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的生动一课BG大游

  196体育对于一些争议性的信息来说,其传播的广泛与持久程度,往往与信息的重要新奇程度和模糊程度有关。“挟尸要价”新闻的真伪之争,具备上述两个因素。

  《挟尸要价》自2009年11月3日在《华商报》首发后,针对照片的质疑和褒奖也接踵而来。虽然照片连连获得摄影评委们的青睐,先后获得2009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等多项大奖,但是,针对照片的质疑声也一直没有停息过。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挟尸要价”事件本身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外,与摄影报道本身的真实性模糊也有很大关系。

  在8月18日全票获得代表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的“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之后,有关作品的真伪问题再一次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质疑者以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为代表,他先后以《“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和《一张假新闻照片,〈挟尸要价〉夺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等博文指出获奖照片“造假”和媒体解读有误。

  他的主要质疑点,之一是他认为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结果媒体将打捞尸体者“牵尸靠岸”误读为“牵尸谈价”。之二是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因此,他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其他一些质疑者的主要质疑点还有,船头着白色衬衫的捞尸人不是刊发照片时的“陈某”而是王守海,以及打捞者并没有“漫天要价”,根本没有谈价的资格,直接要价的是岸上“八凌打捞公司”的业务负责人陈波。这些疑点恰恰是照片表现不清或者确实存在、而普通公众凭借自身条件和能力又无法鉴别的、较为模糊的问题。

  针对这些疑点,“金镜头”组委会对于《挟尸要价》的真实性调查结果表明,照片反映的“‘挟尸要价’的新闻事件真实存在”、“虽然照片中的主要人物王守海极力辩称自己没有开口要价,但其客观上参与了挟尸要价的过程,是这一行为的执行者……王守海作为当事人BG大游BG大游,虽然不是事件的主使者,但他听命于陈波,参与并执行了要价。”因此,“调查组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虽然“挟尸要价”已经被“金镜头”组委会调查认定为“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其他一些媒体调查也证明了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但是,这则图片新闻报道仍然存在一些瑕疵,而这些瑕疵最终成了质疑者质疑新闻真实性的杀手锏。比如,图片说明中将王守海误称为“陈某”BG大游,作者的署名真伪问题,以及原发图片说明与获奖图片说明不一致问题,特别是获奖图片说明中出现的直接引语“……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缺少直接证据问题等,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新闻记者来说,这些都是应该设法避免的BG大游。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准确甚至被美国报人普利策视为“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BG大游。从新闻的真实性内涵来看,新闻的真实性既包括新闻事件的整体真实,也包括细节真实。其中,新闻事件是否客观存在是判断新闻真实与否的主要依据。整个“挟尸要价”事件在荆州市政府所作的相关调查情况的通报中已经证明客观存在,这也是“金镜头”组委会调查组认定新闻事实存在的重要证据。尽管整个报道还因为客观原因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的瑕疵,存在着部分细节上的失真,但是无法掩盖整个报道的整体真实性。

  一些质疑者从细节上否定照片真实性的做法,除了存在想利用维护地方形象的借口来扼杀新闻事实的可能外,也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但是,通过“挟尸要价”的真实性之争,也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那就是记者在报道事实时不仅要做到事件整体真实,还要注重事件的细节真实,在新闻真实性追求上要做到“准确、准确、再准确”。