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大游关注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系列报道

  196体育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职成司组建专家队伍研定《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遴选100个“三全育人”典型案例,有力推动了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整体设计、系统建构、协同推进,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主体多元的工作思路,切实遵循“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校准星、凝共识、聚合力、创特色,营造出多线并轨、相融相济、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立志气、强骨气、蓄底气。

  强化党建引领,明确责任担当。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院(系)党组织定期研究、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明确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党员的育人责任。创建党建示范校、样板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团课和思政课,带头联系班级,带头深入课堂、宿舍,带动全员育人蔚然成风。

  校企融通,拓展育人主体。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成立特色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中心,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产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调适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开发,合力打造高端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团队。快速回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度对接职业岗位场景,共同建设新专业新课程,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和价值性,持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

  培育工匠精神,丰富教育内容。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组织师生访谈大国工匠,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在传承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德技双修。

  全员育人增强合力。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按照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锻造信仰坚定BG大游、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从选、育、留BG大游、用等方面多点施力,有机衔接校内校外相关师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明确全体教师育人职责,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使全体教师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提高育人效果。加强管理岗位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员工的培训,内涵式、立体化提升办学治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质增效。

  全程育人高效衔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教研机构,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院(系)、示范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根据不同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活动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活。

  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重视文化育人,通过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美丽校园、温馨校园,使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承载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教育,让校风校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BG大游、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滋养学生心灵;通过建设专业场馆,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融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于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成立新媒体中心,建设师生网络工作队伍,鼓励师生创作网络文化精品,通过网络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和学生们身边可敬、可爱、可学的榜样,扎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职业院校还普遍开展与企业联合育人,搭建家校联络平台,实现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拓展育人空间,增强育人效果。(陈永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深圳特区,坚持职教特色,积极推进育人实践改革,通过“五个融通”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提质创新。

  思政教育与深圳实践融通,夯实思想根基。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化用中国缔造深圳奇迹的鲜活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先实践感悟、再课堂说理、后理论升华”的三阶思政教育法。一是实践中通过“探索深圳”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组织学生采访改革开放重大事件亲历者,以“真人讲述”提升还原度;探访蛇口工业区、前海自贸区等改革开放地标,以“真实场景”提升冲击力;聆听企业家成长故事,以“真情激荡”提升感染力,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直接感悟。二是课堂上通过“解读深圳”理解“中国能”。对深圳改革开放案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探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推导出“深圳奇迹”的底层逻辑是“中国能”。三是理论上通过“研究深圳”诠释“马克思主义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世界政党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深圳奇迹”背后的理论密码,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融通,拓展育人主体。贴近产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优势,学校利用产业优势,以校企党建合作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依托,持续拓展育人主体。一是通过“六联模式”探索党建引领组织育人新路径。与106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党建合作备忘录,创立“组织联结、阵地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培、服务联创、发展联动”的校企党建模式,实现学校党建有抓手、企业党建有帮手、引领育人有舵手。二是通过“九个共同”实现育人主体的全方位拓展。学校与华为、比亚迪等领军企业共建14个特色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施教能力的协同性;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工艺,以源头创新撬动教学内容更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提高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学历与能力双提升;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加强技艺传承;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民族企业“走出去”培养实用人才。

  管理服务与学习生活融通,促进全员参与。学校通过全面实行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习生活各方面,把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压到学生中间,整合了育人队伍,实现了全员育人。一是全面加强特色书院建设整合育人队伍。按照“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理念,建成10所特色书院,学生100%进驻,组建了常任导师、学业导师、文化育人导师、助理导师、生活导师、项目化导师和朋辈导师构成的“三全育人”队伍,结合岗位、群体特点,发挥育人效能,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全员育人氛围。二是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拓宽育人空间。按照“网格化管理BG大游、一站式服务”的总体目标,构建了1个学生事务中心、6个党群服务中心、10家书院组成的“1+6+10”“一站式”学生社区,15个教辅部门进驻社区,提供50余项业务服务。完善学生社区设施,科学规划学习园地、活动平台、精神地标,将育人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管理服务和学生生活中,达到“一花一木总关情”的全空间育人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融通,推动全程贯穿。学校秉持在项目中提升素养、实践中助力成长的实践育人理念,依托项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实现课程育人向实践育人的全程贯穿。一是丰富项目化课程,推进理论教学向实训实操贯穿。通过创业项目、创客项目、劳育项目、技能大赛实现理论的实践转化,近5年开发项目化课程1500余门,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培养模式,该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两年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6个,蝉联国际基因工程机器人大赛金奖。二是培育社会实践品牌,推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贯穿。实施“掌握一项实践技能、参加一项志愿服务、加入一个实践团队、开展一次技能扶贫、参与一个实践项目”的“五个一”工程,引导学生技能回报社会。三是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推进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全程贯穿。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素质拓展、人文教育、幸福教育、生涯教育等各类通识课程100余门,构建了涵盖校情、安全、心理、德育、美育、劳育、体育、就业教育的全流程通识育人体系,实现入口到出口教育的全流程贯穿。

  文化育人与技术教育融通,实现德技并修。学校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出发,尊重文化素质教育规律,着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双提升,着力构建文化技术融合、修德修技并重的育人模式。一是挖掘专业课程精神内核,探索专业文化育人模式。坚持以文化引领专业教育,加强专业文化培育和专业文化教育,根据每个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专业历史、专业精神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每个专业开设专业文化课程,推动学生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跃升。二是开展寻匠悟道活动,探索工匠精神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深圳产业资源,与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合作,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和传播深圳工业文化。开展“大国工匠”“南粤技术能手”“鹏城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使广大学生近距离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三是开展志愿者之校建设,探索专业志愿服务文化育人模式。支持学生依托所学专业组建专业文化社团86个,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促发职业技能再提升,推动专业文化再升华,激励学生投身技能报国、争当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张平 董状)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实施“备案制”“导师制”“月考制”“千分制”,从学生的人人、事事、时时和处处入手,创新开发“五彩全纳”综合评价系统,织就学校“三全育人”同心网,着力培养“积极、自信、阳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导师制”构建育人全链条,关爱学生人人。通过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一是建立“导师库”,打造育人团队。选聘具有中高级职称和丰富工作经验的教职工进入“导师库”,同时从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中聘请江苏工匠、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担任兼职导师。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动态调整,导师针对性开展思想教导、生活引导、职业指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三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提升育人成效。以施导记录卡记录师生交流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点带面,适时激发学生成长内动力。

  “备案制”激发全员育人,关心学生事事。秉持“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工作理念,学校通过实施全员备案制有效地将教职工的育人责任落实落细。一是实施个人工作周备案。实施育人工作三级备案制度,即每周教职工向部门负责人报备工作、中层干部向分管负责人报备工作、分管负责人向学校主要负责人报备工作,并由相关负责人评价后报校长办公室备案。二是开展部门工作月交流。各系部、处室每月围绕备案工作开展月度工作交流,介绍经验,展示成果,反思工作,凝聚育人合力。三是举行领航发展季论坛。每季度聚焦人才培养、三教改革、人才评价等专题举办领航发展论坛,切实增强“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四是组织第三方年评价。年终考评时,学校邀请政行企校专家对备案人员岗位职责、育人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

  “千分制”倾心全过程育人,关注学生时时。学校遵循激励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面向学生实施“千分制”评价。一是以“一日常规评价”促进习惯养成。对学生每天从早到晚各个节点的所有常规表现进行评分,引导学生始积小善、终成大德。二是以“课堂表现评价”转变学习态度。对学生每一堂课的参与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评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三是以“学习成绩评价”提升专业水平。借助实训、实习、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月考成绩,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苦练本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四是以“社团活动评价”彰显优势特长。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全校第二课堂开设的课程有60余门,成立校级社团44个、系级社团16个。五是以“劳动表现评价”磨炼吃苦品质。通过财贸系实习超市等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劳动及劳动表现进行评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月考制”覆盖全方位育人,关怀学生处处。学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上推出月考制,变竞争性评价为达标性、成长性评价,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是考评内容个性化。学校采取分类教学,按照学生升学、就业和个性发展需要分别开设创新班、创业班和特长班,根据学生需求组织教学;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改革,每月结合所授内容和阶段性目标进行测试,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会什么的分类教学目标。二是考评形式多样化。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线上线下测试、总结汇报交流、课业学习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月考,既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又打破以一次笔试定评价的传统模式。三是考评运用柔性化。学校建立1+X证书体系,月考成绩既成为记录学生课业学习的轨迹图,又可以作为获得相应专项证书的凭证。学生可以申请学分互换,校内学分银行帮助学生实现学分互通、提优补差、扬长避短,有效推进分类教学的稳步实施。

  “五彩全纳”评价系统,为学生职业生涯赋能。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基于手机端的“五彩全纳”学生综合评价系统。“五彩”即五育融合,人人出彩;“全纳”即没有歧视,容纳所有学生,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五彩全纳”从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对学生在校的所有学习、生活、实践等项目进行数据量化,将学生的成长项目、成长过程全覆盖。“五彩全纳”评价系统改进了结果评价、强化了过程评价、探索了增值评价、健全了综合评价,构建了“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系统的设计坚持正向激励、综合评价的方针,意在引导学生养成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坚定信念和良好品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程焱 何青海)

  北京商业学校自2006年构建立体德育工作模式开始,将全员、全程、全时空育人作为工作机制和重要目标贯穿工作始终,直至构建党建引领下“双循环”互促共育大思政格局,实现德育工作1.0到4.0的迭代升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商校特点的“三全育人”生动实践。

  突出党建引领,五方互通联动。学校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党建总体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系部明确提出党支部和员发挥作用的评判标准:一切围着学生想、一切围着育人转、一切围着特高建、一切围着发展干和难育的学生我来育、难管的班级我来管、难教的课程我来教、难做的工作我来做,把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立德树人事业中、“三全育人”践行中、教书育人工作中、服务师生行动中。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方案,形成“党政工团一体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服务管理一体化、课上课下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机制。学校与企业、家庭、社会、政府等育人主体形成“育人主体同频、育人方案同心、育人资源同力、育人途径同行、育人成果同享”的协同机制,五方建立“三全育人”协同大平台,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教师成长、专业建设、学校发展等方案。

  打造高素质队伍,凝聚全员之力。学校打造了一个信念坚定、引领传承、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领导团队和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勤政务实的中层干部队伍,培育了一支忠诚职教、爱生爱校、奉献作为的教职员工队伍,持续为“三全育人”工作注入新动能。精挑细选育人能力突出、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及合作企业教师,组成多元化班主任队伍,构建“研学赛训”一体化专业成长发展路径,提升育人能力。建立育人责任制,系统梳理提炼各岗位蕴含的育人元素,将“育人”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相结合,将育人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实习实训、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各环节各岗位。

  构建“十育人”体系,融通育人要素。学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校企家社政各主体资源,构建课程BG大游、文化、管理、服务、活动、劳动、网络、专业、心理、组织“十育人”工作体系,找准“三全育人”契合点和落脚点。建设“五四三二一”大思政课格局,强化“五协同”:党政协同强化职责、教育教学协同合作、显性隐性教育协同发力、线上线下资源协同涵养、校企家社协同共育,牢牢把握课程主阵地;规划“四融入”:把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主题活动、融入学习环境;抓住“三个关键”:建强思政教育主力军,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自觉意识、综合素养和实施能力;建立“两个评价”:既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效果,又考核课堂教学育人效果,聚力人才培养主战场;加强“一个工程”:深化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三教改革”。

  加强评价考核,创新数字化平台。学校把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作为岗位聘任重要条件和履行职责基本要求,纳入三年一周期全员聘任“三定方案”。将“三全育人”岗位责任制实施情况和落实立德树人、履行育人职责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各支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评价考核,推动软指标变硬约束。学校首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数据中台,建立完整可信的数据链,全方位、全过程、数据化呈现学生素养成长轨迹和质量,学生职业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呈现校企家社政多主体履行思政工作职责的内容、过程、效果,同时云平台生成反馈意见,诊断改进五方主体工作,实现立体交互、互联互通、共育共评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线上数字化思政促进线下“三全育人”实施落地,诊断改进“三全育人”实效,驱动“三全育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程彬 何健勇 王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