服从并服务于评论文章的说理,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两个环节。如果说立意是确定评论的基调,赋予文章以灵魂的话,那么,论证则是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赋予灵魂以骨骼。因此,立意主要靠论证。
所谓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主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
所谓驳论,是以反驳论敌的某种错误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真理。它是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新闻评论构成三要素中,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解决“如何来证明”的问题。三者之间犹如大鼎的三只足,缺一即倒。因此,只要驳倒论敌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了驳倒论敌的目的。主要方法:一是直接驳斥其观点错误,二是直接揭穿对方论据的虚假或不足,三是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
谋篇,也就是布局,或者说是搭架子、列提纲。它是在解决选题、立意和论证之后,是将思想成果诉诸书面语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必须考虑的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充分调动逻辑的力量,整篇文章打算分几层来分析,先谈什么,后讲什么,再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每一层意思又将怎样阐明,提出什么论点,运用哪些材料;各层、各段、各点之间如何呼应,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说理体系。
评论文章的谋篇结构一般由引论(开头)、正论(展开部分)、结论(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引论,即评论的开头。必须提纲挈领,给读者以鲜明美好的“第一印象”,吊人“胃口”。一般有6种方法:一是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二是巧借事实,概括叙述新闻事件的经过或特点,为分析论证作铺垫;三是说明原委,交代写作动机;四是亮出谬误,掀起论战的高潮;五是设问或反问,紧扣人心;六是选用引语、典故、比喻、故事等,激发阅读兴趣。
2)正论。也称“本论”,是新闻评论的展开论证说理部分。常见6种结构方法:一是归纳论证。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说分论点的基础上,归纳出总论点。它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二是证明论证。即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三是排列(并列)论证。即先提出总论点,然后排列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述。四是递进论证。即提出总论点后,要求逐层分析,或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剥笋,水到渠成。五是比较(对比)论证。即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物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物的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六是正反论证。即提出论点,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其是非曲直,昭然若揭。
3)结论(结尾)。它是论证部分的必然结果。好的结尾应总括全文,首尾呼应。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简明精辟地概括全文,点明主旨;二是高昂激越地鼓劲,感召受众;三是形象含蓄地启示,引人深思。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应有神,能凝聚文章的主要思想;它应有情,能透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应有形,能以其神情合一构成美的形象。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文风问题既包含语言文字的技巧,又包括思想内容与文章风格。新闻评论的文风与新闻报道的文风不同,首先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新闻评论运用的是论文语言,与新闻报道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论文的语言主要运用抽象的方法,概括出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它在就“事”论“理”时,尽管也需要引述事实,描写形象,但都是为了从中析“理”;新闻报道则适合新闻信息传递的实用语言,它“用事实说话”,通过传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信息)来表达宣传意图。因此,准确、简明、富有哲理是评论语言的基本特色,此其一;因为新闻评论具有群众性这一特点,要求其语言必须通俗化、大众化,使受众读得懂、听得懂。懂的人越多,作品的影响面就越宽。所以,语言规范、通俗易懂,是评论走向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此其二;其三,严肃与生动的统一,是评论语言追求的方向。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也并非拒绝活泼。经验告诉我们,形象化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评论文章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吸引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说理形象,“寓事于形”,努力使评论写得绘声绘色、幽默犀利。新闻评论的语言可适当运用这样一些形象化手法: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寓庄于谐,情理交融;错落有致,波澜迭起;讲究修辞,通情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