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体育摘 要:陆诒是我国著名战地记者之一,他的新闻采写风格细致写实,多用具体、完整、权威的事实展示战事情况。陆诒上战场下基层,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写就新闻报道,坚持存真求实,用朴实的话语还原真实的现场,其新闻实践值得新时代军事记者学习和研究。
陆诒是我国著名战地记者之一。1931年8月,20岁的陆诒辞去薪酬不菲的小学教员工作,入职《新闻报》。半年后,淞沪战争爆发,陆诒主动请缨参加战地采访。抗战期间,他多次奔赴前线采访报道,足迹遍布正面战场各大战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表了大量战地通讯和人物访问记。
陆诒的新闻采写风格细致写实,多用具体、完整、权威的事实展示战事情况。陆诒上战场下基层,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写就新闻报道,坚持存真求实,用朴实的话语还原真实的现场,其新闻实践值得新时代军事记者学习和研究。
陆诒的战地报道采写细致深入,在字里行间运用具体、完整的描写,再现具体情节,尤其擅长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初访蔡廷锴》一文中,他这样描写蔡廷锴 :“蔡将军是高个儿,剃平顶头,一张晒得黑黑的广东农民的脸,穿一套黄呢军服,纽扣也没有扣好,不断地抽烟。”蔡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使没有见过蔡廷锴的人也能通过这段文字想象到主人公的形象。陆诒不仅善于呈现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也善于运用具体、完整、权威的事实再现战争的残酷BG大游。例如,他在1938年4月12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战地通讯《踏进台儿庄》中写到:“四月六日晚间九点半,我军重炮弹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动摇了敌阵,前锋部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手榴弹如雨下,展开白刃战,把原来困守台儿庄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只有一小部分,狼狈的向台儿庄近郊退却。”
击退敌人的过程,在这短短几行描写中鲜活呈现,时隔多年再看,那惊险时刻仍历历在目。陆诒的战地报道集中体现了他深入、细致的采访风格,通过具体翔实地描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客观、具体的写作风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全媒体时代,各种现代科技设备的运用能够迅速传送实时画面,但是文字描写的作用仍不可取代。深入、具体、细致的描述能够帮助受众在头脑中形成事件轮廓,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对于新时代军事记者来说,文字工作的能力依然是看家本领,能否迅速抢到第一手重大新闻,真实、深入、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是检验新时代军事记者政治素养的“试金石”。
198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陆诒的《战地萍踪》一书,收录了其1932年至1940年采访娘子关激战、徐州突围等战事的报道。其中的《百灵庙劳军》《卢沟桥前线》等作品反映了陆诒在战地一线采访的真实状况,成为当时受众了解战事消息的重要渠道。根据权威专家研究显示,在台儿庄战役的决胜时刻,不少记者都回徐州躲避炮火了,专发官方的战报,陆诒和范长江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距离中心战场最近的地方。
正是陆诒冒着生命危险的采访,才有了他在《踏进台儿庄》一文中对战场余烬未灭的景象的描述 :“下午一点半,踏进台儿庄西门,眼前是一副断壁残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完整的房屋……在寨子内,还有不少忠勇的我军的尸首,有的虽然全身焦黑了,但仍屹立在墙角旁,左手持着手榴弹,右手持着步枪,作出奋勇搏击状……”
夏衍在《战地萍踪》一书的代序中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从香港脱险回来,他(陆诒)也从新加坡撤退到印度,翻过阿拉甘山,再经险峻的滇缅公路,比我后两个月才到达重庆”。客观条件如此艰苦险恶,陆诒和夏衍依然克服了。在路途的艰辛中随着战事行进转移,体现了“脚力”的深刻寓意BG大游。陆诒曾说过,当记者就是要跑路,要跑才能得到新闻。
陆诒的新闻实践充分说明BG大游,亲临一线,上战场下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的作风,是新闻报道质量的坚实保证。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总结回忆了自己第一次战地采访的“处女作”,他这样写道 :“回顾这段工作还是失败多,而成果少。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上幼稚外,所采取的采访方法,还在沿用老记者那套专走上层路线的方法,而不是眼睛向下,掌握群众的脉搏,深入到士兵和群众中去,发掘可歌可泣的新闻来源。”
这对今天的媒体人是有警示作用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有的记者已经习惯于通过整理网络信息形成新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种取巧的方式,虽然速度快、效率高,但弊端多。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新闻的失实失真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假大虚空的信息,如果不仔细甄别就收集采用,会产生恶劣后果。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的新闻信息的来源,不应只依赖官方发布的通稿或在网上“捕捉”消息。不深入部队,不深入基层,就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这就应了那句话,新闻是“跑”出来的。
陆诒到战场去、到群众中去的做法让他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可闻可感之处。新时代军事记者采访的着眼点要聚焦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官兵生活,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不能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要深入基层,蹲到哨卡,切身感受身边人身边事,用生动、写实的文笔,将新时代我国军事发展诉诸笔端,铭刻新时代人民军队发展成就,展现新时代官兵使命担当。
由于时局复杂,身处动荡年代的采访对象有的可能口是心非,轻信采访对象的言论,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来说有着致命打击。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热河,陆诒到承德采访汤玉麟。汤玉麟接受了陆诒、路透社记者、记者的采访。汤玉麟对三位记者的表态均是“外传我也是满洲国官吏,其实从‘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同他们没有来往。我汤某身为军人,对国家只知守土安民,如日军进攻,唯有奋起抵抗,尽我天职”。陆诒便把汤玉麟的话照实发稿。那时他并不知道其他两位记者的稿件内容。事实证明,汤玉麟只是表面上积极抗日,实际上当天上午就下令撤退,造成热河失守BG大游,日军直扑承德。事后陆诒认为造成通讯信息有重大失误的原因在于他轻信了汤玉麟的一家之言,没有多方打探消息。虽然他后来及时发回前线哗变的消息,并且写了《汤玉麟如此“守土”》借以澄清事实真相,但是他认为“轻信”还是造成了“败笔”。
陆诒因轻信而被骗的经历一方面反映了地方军阀的虚伪,另一方面也提醒军事记者要多听八方声音,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只听一家之言。“闻一知十,由此及彼”对于新闻采编工作并非是“褒义词”了。只听取一家之言,所得报道的视野就会狭窄,新闻报道就会成为“一言堂”的载体。多听八方声音,在不同的声音中洞见事情发展的原貌,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更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对于军事记者而言,多思考、勤跑动是获得优质一手新闻的有效方式,不能做新闻的“二传手”。缺少个人的实地调查采访,没有获得八方声音,是难以写出优质的、真实的新闻报道的。长此以往,只会不断弱化军事记者的采访、写作能力,在真正进行战地新闻采访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输出战事信息。
诚然,军事记者不是未卜先知的全知全能人物,但是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军事记者应当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对军事记者而言,这种分析判断能力不是仅仅依靠在学校接受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就能得到,而是在不断地采访实践中持续获得并积累BG大游。在报道新闻内容时,应当多渠道、多角度获得新闻信息,运用具体的、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对当下状况的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较为贴近实际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